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近期货币乘数变动与货币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乘数的大小直接影响央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效果。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货币乘数在1993年至2003年二季度期间保持上升趋势,而后至2007年一季度有所回落;我国货币乘数的长期走势主要受现金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因素影响。由于金融创新的出现,货币乘数的不稳定性加剧,导致实际货币供应量偏离目标,加大了货币当局控制货币供给量的难度。  相似文献   

2.
孙晔 《时代金融》2013,(24):121-122
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一方面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乘数效应多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近年来我国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比较频繁。本文结合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分析了我国历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货币乘数稳定性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乘数稳定性是中央银行必须时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货币乘数理论的框架下,可以有两种方式理解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化对货币存量的影响:一种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会引起货币乘数的上升或下降,从而导致货币存量的变化;另一种是把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理解为基础货币变动,而不影响货币乘数。本文通过调整基础货币,剔除央行主动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后,对我国货币乘数的稳定性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大家族中,存款准备金率是非常重要的成员之一,在一些重大的宏观调控中,往往都是由它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通过自身变动影响货币乘数和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最终影响全社会的货币供应量。如在1988年,为了抑制物价上涨和货币投放过多,中央银行将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提高1个百分点;1999年,为配合扩大内需的政策,增强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和支付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2003年第一季度——2008年第一季度的季度数据,借助Johansen协整检验、脉冲函数以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方法,对我国2003年以来广义货币乘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广义货币乘数有长期稳定关系,但是效应较小,而在短期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调整并没有对广义货币乘数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成为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中的新成员,但因其自身制度及核算办法中的不足,影响政策的有效性。近年来,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要成员之一,在我国一些重大的宏观调控中频频现身,通过自身变动影响货币乘数和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通过调整所释放出的信号,一并对全社会的货币供应量形成影响。本文尝试分析外汇存款准备金管理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进入2015年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对法定准备金率进行了相当频繁的调整,这意味着存款准备金作为三大货币政策的工具之一已经被中国人民银行视为主要的货币调节政策来进行使用,相比较于公开市场操作和贴现政策,存款准备金制度往往更加具有明显的效果,这对于整个宏观经济市场起到一个强烈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也会同时对货币乘数以及基础货币的投放产生强烈而深刻的影响。灵活的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有利于合理的控制宏观经济下的货币供应量水平、适度的调节整体经济的贷款规模、更好地稳定住整个市场的利率波动来使得我国整体金融体系稳步并且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2003年第一季度——2008年第一季度的季度数据,借助Johansen协整检验、脉冲函数以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方法,对我国2003年以来广义货币乘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广义货币乘数有长期稳定关系,但是效应较小,而在短期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调整并没有对广义货币乘数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陈敏 《浙江金融》2007,(4):17-17,16
我国中央银行体制建立后,货币供给的调控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1984-1996年,对货币供给的控制通过规定贷款限额进行;1996年后,以M1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以M0、M2作为观测目标,并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应量进行间接调控,特别是1998年取消贷款限额控制,使货币政策逐步转向通过调节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来控制货币供给。但近年来随着金融衍生品种的开发,居民可以持有多样化的金融资产,企业可以创造非银行形式的支付,货币供给呈现很强内生性,央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用规模控制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10.
今后一段时期,金融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199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切实加快金融改革步伐,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一)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适当扩大货币供应量。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将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8%下调为6%,下调2个百分点;继续扩大对金融机构,特别是对中小金融机构再贷款,一是对工、农、中、建四家…  相似文献   

11.
闫瑾 《河北金融》2012,(7):6-10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特别是2006年以来,我国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较为频繁。在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存款准备金率已成为我国货币政策中关键的一部分。纵观存款准备金率在二十年间的多次调整,每一次变动都有着其背后的经济背景和政策目标。因此,本文以存款准备金的作用机制为背景,先对我国近二十年准备金率的变动情况和主要影响进行回顾,分析了我国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的原因,并讨论了"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工具因素对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最后结合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提出了"保持政策协调一致性"、"完善货币制度"、"改良外汇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居民银行卡交易偏好日趋明显,银行卡交易会通过改变流通中现金与支票存款的比例以及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等途径,改变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通货膨胀率。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居民银行卡交易偏好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认为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2006年以来,人民银行频繁运用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工具调控银行体系流动性。各方对准备金政策实施效果也有诸多不同的评价,但均是基于对调整后的数据分析。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探讨存款;隹备金率政策效果,即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率不调整,测算出准备金率不上调对货币供应量及CPI的影响,及准备金率不下调对货币供应量及GDP的影响,与实际情况对比,以验证存款;隹备金率调整政策对CPI及GDP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孙统 《中国外资》2012,(10):57-58
本文在分析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基础上,对央票和法定存款准备金这两种冲销政策作用机制进行微观化分析。通过研究冲销操作对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影响,发现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和现金存款比率的减小都可能放大货币乘数而减弱冲销的效果。货币乘数伴随着基础货币的结构变化表现出很强的弹性,最终导致货币供给具有很强的内生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分析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基础上,对央票和法定存款准备金这两种冲销政策作用机制进行微现化分析.通过研究冲销操作对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影响,发现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和现金存款比率的减小都可能放大货币乘数而减弱冲销的效果.货币乘数伴随着基础货币的结构变化表现出很强的弹性,最终导致货币供给具有很强的内生性.  相似文献   

16.
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应满足可控性,由我国货币供应的基本模型Ms=B×m(其中B为基础货币,m为货币乘数)可知,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取决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可控性。一、基础货币具有内生性我国的基础货币由流通中的现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财政性存款和邮政储蓄构成。我国的基础货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资产业务提供的。中国人民银行资产结构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基础货  相似文献   

17.
《证券导刊》2012,(20):8-8
今年以来,商业银行不断出现存、贷款规模齐降现象,在贷款需求不足的同时,存款也在流失。资金究竟去了哪里?分析人士认为,经济热度下降后,货币乘数下降,货币逐渐沉淀,当前已形成流动性“黑洞”。为稳定经济增长,货币调控应重在扩大货币乘数,包括继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可考虑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  相似文献   

18.
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是我国最为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二者对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和增强流动性都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作用力度大,效果明显。自1984年以来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39次,仅2011年调整了7次,今年年初到现在下调两次,释放了大量的资金,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因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微小变动会造成货币供给巨大波动,对经济运行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谷丽明 《金融会计》2006,(8):45-46,36
对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考核,是基层央行落实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考核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宏观调控意图的实现程度。近二十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多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缴存款范围,目的就是为了适时调节基础货币供应量,通过商业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释放其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中央银行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观测变量,国内金融学课程的框架则围绕货币供应量的计量、货币供应量的形成机制、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机制这一逻辑主线搭建。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正在挑战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取向及有效性,也在悄然改变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的垄断地位,同时也为金融学的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