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92年国有粮食企业全面走向市场以来,粮食流通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粮价失控,抢购大战连年发生,逐年升级,国家粮食部门的主渠道作用受到削弱,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加强对粮食流通的宏观调控,这是宏观形势对我们提出的迫切要求。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一、粮食是特殊商品,单靠市场调节,没有宏观调控不行 粮食商品的社会效益高,经济效益低。粮食价格不应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过大,这就决定了粮食商品在流通中不能完全按照价值规律自发地、盲目地进行调节。其他商品可以通过价值规律调节其供求关系,贵了就少买或不买,贱了就多买,粮食却不能贵了就少吃或不吃,贱了就多吃。社会对粮食的需求是相对稳定的、不可缺的。粮价必须稳定在全社会都能承受的水平上,这就需要政府进行及时有效的宏观调控。 粮食是万物之宝,粮价是百价之基。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必然拉动其他商品的价格一齐上涨。如果对粮食流通不加强宏观调控,通货膨胀就要加剧,社会经济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2.
一、当前的粮食体制仍未适应商品经济的要求新中国建立以来,粮食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在仅占世界7%的耕地上,生产出占世界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个成绩的取得,是由于消灭了封建的地租剥削制度,而非因为粮食体制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自1953年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并发展成为“四统一”(统一征购、统一销售、统一调拨、统一库存)以来,就逐步暴露出粮食体制的弊端。其症结是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货币关系。这种旧体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所改进,实行统购统销和议购议销并行的“双轨制”。  相似文献   

3.
韩宗英 《辽宁经济》2006,(10):44-45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20年的政策演绎,穿插始终的主线就是政府对各种商品价格的渐次放开。先是改计划价格为价格双轨制,再到完全由市场决定价格;先放开火柴、肥皂之类的一般日用品价格,再放开粮食和化肥等战略物资的价格。可以说,中国向着市场经济前进的过程,就是各种商品价格逐步放开的过程。实践证明,这种被称为渐进式“价格闯关”的改革是非常成功的。到了今天,由政府制定的价格已经所剩无几,但其中还包括一种非常重要的商品——资本的价格,也就是利率。毕竟,利率对于国计民生太过重要,央行在利率转由市场决定方面的小心翼翼,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4.
梁小民 《新财经》2006,(2):69-69
能源价格不通过市场确定就无法反映出资源稀缺的程度 2006年的改革是从天然气涨价开始的。这就拉开了能源价格攻关的战役。说起来,我们95%以上的商品价格都放开了,但一直没有放开的却是最关键商品的价格。就品种而言,这些商品占不到 5%,但就重要程度而言,却是极不成比例的。在这些没放开价格的商品中主要是能源,包括煤炭、电力、天然气、石油,等等。这些商品的价格或者仍实行双轨制,或者完全由政府定价,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改革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我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就是由有计划的产品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变。这就要求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相应地逐步建立一个以自觉运用价值规律为中心的、有计划发展商品经济的调节体系。这个体系包括计划调节,财政、税收调节,市场价格调节,金融信贷调节等等。其中金融调节是整个调节体系的主  相似文献   

6.
价值规律是由互相联系的诸规律所构成的规律体系。现有的价值规律定义,我认为都是不妥当的。现有的价值规律定义,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价值规律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的规律;①二是,价值规律就是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②持后一类观点者甚多,许多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均有所见。上述定义都没有摆脱五十年代初期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给价值规律所下的偏狭定义的羁绊。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的价值规律理论并不象定义作者们所理解那样,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论及价值规律时,批评施米特把价值规律看成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的“科学假说”,指出:价值规律所涉及的,“不仅是纯粹的逻辑过程,而且是历史过程和对这个过程加以说  相似文献   

7.
粮食购销政策几经改革,发展到现在的“国家定购”和“限价凭卡”供应城镇居民基本口粮的办法,虽然改变了过去“统购统销”的格局,但仍然残存计划经济体制的因素,与市场经济法则不完全吻合,其表现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定购与市场的价差悬殊较大。以玉米为例:1993年每公斤定购粮价格低于市场价0.24元;1994年低0.58元,1995年低0.6元,呈逐年扩大之趋势。  相似文献   

8.
潘建新 《上海改革》1993,(12):34-36
理顺价格体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需要慎重对待的敏感部分。对于如何理顺价格体系、价格改革的力度和制约条件等等还有许多需要研究的地方。有些人以为价格改革就是放开物价,尤其是放开基础原材料、能尖运输的价格,同时限制后加工产品涨价。这种价格改革思路并不能理顺价格体系,无非是造成利润转移,最终使物价总水平上涨,以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有商品,生产要素的价格都是由不要政府监督与管理的自由市场形成的观点也是十分片面的,本文是谈上海的市场和物价状况,没有触及价格改革的思路问题。关于价格改革的总体思路,它的理论与实践,应是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的事。  相似文献   

9.
一、简要回顾 建国以来,我国的粮食收购政策,为了满足国计民生的需要,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不同阶段的经济模式下采用不同的收购形式。1953年—1984年,是高度计划的经济模式,粮食收购采用征购(征收、统购、超购)形式;1985年—1991年,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调节为辅的过渡中,粮食收购采用合同定购形式,由于我国粮食产品的自给性大与商品性小这一对长期性矛盾,受到当时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全国性价格体制改革带来的利益驱动,致使合同定购政策在贯彻实施中曾一度陷入困境。在各级政府的广泛宣传发动下,使“合同定购既是经济合同,又是国家任务,必须保证完成”的观念逐渐被种粮农民所接受。1993年在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下,全国各地粮食价格和经营放开,取  相似文献   

