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在萧何的校力推荐下,任命韩信为大将。但末经过充分的调查而草草任命,刘邦心里肯定是没底,所以,必然要亲自邀请这位能让萧何亲自连夜追赶的逃兵谈一谈。没想到这一谈,竟然成了西汉开国史上最重要的“绩效面谈”之一,韩信也正式以重量级“职业经理人”身份辅佐刘邦争雄天下。  相似文献   

2.
正人先正己孔子曾对鲁哀公说:“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这段话的大意是:政就是正。君主端正自己,那么百姓就服从于政令了。君主怎么做,百姓就跟着怎么做,君主不做的,叫百姓怎么跟着做?这就要求君主应该发挥以身作则的作用。因此,后世的不少帝王赞成这个观点。唐太宗曾经说过“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的话。  相似文献   

3.
古今“韩信”多的是,就是人主不会识。秦朝末年胸怀大志的韩信,先是投奔在项羽麾下,因得不到赏识而转投刘邦,结果又因没得到重视而逃跑,幸被独具慧眼的萧何发现并力荐成功。试想,倘若没有萧何这位高明的"伯乐",韩信能否名垂青史就很难说了。  相似文献   

4.
湖南金山乡党委书记任有清来信说:“自去年初我担任党委书记以来,整天为工作忙碌奔波,操心费神,真是使出了十八般武艺,抖出了浑身的解数,但工作还是忙不过来,对此我感到十分苦恼,觉得自己似乎不是当党委书记的料,请问您能帮我解脱困境吗?”读了任有清同志的这封恳切的来信,我想起了我国古代的一个典故。东汉初期,汉高祖刘邦曾与大将韩信有过这样的一段对话:汉高祖刘邦问韩信,你能将兵多少。韩信说,多多益善。汉高祖又问,我能将兵多少。韩信说,陛下只能将兵十万。汉高祖说,那么我为什幺  相似文献   

5.
大午宪法     
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选择了保留君主,但是通过立宪,限制了君主的权力。然而,作为企业君主,谁为它立宪来限制企业君主的权力?难道对“共和”的向往能够使得企业君主放弃无限的权力,而为自己的权力戴上一副沉重的手铐? 不过,能为自己立宪,已经是一种进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及寻找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很需要这样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郭健 《英才》2005,(6):84-84
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选择了保留君主,但是通过立宪,限制了君主的权力。然而.作为企业君主,谁为它立宪来限制企业君主的权力?难道对“共和”的向往能够使得企业君主放弃无限的权力,而为自己的权力戴上一副沉重的手铐?不过.能为自己立宪.已经是一种进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及寻找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很需要这样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韩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常胜将军。他被汉王刘邦拜为大将之后,单独率领一支军队,出奇兵,打硬仗,连灭魏、赵、代、燕、齐等国,最后率部与刘邦于垓下合围项羽,使刘邦能够得以获胜。由此。刘邦在夺取天下后对群臣说:“连军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将其与张良、萧何并称为“三杰”。  相似文献   

8.
管理学上有一个“奥格尔维定律”,说的是一种人才现象,大致意思是说“每个企业家都雇用比自己更强的人,企业就能发展成为巨人公司;如果你所用的人都比你还差,那么他们就只能做出比你更差的事情。”楚汉相争,刘邦能够得天下,成就汉室大业,除历史的原因外,少不了张良、韩信、萧何等良臣勇将的鼎力相助。  相似文献   

9.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总结夺取天下的经验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粮道胜。人杰也。良、投地首推;镇国家,抚百姓,给,吾不如萧何;连百万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馈饷,之军。不绝战必此三人,皆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任何读这段文字的人,都会对张萧何、韩信的文韬武略佩服得五体。其实真正值得崇敬和景仰的,当汉高祖刘邦。  相似文献   

10.
桑弘羊     
《中国总会计师》2008,(7):88-89
提及汉武帝,人们自然会想起这位具有雄才大略并重用卫青、霍去病等抗匈名将的一代君王。朔风中,数十万大军横绝大漠,驱匈奴北遁,一扫西汉建立以来之颓势,从此“不教胡马度阴山”,何等荡气回肠,激动人心!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想起那个时代还有一个叫做桑弘羊的人。在汉匈战争中,正是桑弘羊在担任大司农等职期间运筹帷幄,保证了财政供给,有效地支援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相似文献   

