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全国商情》2011,(12):74-75
2005年,对于准备或者正在抢占中国市场的直销企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直销管理条例》出台,这部条例更加规范了中国直销市场,也改写了很多直销企业在中国的命运。于是,无论本土亦或外资直销企业,纷纷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然而,纵使千方百计,最终也是黔驴技穷,转身对中国直销市场说再见。  相似文献   

2.
从事直销行业将近20年的历程,行业的沉浮,笔者游弋其中,对于选择直销公司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像笔者这样一批较早进入直销的从业者,对于选择公司更加慎重。笔者认为,理想中的直销公司应具备公司实力、产品、直销牌照等要求,但最根本的要素,还是企业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直销在我国已有15年的发展史。在它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直销进入中国及其初步发展阶段;1998年后的传统直销业成功转型阶段,一些企业完全转型,成为传统的直销经营模式,另一些企业则综合了直销和特许加盟两种营销方式;新时期发展阶段,包括将电子商务引入直销中,销售策略更加注重产品本身等。经过不断进化完善,中国直销业必须逐渐规范。  相似文献   

4.
王义 《全国商情》2007,(2):52-53
2006年是我国《禁止传销条例》和《直销管理条例》颁布并实施后的第一年,两部法规的出台对维护正当直销活动、打击非法传销、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直销模式提供了法律保障,使直销业在法律上享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同时标志着政府对直销从此开始进入法制监管的时代。对于直销员来讲,他们也有了判断直销企业、选择直销企业的依据和标准,有了识别正当和不正当、合法与非法的武器。对消费者而言,两《条例》的出台更是切实地保护了他们的利益。此外,两部法规的颁布结束了中国直销业长期鱼龙混杂的局面,使行业良性发展成为一种可能,也标志着中国直销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截至今年1月9目,商务部直销行业管理网站上公布的拿牌直销企业数量已经达到14家,其中外资企业10家,内资企业4家。由于《直销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申请直销牌照的外资企业都必须拥有国外3年以上的直销经营背景,因此获牌的10家外资企业基本上都是业界人士耳熟能详并在国际直销市场上叱咤风云的大牌企业,包括雅芳、安利、如新、玫琳凯等。而相比之下,4家获牌的内资企业无论是在基础实力、品牌知名度,还是在直销经营管理经验上都无法与这几家拥有国际背景的企业或者说竞争对手同目而语。这一方面说明,只要达到《直销管理条例》规定的条件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申报,很多中小型内资企业就有机会获得直销牌照;另一方面,则要求中小型直销企业在获牌后必须下大力气对自己的直销运营系统进行调整和改造,否则就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并最终被市场“摘掉”自己那张来之不易的直销牌照。  相似文献   

6.
《全国商情》2009,(8):73-74
马来西亚素来被称为“直销王国”,经过将近30年发展,马来西亚直销行业相比于中国更加成熟和完善,不少知名直销企业陆续在这片市场开拓业务。对于一些希望开拓这块市场的新直销公司来说,如何掌握“攻略”呢?  相似文献   

7.
我从4个方面为大家介绍一下马来西亚的直销概况。第一,国外直销公司的进入。1976年,世界性的网络销售公司进入马来西亚,但是几年后,“老鼠会”就随之产生,市场一片混乱,这种情况促成了直销法的讨论制定。第二,马来西亚直销法的修订及管理监督。1993年马来西亚制定直销法,之后的3年时间里,网络销售快速生长,合法的直销公司大概有900多家。2005年,全国直销业销售额达到50亿马币。第三,马来西亚的直销相关团体。在马来西亚,DSAM(直销协会)、MLMIA(网络销售协会)和消费者起诉协会都对行业起着重要的监督作用。第四,马来西亚直销的前景。现在马来西亚百姓对直销已经完全认同和接受了,市场开发相对较为容易,马来西亚直销行业已经开始走向专业化。  相似文献   

8.
王尤山 《全国商情》2010,(11):16-16
各位上午好,中国直销起步20年,中国直销立法5年,这个20年是中国直销蓬勃发展的20年。立法5年也是中国直销更加健康发展的5年。  相似文献   

9.
谈到直销首先就要说到培训,说到培训必然要从教育讲起。 20年来,中国的直销培训虽然搞得如火如荼,百花齐放。但是笔者认为,这离中国直销行业发展的要求或者说需求相差甚远。回首过去,再看看现在,再想想将来,目前的所谓的培训还远远不够。笔者认为,直销行业的关键不是培训,应该是教育。  相似文献   

