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梅州客家文化的旅游开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义彬 《经济地理》2008,28(6):1073-1076
梅州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在迁移和居住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移民文化、中原文化和山地文化相融合的地域文化。客家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体验价值、教育价值和科研价值,客家文化旅游资源是梅州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旅游发展使客家文化得以开发、传播和发展。促进客家文化的旅游开发,必须深入挖掘客家文化内涵、深度开发客家文化旅游产品,同时,客家文化的创新对旅游的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客家文化在梅州旅游中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天练  林文秀 《经济师》2005,(5):142-143
梅州地处粤东北山区,素有“客家文化中心”、“世界客都”等美称,蕴育着丰厚独特的客家文化资源。文章对客家文化资源在梅州旅游业中的开发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关于“客家文化在梅州旅游中的开发利用”的若干对策和建议,导入了发展梅州客家文化旅游的形象设计战略,并创建了客家文化在梅州旅游中开发利用的新模式———客家特色接待模式。  相似文献   

3.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梅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加上来自国内外多种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不但造就了客家人独特的风俗人情,更影响了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形式.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客家传统村落为研究主体,梅州地区为研究范围,构建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数据库。借助GIS的空间分析方法,以唐代及以前、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为时间节点,分析了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演变格局与特征,探讨了其内的影响机制与演变规律。研究发现:1梅州客家传统村落在各时期的空间分布格局均呈明显的集聚模式;2同时存在"轴向延伸、圈层扩展,依地形带状延伸,沿梅江溯江而上"的分布演变特征;3究其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梅州自然地理环境和客家自组织社会特性两个方面,并存在由地域性、需求性到选择性、认同性转变的自发到自觉的时空择址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中国"国际慢城"现状作了简要介绍,并发展理念、城镇规划、基础建设、文化特色等角度去阐述中国"国际慢城"所带来的启示,同时对"国际慢城"的申创条件等做了简单叙述,以期为后续准备加入"国际慢城联盟"的国内城市提供一些有用参考.  相似文献   

6.
何正拔 《广东经济》2003,(10):13-15
新型工业化是新时期加快工业化进程的一种新要求和新方向。梅州是欠发达地区,工业化仍处于初始阶段,在新的形势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对于加快脱贫奔康步伐、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在今年5月的中共梅州市委第四次党代会上,我市明确提出了“五年打基础、十年翻两番、2020年全面达康”的总目标,作出了实施“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四大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就是要坚持走具有山区特色的新型工  相似文献   

7.
"客家文化产业化"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婷 《时代经贸》2007,5(10):65-66
文章以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开篇,提出"客家文化产业化"的概念.然后围绕"客家文化产业化"这一理念,阐述如何将传统的客家文化与新颖的产业经济理念融合起来,打造出一条全新的客家文化产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构建“千里客家文化旅游长廊”的微观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莉 《经济地理》2008,28(4):700-703
"千里客家文化旅游长廊"包括广东梅州、深圳、惠州、河源,福建龙岩和江西赣州等客家地区连成的客家文化旅游带,自然风光奇特、客家文化底蕴丰厚、民俗风情浓郁,其旅游资源品位高、组合好,开发潜力巨大.但长期以来区域旅游协作程度不深,丰富的旅游资源远未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为此,应树立创新意识,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制订总体发展规划,建立良好的协调机制和高效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整合旅游资源,加强区域合作,共同构建"千里客家文化旅游长廊",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西北与江西省毗邻,东北部与福建省接壤,西界本省河源市,南联揭阳潮汕。梅州市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全市85%左右的面积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和山地,故称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市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人口470万,辖六县一市一区。梅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近代客家人集散中心,有“客都”之称。梅州是千年古城,历史悠久,南朝初置程乡县,先后称敬州、梅州、嘉应州和梅县,1988年由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梅州名胜古迹很多,虽经历代沧桑湮没,今仍存或重新修复的有人境庐、千佛塔、灵光寺,这些古建筑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1965年大文豪郭沫若视察梅州时,写下“文物由来第一流”的诗句。梅州名人辈出,清乾嘉间的岭南才子宋湘;清末外交家、教育家黄遵宪;抗日志士、杰出诗人、教育家丘逢甲;著名的洋务运动家、军事家、全国四藏书家之一的丁日昌;著名爱国侨领张弼士和现代亚洲球王李惠堂及叶剑英元帅都是梅州市人。梅州城区人口近30万,占地26.1平方公里,以梅江河为界分江北、江南,河上建有通往南北的六座大桥。其中最早的是1931年兴建的梅江桥,改革开放以来新建了东山、嘉应、梅州、剑英、宪梓等五座大桥。六座大桥成为连接江北和江南的主要交通枢纽。  相似文献   