11.
一位美国著名企业家曾说过:“企业集约经营的巨大效益潜力在不断揭短之中”。揭短,就是自己否定自己,让“短”变为“长”,让“劣势”转化为“优势”。事物总是在矛盾中运动,在否定之否定中发展的。当前,我们的企业效益欠佳,资源浪费严重。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一项长期任务。研究中外企业家成功经营实践,一个新思路就是面  相似文献   

12.
日程表     
“没有本地的冠军就不可能有全球的冠军,每一个冠军都有他自己的管理风格,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这次评选之中对于公司的审核既有量化的标准,同时也有很多定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文化是“以文化之”之意,也即教化、归化。大到一个国家、民族,小到一个组织、企业、家庭,都有自己的文化。企业文化能决定企业走多远。所以,做企业就是做文化。宁纺集团很早就认识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努力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又虚心从国内外成功企业身上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语:瑞士一位企业家在总结自己几十年的经营实践时,不无感慨地说:“市场上唯一不变的规律,就是市场是在永远的变化之中”。显然,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时刻关注这种变化,适应这种变化。否则,讲“进入市场”,谈“竞争优势”就是一句空话。今天,我们为读者选定市场调查这个话题,就是为商战中的企业家们提供一个窥视“敌情”的望远镜,一个把握市场脉榕的听诊器。市场如战场,正如打仗必须知己知彼掌握敌情一样,进入市场必须先了解币场,市场调查就是打开币场之门、掌握市场变化规律的金钥匙。它是运用…  相似文献   

15.
李世民素有大志,年轻时读书,特别是史书,总觉得那些开国皇帝没有很好地善待功臣,尤其是汉高祖刘邦,很有点痞子作风,人一阔脸就变,把韩信等一批替他打天下的“狗”都给“烹”了,实在不像话。于是,他决心自己若有那么一天,一定要让那些追随自己的功臣旧部一个个都得到优待,让他们有福同享。等他真的做了太宗皇帝后,他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6.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撰写,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史记》卷八十一,是其中众多名篇中的珍品。作者司马迁选取典型的事件,提炼出精准的对话,描写出尖锐的矛盾冲突,成功塑造了廉颇、蔺相如两个主人公形象。人物刻画的精雕细琢尽显司马迁高深的文学造诣。不过,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被刻画得十分丰满,是一位典型的智者形象。太史公通过“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等典故,呈现出蔺相如机智勇敢、不怕牺牲、忠心为国、顾全大局的品质,文字的占比远远超过了廉颇。而后在“纸上谈兵”故事中,用了较大篇幅描写赵奢、赵括父子,“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中,又将廉颇描写为一位不受重用、任小人摆布的弃将。这看似与后世所称“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风采极不相称。难道,廉颇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本文通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人物刻画,浅析一下司马迁笔下的廉颇大将军。  相似文献   

17.
一位美国著名企业家曾说过:“企业集约经营的巨大效益潜力在不断揭短之中。”揭短,就是自己否定自己,让“短”变为“长”,让“劣势”转化为“优势”。事物总是在矛盾中运动,在否定之否定中发展的。当前,我们的企业效益欠佳,资源浪费严重。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一项长期任  相似文献   

18.
(一)剑客之争(1)中韩击剑釜山中,犀利寒光耀眼明。六剑绝杀直取冠,为国赢誉榜留名。注:(1)“剑客之争”,中国击剑名将王海滨在与韩国击剑名将金永浩的击剑中,竟以六剑绝杀摘取首日第一块金牌,实属出手不凡。  相似文献   

19.
“三顾茅庐”与“追韩信”徐存祥编完这篇通讯,遗憾和庆幸兼而有之。遗憾的是,陈冠涛这样的本乡本土的人才,一度遭到免职的冷遇,反被湖北钟祥“三顾茅庐”请去,在异乡创造出辉煌;庆幸的是通州也有“萧何”,终把“韩信”追了回来,挽救了张芝山镇的“半壁河山”。“...  相似文献   

20.
业内专家近日指出,目前,中国企业家非常稀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必须具备以下五种基本素质:一、不断学习的能力。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二、恪守诚信。每一行都有“道”,信誉就是商人最基本的“道”。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口碑是一个立足长远的企业家所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