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货币供给的制度内生与需求内生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国松 《财经研究》2008,34(6):51-61
文章分别从基础货币投放的被动性、金融机构的"有价证券与外汇"资产渠道以及利率渠道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货币供给具有较强的内生性,主要表现为基础货币供给的制度内生和信贷供给的需求内生。为提高当前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当局必须稳定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贷款利率尤其中长期贷款利率水平,以此削弱货币供给的制度内生和需求内生。  相似文献   

2.
货币政策有效性与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效果不甚理想、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以调控货币量为主的前提下,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关系具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笔者依据货币供给的一般模型,找出了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特性的因素,认为中国货币供给具内生性,在货币供给内生性条件下,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应从增加汇率弹性、增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力度、适时选择控制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锚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谢罗奇 《生产力研究》2005,(5):22-23,26
货币供给的内、外生性的认识和判断决定着一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文章在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作了实证分析后,认为货币内生性直接影响了我国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提出要调整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最好直接钉住通货膨胀率。  相似文献   

4.
货币供给是否具有内生性以及内生性程度如何,关系到中央银行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通过实证分析,从2001年第2季度至2011年第2季度的数据上看,我国货币供给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内生性。主要表现在:(1)货币乘数在短期内波动较大,极不稳定;(2)货币供应量和基础货币之间不存在稳定的关系,即货币乘数在长期内也不具有可测性;(3)基础货币量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外汇储备和央行对存款银行债券变动的影响;(4)基础货币量和货币乘数之间存在相反的变化趋势。因此,必须改革我国现存的强制结售汇制度;完善国有企业、银行的预算约束机制,提高再贷款的门槛;加强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监管;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5.
外汇储备的增长通过外汇占款引起基础货币的增长,增加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影响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因此,对我国2000-2009年相关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建立协整方程以及误差修正模型,证明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对基础货币的投放有显著影响,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货币内生性理论指出公众的货币需求会直接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因此 ,公众通过调整货币需求可以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效果产生不确定的影响。本文利用货币内生性理论来分析公众行为对中央银行为稳定物价水平而采取的政策效果的影响 ;并通过实证分析证实我国M2 的供给有较强的内生性 ;我国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效果上存在着不对称性 ,以此可重新认识我国当前通货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货币供给的可控性是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基础。长期以来,经济理论界存在着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的争论,并在其理论基点上提出了不同的政策主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历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波动,货币政策在熨平经济波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1997年我国经济陷入通货紧缩,货币当局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似乎并没有改变经济不景气的预期,货币政策效应不佳。本文从货币供给内生性的角度来探讨我国货币政策难以有效调控经济运行的原因,并在对我国宏观经济状况进行历史分析和实证检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8.
我国货币供给、国内信贷与外汇储备增加之间在大多数年份保持一定的均衡关系.但在少数年份,货币供给也出现不足或超额现象.因此,我国在货币投放的时候,需要全面考虑货币供给、国内信贷与外汇储备增加之间的关系,在继续保持货币供给正常增长的同时,改善货币供应结构,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增加有效货币供给.  相似文献   

9.
田登月 《时代经贸》2007,5(10Z):178-179,181
货币供给内生性理论指出公众的货币需求会直接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由于在现代货币和银行制度下基本可以认为货币供给决定于基础货币与货币流通速度,而中央银行是通过改变基础货币供给量来决定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的,因此本文从基础货币角度实证检验了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并且提出了我国产生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际资本流动规模不断增大,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提出了挑战。该文在分析了国际资本流动货币供给过程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先考察了1994年至2005年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的特征,然后实证分析了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货币供给过程两个环节即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影响,结论是: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基础货币产生了很大影响,但中央银行通过各种政策工具进行冲销,起到了重要的缓解作用;货币乘数仍然具有稳定性特征。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外汇资产迅速扩张,外汇占款取代再贷款成为我国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经济开放程度高的发达区域不仅基础货币投放量远远超过其他区域,其区域货币乘数也高于其他区域,导致货币政策内部传导的区域效应非对称性。实证分析认为,我国基础货币变化对开放程度最高的东部发达区域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经济不发达的中部区域,对开放程度低的西部不发达区域的影响最小。建议采取适度差别的区域货币政策,缓解区域货币供给的非均衡性,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内部传导的整体效率。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基础货币管理的难点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础货币管理是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货币政策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引进金融规划思想、增强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及货币政策工具的针对性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规范的基础货币规划,基础货币的管理还很不系统,因此,有必要建立并完善我国的基础货币规划框架,加强基础货币管理,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13.
后金融危机的货币供给过剩及其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特征,使用阈值协整方法扩展现有的货币需求模型,度量后金融危机时期的货币供给过剩及其对通胀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调节效应,并进而设定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揭示货币供给过剩对通胀与经济增长的冲击效应。主要结论为:2009年第三季度以后,我国货币供给过剩且过剩幅度快速增加,其中名义M1过剩12.56%,名义M2过剩11.31%。2009Q3—2010Q3我国处于货币供给过剩机制下,在该机制下,央行谨慎地实施从紧货币政策,从紧货币政策对通胀和经济增长的调节效应相对较强。货币供给过剩对通胀和经济增长的冲击在前2年为正值,在随后近3年为负值。这说明我国现阶段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必须谨慎,退出速度不宜过快。  相似文献   