10.
王义 《全国商情》2007,(5):30-31
2005年,中国的《直销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它意味着直销作为一种新的分销方式得到了法律的确认。2006年,国家开始逐步向企业颁发直销经营许可证,它标志着直销终于进入法制化新时局。在变化和机遇中,直销行业所有经销商都面对着新一轮的课题:在直销法制时代来临之时,如何应对将来的竞争?  相似文献   

11.
天雕 《全国商情》2007,(5):54-55
直销与电子商务合二为一的可能性就在于二者所共同具备的包容性,新形态的直销企业已经运行了几年,从现实来看,越来越多的旧体制直销公司开始关注电子商务型直销的尝试结果。[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梁拨剑 《全国商情》2011,(11):34-37
相比去年,炎帝已经是今年的第四家获得商务部直销经营批复的直销企业,除了2007年获牌直销企业出现井喷,达到17家外,其他每年发放的牌照数量还算正常,平均每年2至3家。不知道今年是否会有第四家、第五家获牌企业,但是利好的消息是,随着直销行业的规范发展,以及很多获牌企业的模范作用,很多专家预测,未来两年将是获牌井喷的两年。  相似文献   

13.
现代各种直销方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卫 《全国商情》2006,(1):80-83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目前营销市场上存在的几种直销方法:电子网络直销、关系直销、直复营销、多层次直销,然后重点针对多层次直销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记得一位业界资深人士在直销立法后曾经有过这样的推断:“未来几年,中国的直销市场将会形成内外资并举、多寡头垄断及中小型准直销企业百花齐放的竞争格局。政府、直销企业与经销商、消费者这四者形成的力量汇合后,将产生巨大的能量。这种力量将引导直销市场向更加理性、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自2006年2月雅芳获得全国第一张直销牌照以来,目前已有14家外资企业、5家内资企业得到商务部的批准,成为合法的直销企业。但是,通过大半年的观察,我们发现一些企业的获牌,似乎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并没有给中国直销行业带来太多的新气象,整个直销市场依然在延续几年来的低迷状态,业界对各个拿牌企业的等待观望也像当初对两个《条例》的焦急期盼那样,迟迟没有得到一个令人振奋的回应。笔者认为,部分拿牌企业的踯躅不前,虽然在一方面反映了它们面对职能管理部门所圈定的狭小活动空间时的一种无奈,但在另一方面更体现出它们所应具备的各种责任感的严重缺失。  相似文献   

16.
叶军 《全国商情》2007,(2):30-31
直销产品的核心,在于产品的物超所值及其包含的附加价值,对于直销企业如何提升产品本质价值的问题,我在这里把自己的经验跟大家共享。 直销行业两个《条例》的颁布,使中国数以千计的直销企业走入了一个有法可依的时代,也为中国直销企业长达17年的不合法划上了一个句号。在直销企业的审核上,国家除了对企业资金实力有所要求外,对产品质量也给予了很大的重视,由此可见产品在直销企业经营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金士力佳友作为一个非常年轻的直销企业,在规范产品标准、提升产品质量方面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我建议立法以后的直销,应该回归到产品上来,走真正以产品销售为导向的路子。在这一点上,直销企业要承担起引领行业健康发展的责任,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和行业形象。  相似文献   

17.
直销作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成为企业与消费者沟通的渠道和向消费者销售产品或服务的途径。中国国内直销行业在政府、企业、理论研究和经销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我国企业应加强直销基础理论的科学研究,规范直销运作,加强团队管理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并从不同视角展望中国直销业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全国商情》2007,(12):50-51
作为首都第一家获得直销牌照的企业,宝健在2007年依然以其一贯低调务实的稳健作风,默默地耕耘着自己的直销市场,一步一个脚印,稳健成长。[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全国商情》2007,(12):86-87
如果将2006年形容为中国直销文化的“转轨年”,那么用来形容2007年的中国直销文化的,只有“入轨”这个字眼。在行业格局渐趋明朗、申牌竞争渐趋平和的大背景下,这一年的中国直销行业、从整体上表现出了一种高调发展、低调变革的气质,这也造就了2007年中国直销文化建设在已然成形、正规的基础上.继续谋求深刻认同与广泛影响的主旋律。[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全国商情》2007,(12):93-94
尽管我们前边已经提到,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一家企业或一个行业中所形成的文化一定会是一套相对固定的系统。然而,在2007年,面对中国直销行业已经发生改变的发展环境以及日益明朗和显著的经济全球化趋势,直销企业在文化方面基于原有基础之上的创新,依然成为了一种必需,它也成为2007年的直销文化从整体上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