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2015年初人民币贬值开始进入人们视野的背景下,探究人民币贬值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文章主要运用数据图表的分析方法,首先从人民币国际化定义出发,探究人民币贬值对人民币跨境结算程度、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和对中国经济控制力的影响,其次从对外贸易的角度分析人民币贬值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最后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人民币国际化路径两个方面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去年10月以来,在人民币对外升值超过3%,对内贬值导致高成本的双重压力下,出口企业定单利润大幅缩减。随着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区间预计将由去年的0.5%扩大到2.5%,企业未来所面临的风险可能从人民币升值转为汇率双向波动的不确定性。对于汇率风险的管理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者的必修课。进出口业务的人民币升值客观压力与外汇应收货款(美元)的贬值损失之间的平衡,是检验企业国际化水平能力的标尺。外汇避险始终都应把握资金的安全性。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汇率风险管理问题、汇兑成本及结算费用,资金在境内、境外的配置,风险预警和控制系统都成了面临  相似文献   

3.
采用2012年1月至2016年4月的月度数据,利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研究在岸与离岸人民币汇率价差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汇率价差与人民币升贬值预期呈正相关关系,与利差及资金存量呈负相关关系.在岸与离岸人民币汇率价差自身的滞后一阶、在岸与离岸人民币利率之差是影响在岸与离岸人民币汇率价差的主要因素.除此以外,资金存量与人民币升贬值预期也会对汇率价差产生影响.因此,应进一步疏通境内和境外人民币流通渠道;货币当局应将调节利率水平作为管理汇率价差的备选政策工具;加强对跨境流动资本的监管;管理人民币汇率预期;在进一步深化国内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的基础之上,培育和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并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被普遍看作是人民币国际化迈出的重要一步,目前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和开放资本账户已成为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的根本所在。本文围绕如何进一步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从汇率形成机制和资本项目管制两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构建人民币外汇市场中关于人民币汇率定价权力的双边随机前沿模型, 分析了中外定价权差异对于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在人民币外汇市场上较外 部经济体具有更强的定价权力,近期的汇率贬值并非政府操作行为而是市场均衡结果;人民币 国际化和汇率市场化进程可以矫正偏离。本文的政策建议为:(1)继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 汇改市场化进程。(2)进一步提高外部经济体参与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易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6.
自2014年年初起,人民币开始持续贬值。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人民币汇率更是呈现加速贬值的态势。如今,人民币汇率已经下跌到6.68左右,距2014年初下跌约9%。人民币贬值由诸多原因共同导致,本文将介绍人民币汇率现状,分析人民币汇率贬值出现的原因,以及提出相应的策略应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加速贬值的现状。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VEC模型研究离岸人民币汇率价差、资金存量与升贬值预期之间的联动关系。研究发现资金存量因素是影响离岸人民币汇率价差的主要决定因素,近些年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持续的升值预期,而离岸人民币汇率价差的变动对于升贬值预期有重要影响。本文认为对离岸人民币汇率价差的研究必不可少,升贬值预期对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具有关键作用;应进一步寻找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应对未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的情况;应加强对离岸人民币汇率价差的监测分析。  相似文献   

8.
处于内忧外困背景下的人民币汇率,在央行一次性贬值的同时,受困于国内疲软的经济和全球外需的羸弱,人民币汇率持续下跌可能性大增,需要加强措施研究,防范相关风险。笔者结合国际国内形式对当前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的形成背景给予了概述,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有效应对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的策略,包括防范资本异常流动风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对当前人民币汇率贬值的认识给予理性思考,同时能为进一步有效应对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研究直接投资项下人民币国际化对经济波动的动态影响。研究表明:本国正向生产率冲击下,本国货币趋于贬值,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则在本国正向生产率冲击下首先下降,之后逐步趋向稳态水平。外国正向生产率冲击下则相反。更高水平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本国生产率冲击会加剧产出偏离稳态的幅度,不会加剧汇率波动,但是外国生产率冲击则会降低本国产出偏离稳态的幅度,且汇率波动也不会加大,表明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抑制汇率波动,并隔离外部冲击。  相似文献   

