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研究目的:从粮食安全角度,结合风险分析理念,进行耕地需求量预测,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运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以县域为例,分析人均粮食消费量、出生率、死亡率、粮食耕地单产、粮经比、复种指数、粮食自给率等因素的可能概率分布,对耕地需求量进行仿真预测。研究结果:得到具有一定可信度的耕地需求量风险区间值,其平均值与常规预测方法的结果接近,但比常规预测得到更多的信息。研究结论:通过风险分析得到的耕地需求量风险区间值比单一特定的值更具有政策意义,分析耕地需求量风险区间值,可协助分析相关政策措施的有效性,有利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弹性管理。 相似文献
2.
该文基于对湖北省耕地利用现状分析,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对湖北省的耕地面积进行潜力分析和预测,并得出如下结论:湖北省耕地远景全部供给潜力是544.18万hm^2,2010年时的实际供给潜力约为476.06万hm^2;在湖北省2010年外调粮食300万t的前提条件下,湖北省2010年的耕地需求总量应为508.33万hm^2,超过2002年482.53万hm^2的耕地面积现状;相较于2010年当时的供给潜力而言,其缺口可达32.27万hm^2;2010年时若湖北省只满足自身粮食供给不再外调粮食,则其耕地需求量应为473.14万hm^2,耕地面积供需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耕地减少对国家粮食安全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分析湖北省由于城镇化而导致的耕地减少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方法: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结果:(1)近年来,湖北省粮食供给余额以及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逐年减少.(2)湖北省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城镇化导致的耕地减少.(3)在未来20年,随着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都将呈现下降的趋势,粮食供需缺口将越来越大,作为粮食主产区不仅不能外调粮食,而且还需要调入粮食,这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是极为不利的.研究结论:在城镇化进程中,为了保证湖北省的粮食生产能力,要转变传统的城市发展观,大力发展大中城市;转变传统的城市发展方式和用地观;加强土地整理,集约用地,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度,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粮食缺口0.2×108t,如果按人均粮食消费400kg来计算的话,全国有将近5000万人口的粮食需求得不到保障.虚拟耕地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研究粮食安全问题,虚拟耕地研究是把生产粮食所要的耕地资源作为一种虚拟的形式存在于粮食中,通过研究区域之间虚拟耕地的流动来实现区域的粮食安全,并据此对区域的土地资源利用进行合理安排. 相似文献
5.
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是实现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分析了耕地生态补偿和粮食安全的内在逻辑,指出目前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局限性。基于粮食安全视角,分别从耕地资源价值确定、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资金来源与分配以及补偿效果评价这几个方面对耕地生态补偿要素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耕地生态补偿的实施路径,以期能够为完善耕地生态补偿机制,以及粮食安全战略下的耕地生态补偿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需求量预测研究——以吉林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耕地是土地利用规划调整指标中的重要指标,做好耕地总量的预测工作,对于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耕地需求量预测有数学模型预测法、粮食安全角度预测法、部门预测法和基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预测法等几种常用方法,以吉林省为例,运用数学模型和粮食需求预测方法,对全省2010年、2020年耕地需求量做出了初步预测,结果分别为551万公顷和547万公顷.以此作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的吉林省耕地需求量. 相似文献
7.
粮食安全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密切关注的战略性问题。本文对最近几年来从水土资源、农户、制度政策、农业科技、生态环境以及全球视角下研究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并着重从耕地角度出发,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宏观耕地指标方面,严守1845亩耕地“红线”不变的同时强调粮食作物的最少耕种面积很有必要;第二,土地流转制度建设方面,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当下急切需要一个能够利用市场机制来保障农地安全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第三,农业政策导向方面,在引导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的同时要保持决策理性与粮食安全的警觉性。 相似文献
8.
由于我国幅员面积广阔,其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饮食结构的差异性很大.这就给以省为单位的耕地资源需求预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鉴于此.在综合考虑经济、社会、自然及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基础上,以区域单元为单位预测和模拟耕地资源的需求变化情况,并对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区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期得到更加贴近实际的预测结果,为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耕地保护目标和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黄石市耕地资源持续利用及其粮食安全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了黄石市耕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对该市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作了深入研究后,在此基础上又结合特定地域条件提出了该市耕地资源持续利用及保护的具体实施对策,为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李纲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5)
根据山东省枣庄市的具体情况,在阐述灰色系统原理后,利用该原理对枣庄市的未来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进行预测。通过预测分析可以看出枣庄市粮食安全问题较为突出,因此提出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耕地、加强粮食储备等措施,以期解决该市粮食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1.