14.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onetary policy, asset prices, and the cost of capital. In particular, we explore this issue in a setting where individuals face idiosyncratic risk. Incomplete information also provides a transactions role for money so that monetary policy can be studied. In contrast to standard monetary growth models which focus on the transmission of monetary policy to the demand for capital goods, we incorporate a separate capital goods sector so that the supply response to monetary policy is taken into account. Consequently, in contrast to the standard monetary growth model, monetary polic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nvestment activity through the relative price of capital goods. Moreover, different sources of productivity can affect the degree of risk sharing. Although the optimal money growth rate falls in response to an increase in productivity in either sector of the economy, monetary policy should react more aggressively to the level of productivity in the capital sector.  相似文献   

15.
Using monthly data, we perform a vector-autoregressive analysis to measure the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on the Vietnamese economy. We concentrate our attention on the period following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Law on Central Bank in January 1998 (which brought the national monetary policy and its objectives in line with international practices). Contrary to previous studies on Vietnam, we find evidence suggesting that monetary policy (through the manipulation of interest rates) is an effective policy tool in stabilizing prices. However, credit growth tends to induce inflationary pressures. In addition, we find that an expansion of broad money supply leads to an increase in industrial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6.
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检验——基于1994-2004年数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葛兰杰因果方法对1994-2004年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进行的检验结果显示:在独立性方面,利率不是货币数量的葛兰杰原因,说明考察期内中国货币政策总体上保持了对外独立性,否定了钉住汇率制度是造成中国货币政策不独立的先验判断;在有效性方面,仅显示货币数量M0对物价有肯定的正向影响,货币数量M1和利率对产出及物价的影响力均不显著。这意味着货币政策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中国金融体系发育不成熟、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等内部因素,而不应归咎于传统钉住汇率制度的外部制约。因此,提高货币政策效果的策略应该是加速金融体系的发展,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而不是放弃保持汇率基本稳定的汇率管理方针。  相似文献   

17.
结合最新发展的"有向无环图"(DAG)技术,本文研究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对私人投资的影响,并考察政策工具在传导过程中的有效性及其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信贷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由于货币到信贷传导环节的断裂,使得"信贷渠道"自身存在着较大的政策局限性,与此同时,财政政策对私人投资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有效性。递归的预测方差分解分析则表明本文结论是稳健的。在此研究过程中,最新DAG技术的运用不仅增进了我们对政策变量与实体经济部门"同期因果关系"的理解,而且克服了Granger因果检验等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本文分析框架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并为我国未来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与安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通货膨胀目标制(Inflation Targeting,以下又简称通胀目标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使得通胀目标制成为近年西方货币经济学领域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从传统的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的货币目标法(Monetary'Targeting)和以稳定汇率为主的汇率目标法(Exchange rate Targeting)到明确公布通货膨胀目标的通胀目标制是一个货币政策方面的重大转变。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实施通胀目标制的可行性,并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wofold: First, it examines the asymmetric effects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money supply and RER on stock returns in Turkey by using the non-linear autoregressive distributed lag (NARDL) model over the periods of 1994:01–2017:05 and 2002:01–2017:05. Second, it trie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re is a change of these macroeconomic variables’ effects on stock returns after the 2001 financial crisis since after 2002 period represents a structural break from the past in terms of economic, political and macroeconomic policy approaches.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effects of the changes in industrial production, money supply and RER on stock returns are asymmetric, and the asymmetries are larger after the 2002 subsample compared to the full sample period. The empirical results further suggest that tight monetary policies appear to retard the stock returns more than easy monetary policies that stimulate th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