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的稳定问题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王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和严峻制约.在实施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态势下必须重新明确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功能定位,尽快调整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战略思路,切实扭转由单纯追求以GDP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方式.确立以人力资本投资、社会资源开发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战略,构建新的反贫困治理结构,塑造新的社会发展体系,建立新的社会稳定机制,以缓解消除贫困、促进文化融合、维护社会稳定为重点,推进西南边疆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
<正>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有利于推动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型财政管理体制,积极引导地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进程,江苏省专门出台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调整政策。经过深入调研,笔者认为,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响水  相似文献   

3.
扶贫开发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全局性发展战略。"十二五"以来,贵州省天柱县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奋力赶超,推动跨越"主基调,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努力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进步,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目前已取得了积极成效。本文总结了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的成功经验,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扶贫开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进展之快、成效之大,为世界瞩目。据有关资料表明,  相似文献   

5.
民族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而民族经济发展的滞后性,给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了许多困难.这就客观决定了发展民族经济成为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基于这一判断,本文提出发展民族经济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关系、民族地区现状与差距,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扶贫开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现就目前财政扶贫工作谈谈看法,供领导和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扶贫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帮助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决策。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坚持开发式扶贫,就是以扶贫开发重点村为主战场,以贫困人口为主攻对象,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走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之路,强基固本,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和科…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发挥着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欠发达的内陆、中西部地区与发达的沿海、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大差距,因而其面临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更艰巨。  相似文献   

9.
杨兰英 《理财》2004,(4):14-15
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从扶贫开发来讲,随着“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如期实现,我国的扶贫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对新世纪前十年的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对加强扶贫资金审计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了贯彻落实这一要求,按照审计署的统一部署.  相似文献   

10.
积极主动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进扶贫开发,缓解和消除贫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1.
西部特色优势资源开发与特色产业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境 《西南金融》2013,(1):49-52
西部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域辽阔,能源资源极其丰富,又是横贯我国三江的源头,处于全国生态环境的屏障地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短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因此,西部的发展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在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当前,西部正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迫切要求结合自身的主体功能区定位,依托自身的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提高自身发展能力,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实现科学发展.而如何实现优势资源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就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2.
建设新农村,旨在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和谐的新型村落。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二十一世纪我国向小康社会这一伟大目标全面挺进中的一大建设壮举。循环经济,是指在经济发展中做到资源循环使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并存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我国广大乡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分析了在循环经济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1999年启动生态省建设以来,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全面走向以绿色产业为主体的农业生态经济和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模式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打造最佳的生态人居环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十一五"期间,生态省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为全省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保障.黑龙江省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把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作为"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的中心任务,进行重点推进.  相似文献   

14.
贾康 《中国财政》2012,(20):27-30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与之配套的宏观调控体制走向健全。同时,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党中央先后提出了"五个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要求。这一时期,我国财政体制改革日渐深化,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完善并在酝酿着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扶贫开发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克服两极分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之举。我国扶贫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赞誉和很高评价。但是,从调查的情况看,一些地方对扶贫开发的认识并不一致,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和不良导向。因此,坚持辩证的观点,进一步深化认识和转变作风,  相似文献   

16.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部地区要把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作为崛起的新支点,大力发展区域经济。要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结合中部各省实际,确定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中部各省只有正视建设国家主体功能区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主体功能区与行政区的关系,完善主体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才能顺利推进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战略。  相似文献   

17.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发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个标准中,有一项就是环境建设标准。之所以将环境保护提升至如此重要位置,其目的就是要在持续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目前,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并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环境保护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一、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又是人类寻求发展所需物质和能源的唯一来源。但是,环境的空间是有限的,环境的容量是有限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人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下大力气保护环境。试想,一旦资源枯竭,生态失调,经济就会失去发展的空间和基础。1.环境保护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环境保护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人身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及千秋。今年春天...  相似文献   

18.
一、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重要意义(一)要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重要性。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难点和重点在农村、在农民。中央多次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相似文献   

19.
林诗贤  祁毓 《财政研究》2021,(6):85-103
区域生态环境政策制定需要协调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本文利用2010年中国实施的主体功能区制度下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作为识别生态环境保护的外生冲击,基于2006-2016年中国县级面板数据,采用PSM方法和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区位导向型生态环境政策对生态环境质量、经济增长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影响,并识别地方政府在面临生态环境约束条件下的策略选择.研究发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的实施提升了生态功能区的环境质量和生态质量,但同时导致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相对下降;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同时,抑制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扩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缺口;财政收支缺口越大的县,地方政府发展工业的激励越强,进而面临着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的风险,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并未得到明显提升,这与生态功能区的激励结构有关.本文的政策启示在于,"约束性"的生态环境政策需要做对"激励",考虑政策实施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稳定政策实施的预期.  相似文献   

20.
构建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相协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明确界定财政转移支付的概念及其分类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建立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相协调的转移支付制度的必要性,然后深刻剖析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在满足主体功能区上的缺陷与不足,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构建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相协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