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机遇和挑战。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加快战略转型和创新发展,是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和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机遇和挑战。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加快战略转型和创新发展,是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和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3.
乔鹏 《河北金融》2015,(3):48-50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加快战略转型和创新发展,是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和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转型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金融与互联网的结合日益紧密,我国已经进入到互联网金融时代。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下,传统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金融生态等受到了影响,建设区域金融中心也不能因循守旧。本文在分析互联网金融模式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给建设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依靠网络、移动通信、云计算等新技术,利用移动支付、P2P等新模式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金融异常繁荣,这种突破传统金融概念和信用交易模式的新型金融中介,给传统金融领域带来了新变化,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给我国农村信用社的转型发展带来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依靠网络、移动通信、云计算等新技术,利用移动支付、P2P等新模式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金融异常繁荣,这种突破传统金融概念和信用交易模式的新型金融中介,给传统金融领域带来了新变化,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给我国农村信用社的转型发展带来了诸多启示。一、从经营方式上谋变,与互联网融合创新,传统金融拥抱互联网是未来金融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农信社互联网金融现状在电子银行业务方面。近年来,农信社的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较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它以其自身的优势,极大地冲击了我国的传统银行业,为我国加快传统银行业的转型提供了动力。面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转变传统经营模式,进一步深化改革。本文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优势进行了总结,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经营模式的挑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的产生大大推动了我国整体经济快速发展,而且我国各行各业在发展过程当中将互联网技术应到了自身产业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信息传播速度加快。而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在发展过程当中的运行模式也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开始进行相应的调整,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诞生成为了当今金融领域的新产业,因此,互联网金融诞生为传统的金融产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同样也带来了一定发展的机遇,本文将会就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及传统银行转型进行仔细分析。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等各类新型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带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也给传统的金融模式带来了冲击。其中,银行业在在这次的互联网浪潮中受到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其发展历史、规模等不如国有银行,受到的冲击也更为巨大。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对城市商业银行造成的影响,并且研究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经分析发现,互联网金融会对银行的盈利模式和传统服务模式产生影响。通过整理归纳,我们认为银行的转型刻不容缓,主要从经营模式、金融产品和营销渠道三方面进行转型。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倒逼银行的改革,实现互联网金融与城市商业银行的双赢。  相似文献   

10.
《时代金融》2019,(6):138-139
在金融体系中,银行的地位是暂时无法被取代的,但是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改革,银行业也正在进行转型与变革。本文围绕着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理财的风险与管理这个命题,分析了我国现阶段中传统理财和互联网金融理财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分析现阶段发展状况的风险,并给出相关风险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卢永涛 《财会学习》2018,(5):140-141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监管政策的日趋完善,互联网金融的逐渐规范,我国的传统银行将面临着向互联网金融的转型,本文将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相关特征进行分析,并对传统银行向互联网金融转型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杨锐 《时代金融》2016,(6):153+155
在如今互联网日益发展的趋势下,企业如何借助互联网金融来获得更大的盈利成为企业发展规划中的重要部分。如今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深化改革关乎每个金融企业的发展,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也为金融业的互联网化提供契机,加上中国金融管制的放松,传统金融企业可以借此加速自身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于我国企业现状的阐述,分析了我国企业转型中存在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措施,旨在给企业与互联网更好的结合提供理论依据与思想借鉴,以此来促进传统金融企业向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转型,为我国经济深化改革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和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消费金融对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及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发展迅速。本文分析了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梳理了现阶段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模式,并提出了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背景下,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到传统业务的开展,影响了银行的整体效益,不过也给银行的创新带来了机会,有利于推动银行的优化转型。对于建设银行来说,如何进一步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及时抓住机遇,创新银行的金融发展战略,是建设银行未来战略规划的重要方向。本文简要概述了互联网金融的相关定位,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发展下对建设银行带来的机遇与冲击,并进一步提出建设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进步,我国的邮政代理金融网点也面临了转型的重要时刻,在满足金融体系多元化发展的前提下,邮政金融网点的建设需要结合现代的互联网技术趋势来进行转型,其基本的转型重点在于互联网+形式的变革和多元化线上和线下金融产品的推出。只有做到线上线下金融经销模式全面的结合才能提升邮政金融网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邮政金融系统的结构性过渡,在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下换发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移动支付、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非金融机构快速介入金融领域,给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以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界定为切入点,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发展环境进行分析,探究商业银行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策略。  相似文献   

17.
李文韬 《时代金融》2014,(5):55-57,59
作为一种新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对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倒逼金融体制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都具有积极作用。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迅猛,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然而,由于起步晚、发展快,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还处于野蛮生长的监管"真空"状态,整个行业比较混乱,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影响了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美国等发达国家互联网金融发展及监管经验,结合我国互联网金融实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具体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涛 《现代金融》2015,(9):35-37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新增长点、新业态"部分着重提到"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表达了政府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保护和促进的态度,接受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所带来的一定冲击,并希望以此倒逼传统金融行业加快改革和转型步伐。本文正规互联网金融突飞猛进的发展,探寻农行在这一轮"互联网+"浪潮中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9.
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金融改革和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然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其发展受限于多重不利因素。金融排斥导致其“普惠性”与“盈利性”目标相悖是普惠金融发展受限的内在原因;监管错位构成了阻碍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阻碍;共享性征信体系尚未完成是普惠金融发展不足的环境壁垒,寻求普惠金融创新发展路径迫在眉睫。而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以及金融技术的不断革新为我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本文基于上述两个视角研究我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路径,从发挥政府引导与支持作用、引导互联网金融回归普惠之道、加大商业性金融机构普惠资源投入、依靠金融技术建设普惠金融发展服务机制四个角度探索我国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之道。  相似文献   

20.
<正>互联网金融1996年诞生,迅速发展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模式。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起源于2000年,兴盛于2014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方向,极大的促进了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但急速的扩张和发展也造成我国目前互联网金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发展局面,各种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乱象频频发作。针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乱象,国家采取了有针性的引导和治理工作。2015年7月,人民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