10.
聂婷 《时代经贸》2007,5(10X):65-66
文章以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开篇,提出“客家文化产业化”的概念。然后围绕“客家文化产业化”这一理念。阐述如何将传统的客家文化与新颖的产业经济理念融合起来,打造出一条全新的客家文化产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1.
从地理学、旅游学的科学理论视角,提出粤闽赣"千里客家文化长廊"旅游综合开发构想。根据"千里客家文化长廊"旅游资源的禀赋、目前旅游景点开发的规模和层次,以及所对应的国内旅游市场,认为以高速公路、国道、铁路、航空组成的现代交通网络的形成催生了粤闽赣3省7市共同打造世界级旅游品牌——粤闽赣"千里客家文化长廊"的时机。粤闽赣"千里客家文化长廊"亮点在于:在区域旅游合作的前提下第一次在北南千里地域沿客家人迁徙的路径,诠释客家文化"下山、涉水、入海"的传播与融合,为广大客属华侨华裔寻根问祖提供便捷的有益方式。粤闽赣"千里客家文化长廊"已在旅游资源集聚、对外交通便利和开发形式灵活等方面已具备一体化开发的基础,但一体化旅游开发过程中还存在不足,并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试论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实际上是多种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它为高校后勤赢得社会效益,创造经济效益.彰显出了高校后勤服务与育人的双重特色.综观国内外成功的企业,都十分注重培育和建设具有鲜明个性的企业文化.高校后勤企业作为社会企业中的新成员,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获得发展,注重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13.
程华 《广东经济》2002,(8):24-26
1999年6月省委省政府在梅州召开现场会,向全省总结推广梅州经验,确立农业开发“东学梅州,西学高州”的典型;2000年梅州的“一江两岸”工程,又被国家水利部的专家誉为城市堤防建设的“梅州模式”。本刊记者7月18日赴梅州市采访,亲身感受了改革开放以来山区经济建设的成果,追寻梅州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记者首先采访了中共梅州市委谢强华书记。谢强华:最初在梅州企业任厂长,后担任梅县工业局局长,八十年代担任梅县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八十年代末期担任梅州市主管工业、城建的副市长,九二年担任梅州市市长,九五年担任梅州市市委书记至今。  相似文献   

14.
孙根紧 《发展研究》2012,(7):105-109
慢城是20世纪末兴起于意大利的一种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慢城运动倡导城镇现代化建设与城镇特色个性维续相得益彰、现代科学技术利用与传统生活方式传承有机结合、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和谐相处,通过强化城市宜居性来提升人类生活品质。慢城运动中的"慢"哲学,是人类在城镇化过程中提高生活幸福感的发展指南。本文在全面系统地介绍慢城运动发展情况后,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归纳总结出国际慢城的建设经验,以期对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尤其是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杜克寒  邓志勇 《新经济》2022,(1):164-166
走进古村,一座座排屋楼呈"非"字型结构,规划严密、整齐、美观.19座碉楼耸立,其客家独特建筑风格和形式在全国较为少见.油甘埔公园绿化优美,生机盎然,村民欢笑声不绝…… 这里,海外侨胞众多,侨情深厚,侨风满满,是东莞著名侨村.浓厚的客家文化元素和现代的景观完美融合,形成凤岗镇油甘埔村独特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  相似文献   

16.
客家文化旅游在"客家热"和文化旅游背景下蓬勃发展。应用文化生态理论,从文化生态角度探讨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客家文化具有显著的文化生态特性,并在客家文化旅游中凸显。在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的文化生态问题分析基础上,提出文化生态视野下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理念:强化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概念和环境意识;树立"大景区"意识构建客家文化旅游"大景区";树立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理念发展客家文化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17.
《经济师》2015,(11)
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对于城中村的改造发展而言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笔者以厦门的城中村——曾厝垵为例,首先分析曾厝垵的概况,以及曾厝垵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最后从突出文化内涵与特色、注重人才引进与培育、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出曾厝垵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以梅州剑英图书馆为例阐述城市空间与建筑,建筑与建筑,建筑与地区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进而达到相互融合成为整体.  相似文献   

19.
邹育周 《新经济》2012,(Z1):52-61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历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叶剑英元帅的故乡。更是全世界客家华侨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园,被尊为"世界客都"。  相似文献   

20.
客家文化旅游:回顾、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俞万源  李海山 《经济地理》2006,26(4):710-713
客家文化旅游在我国已悄然兴起,并在客家热的推动下顺应文化旅游的发展潮流而蓬勃发展。通过对客家文化中心———闽粤赣边区客家文化旅游的观察,回顾我国客家文化旅游20多年的发展历史,总结发展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展望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