10.
丁志杰 《新金融》2016,(5):8-12
2015年下半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贬值是对前期美元升值导致人民币被动高估做出的修正,央行利用汇改和汇率政策调整基本实现了人民币的有序贬值。人民币汇率不存在持续贬值和大幅贬值的基础,未来人民币汇率变动方向是多重的,美元走势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人民币贬值过程中顺势减持外汇储备,有助于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等货币金融困境,具有积极的宏观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2015年我国实施汇率制度改革之后,人民币对美元就呈现出相对贬值的趋势。本文简单回顾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情况,从人民币贬值的原因出发,分析了人民币汇率之后的走势,并且为政府当局控制人民币汇率稳定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外汇存贷款业务的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缘于美元汇率、利率的变化及由此导致的人民币升、贬值预期。经历了7年的升值长跑,人民币在2012年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关口。2012年4月份以来,人民币多年没有回涮过的升值趋势戛然而止。相信随着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和购买力平价发生变化,人民币汇率双向大幅波动将更为明显,阶段性升值和贬值都可能成为常态。  相似文献   

13.
侯元文 《中国外资》2013,(12):32-33
本文通过基本经济理论和模型分析劳动力结构和人民币汇率水平的相互关系,认为人民币升值能迫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是它需要资本和时间。一旦实现了高生产率,产品的竞争力为技术和高附加值竞争,那么劳动力的福利会大大提升,汇率升值就会比贬值发挥更好的作用,并且人民币借助升值的机会以及经济本身的强大可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中国央行对人民币主动大幅贬值后,尽管人民币汇率已经企稳,但全球市场对未来人民币贬值预期并没有消散反之在强化,中国央行对此不得不密切关注。否则,人民币贬值预期一旦在市场内形成共识,引发一场金融危机并非危言耸听。在人民币主动大幅贬值之后,尽管中国央行一再重申,这次人民币贬值是一次性,是校正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与现汇价的偏差,并人民币还是处于升值的轨道。同时,人民币汇率在央行安抚与介入近日已经出现了暂时的企稳。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高频利率意外和股价意外的协同关系识别货币政策公告发布的政策冲击和信息冲击,研究货币政策公告发布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公告的紧缩性政策冲击和信息冲击均会推动人民币汇率贬值,“8.11汇改”前后人民币汇率对政策冲击的响应方向均为贬值,对信息冲击的响应方向由升值转为贬值。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政策冲击和信息冲击会通过积累汇率贬值预期和引发投资者关注行为两个渠道影响人民币汇率贬值。  相似文献   

16.
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呼声渐强。本文剖析人民币汇率改革与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关系,提出按照渐进、可控的原则,协调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吴小川  赵一飞 《时代金融》2015,(3):210-211,217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中资班轮公司收支币种问题开始受到业界和学者的关注。本文就中资班轮公司集装箱船舶航次成本和收入项目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发现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资班轮公司集装箱船舶航次成本、收入和利润的影响较为显著,得出当人民币贬值时,班轮公司应减少运费人民币结算比例,增加各成本项目人民币结算比例;反之亦然。可见,中资班轮公司应该根据人民币汇率波动情况来选择动态选择结算货币,从而减少中资班轮公司经营中的汇率损失。  相似文献   

18.
最近人民币出现了持续贬值,其贬值幅度为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最大的,引起海内外的关注,也引起市场的震动。人民币汇率深受政府干预,如此持续的贬值背后有什么政策意图?  相似文献   

19.
近期人民币汇率贬值幅度较大,引起市场广泛关注。作为基本的宏观价格变量,汇率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影响宏观经济走势,还通过国内外商品比价的变化影响经济结构。本文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原因及人民币贬值对经济的影响,估计了汇率的中长期走势。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企业开展跨境业务面临的人民币外汇和交叉外汇外汇风险明显增强,近期许多中资企业遭受了巨大的汇兑损失。如何管理好外汇风险、锁定经营成本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必须考虑的基本问题。企业开展跨境业务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然而在人民币国际化和汇率市场化战略背景下,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剧,我国企业开展跨境业务面临的人民币外汇和交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