10.
焦点荟萃     
腐败的制度根源任浚在《7上海经济研究》上撰文谈了腐败的制度根源问题。他说,经济学家前几年就把腐败称为二种“寻租”活动,即少数人利用合法或非法手段谋取经济租金的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根据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出现的实际情况,最为常见的“寻租”活动大致有以下几类:一、价格双轨制条件下的官倒行为。现在,我国的价格有两种:市场价格与官方价格。市场价格又高于官方价格,谁能以官方价格得到资源或产品,  相似文献   

11.
寻求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结合点是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运行机制的关键所在。所谓结合点,就是两者相互衔接的共同点。我认为这个结合点就是商品(包括劳务)价格。之所以说商品价格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的结合点,是因为商品价格综合反映了商品价值规律,市场供求规律,有计划发展规律,货币流通规律,国家方针政策等方面的要求,还因为商品价格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经国务院批准,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从新世纪的第一个年头开始取消粮食定购,全面放开粮食生产、收购、销售和价格,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这使浙江成为我国第一个进一步进行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省份。 “久旱逢甘霖”,浙江的广大干部群众以此表达他们对这一决策的渴望和拥护,目前全省上下已形成共识、付诸行动。浙江已具备了放开的条件 去年12月,朱钅容基总理在浙江视察工作时指示,从浙江省的粮食供求关系来看,可以更快地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较快地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他希望浙江省在粮改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使浙江的现在成为全国的将来…  相似文献   

13.
熊应明 《南方经济》1990,(3):45-47,2
本文的观点是要完善粮食购销与价格的“双轨制”,它与有的学者提出的要逐步实现粮食购销与价格从“双轨”过渡到“单轨”的看法相异,发表此文的目的是有利于争鸣。  相似文献   

14.
近七八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令人不安的现象,就是“新双轨制”的悄悄孳生和繁衍以公共权力为背景,自下而上地寻找和套取已经市场化了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体系,和远未市场化的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体系,这两大体系之间的巨额租金。  相似文献   

15.
价格机制转换是整个经济体制转换的必要前提。因此在由产品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改革进程中。破计划价格机制,立市场价格机制,不仅不可避免、而且成为关键的一环。深圳特区的体制创新,可以说正是以价格改革为起点和突破口的,而今,深圳特区基本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价格机制,其主要表现为: (1) 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已纳入市场调节的范围。经过“调放结合、以调为主、分步理顺价格”,“放调结合、以放为主,进一步理顺价格”等几个阶段的价格改革,至今深圳特区的商品价格除少数几个品种外,基本上全部放开,市场调节的比重点社会商品零售的99%。这说明,市场价格已成为特区价格的主体。  相似文献   

16.
近七八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令人不安的现象,就是“新双轨制”的悄悄孳生和繁衍:以公共权力为背景,自下而上地寻找和套取已经市场化了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体系,和远未市场化的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体系,这两大体系之间的巨额租金。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先后经历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自由购销体制时期,统购统销时期,合同定购、市场收购和价格双轨制时期,以及现在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时期.1998年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是一个十分关键的转折点.从此,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逐渐的走向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方向.通过对此次粮改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同时,这次粮改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从渐进主义的角度分析,在未来的粮改中必定要坚持市场化取向,追求粮食流通体制效率的提高,同时应考虑到分配问题,即兼顾公平,建立国家有效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型粮食流通体制.  相似文献   

18.
产权改革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马克思所讲的“权力统治着财产”、“权力捉弄财产”。而这也正是改革前旧体制的根本问题。没有“权力捉弄财产”的旧体制,就不会有产权改革中“掌勺者私占大饭锅”的问题。因此产权改革中的问题当然不能用延续(更不用说恢复)旧体制的办法来解决。迄今为止的改革实践已经证明:价格双轨制下化公利为私利的弊端只能通过“价格并轨”即价格市场化来求得解决。那么同样,如今在“产权双轨制”下化公产为私产的弊端也只能通过“产权并轨”即产权市场化来解决。因此继续推进产权改革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中国报道》2008,(12):57-57
对于“价格双轨制”,有一种说法,“无论在世界的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只要提到中国的经济转型策略,就必然要提到价格双轨制。” 价格双轨制起于1981年,1985年正式实行。它指同一商品由国家统一定价和市场调节价并存的价格管理制度。即同一城市、同种工业生产资料同时存在计划内、计划外两种价格的状态,国家计划任务内的生产资料实行国家牌价,超计划生产部分和按国家规定的比例允许企业自销部分实行市场价格。  相似文献   

20.
《上海改革》1998,(8):46-47
在经济学看来,企业经营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是,这一理论的合理性,须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完善、供给与需求关系的平衡等因素条件之上。如果这些条件欠缺,所谓利润最大化往往异化为某种暴利现象。比如。在价格双轨制时。“计划内”产品会令人们趋之若鹜。在某些商品短缺而流通体制不畅时,谁有本事去”倒卖”该商品,谁就能大捞一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