再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耕地保护政策和未来发展的极限状态,提出中国耕地保护新的思维框架,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反演思维法.研究结果:当中国人口达到16亿时,全国用于建设占用耕地的极限值大约在3.39×106ha~3.73×106ha左右.耕地总量到2020年将达到极限水平.到2030年人口高峰来临,尚有一定的耕地缺口.研究结论:变"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农用地总量动态平衡",变"粮食安全"为"食物安全",建立农用地总量动态平衡与食物安全监测与预警制度,从提高复种指数、增加草食养殖等途经保证食物安全.做到:总体控制,动态监测,提前预警,分区管理,统筹兼顾,逐步实施,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人类消费的大部分热量和蛋白质取自土地,其中75%以上的蛋白质和80%的热量来自于耕地提供的粮食。我国是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与耕地矛盾十分突出,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战后几十年,由于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以及土壤流失、环境恶化和气候反常等原因引起的耕地减少和农业歉收,造成世界性粮食供应短缺,据研究表明,按人均年消费500公斤粮食的标准计算,当中国人口高峰16.6亿到来之时,至少需要20亿亩耕地,并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科技水平。耕地的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耕地保护外部性的分析,提出由于对耕地保护外部性的认识不足,没有建立起合理的耕地保护的区域补偿机制,致使耕地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导致耕地比较效益低下,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重要原因.提出为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应该建立合理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并对耕地保护区域补偿的价值标准、面积标准和配套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基于福建省顺昌县2010年农用地分等成果更新,以及其耕地与粮食状况统计,以粮食安全为切入点,对耕地需求做了初步预测分析。结果显示,2020年顺昌县确保粮食安全耕地面积为15473.89hm~2,大于折合后现有标准耕地面积10916.12hm~2,存在5119.06hm~2标准耕地缺口。表明顺昌县在2010—2020年期间耕地数量不能确保粮食安全。耕地需求预测以耕地质量为指标基础是科学的,应用农用地分等成果预测方法简便,更贴切耕地的实际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5.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通过分析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因素和地理分布,可为实现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本文采用模糊物元模型并在SPSS软件的帮助下,分析了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区域的地形、经济等因素有关,各个地区影响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导因素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6.
耕地非农化是资源由低效利用向高效利用的转化,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越不过的一道坎,它加剧了建设用地增加和耕地减少这一突出矛盾,使得加强耕地非农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对湖南省1997-2005年的耕地非农化过程进行分析,从耕地非农化的产生机制、实现机制和驱动因子三方面探讨了湖南省耕地非农化的动力机制,并提出减缓措施。 相似文献
17.
18.
为了有效预测甘肃省工业化过程中主要矿产资源的需求量,采用人均矿产资源消费与人均GDP“S”形规律理论,系统预测了2010-2020年甘肃省粗钢、铜、铝、锌等矿产资源的需求趋势及需求量,结果显示:当人均GDP为10%~11.5%时,人均粗钢消费峰值点将在2016-2017年到达,届时人均粗钢消费量为463~510 kg,消费总量1 323.93×104t;人均铜消费峰值点将在2015-2016年到达,届时人均铜消费量为28.2~30.1 kg,消费总量80.49×104t;人均铝消费峰值点将在2010年到达,届时人均铝消费量为35.5 kg,消费总量95.78×104t.2015年,甘肃省人均锌、镍消费量可达14.47 kg、9.48 kg. 相似文献
19.
基于DPSI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的实证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研究目的:探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方法,研究湖北省12个城市2002 — 2006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DPSIR模型和主成份分析法。研究结果:湖北省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明显,沿长江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聚集带,而鄂西北、鄂东南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偏低;2002 — 2006年间,各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均有所提高,但差异明显。研究结论:基于DPSIR模型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可以减少主观性影响,解释各指标体系之间的相关性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关系,揭示出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时间、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20.
以1996年和2009年两期数据为基础,结合湖北省生态功能分区,对不同的生态功能区的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对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化产生核心影响的是林地、草地以及耕地之间的剧烈变化;湖北省整体土地生态服务价值有所增加,但局部存在结构性问题;2鄂西三大区及幕阜山地区作为湖北省生态屏障,退耕还林的实施使其生态服务功能大幅增强,武汉地区在满足建设用地需求的同时大力恢复水域和林地,取得了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效果,而保耕地的任务则基本转嫁于鄂中地区以及桐柏-大别山地区,其生态服务价值均有所减少或增长微弱;3湖北省东西四大山地必须加大对林地的保护力度;武汉地区需控制对耕地的侵占,减轻其他地区耕地保护的压力;鄂中地区则必须注意水域的保护及恢复,加强林地尤其是沿江防护林的建设。同时可通过实行区域间的生态补偿政策,以弥补地理空间上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