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金融地理学     
金融地理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边缘学科学术界尚未对这一学科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达成一致目前国内该学科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而国外关于金融和货币的地理学文献中,很大一部分是论文它们选取了相对狭窄的领域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至于难以出现全面的概括性的文献。  相似文献   

2.
珠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金融圈发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珠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比较,然后简要分析了三地区金融业的发展现状,最后利用经济地理学中的威尔逊模型测算出了三地区主要城市的金融辐射半径,为加强区域金融合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金融地理学角度诠释了金融活动的聚集,并以空间差异、空间过程、空间相互作用为线索,深刻剖析天津创建区域金融中心的地理学基础并进行实证分析。优越而独特的地域条件决定了京津之间具有鲜明的金融职能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和金融外部空间效应.实证结果也验证了天津在“信息流”上具备了金融聚集的功能。不过,天津若想尽快实现北方金融中心这一定位,还需要政府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4.
国家分为不同的区域,区域不同地形地貌、政策导向与市场经济、区域金融发展现状也会有所不同。由于市场经济是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是核心,也是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能够有效带动区域与国家协同发展。自从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成为了重点内容,由于中国有不同的经济带以及地区划分,所以经济发展也有着多元政策导向。在金融发展过程中,地理因素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并且产生了交叉学科——金融地理学。金融地理学包含着众多的因素,例如区域产业发展与社会文化因素、区域中心发展等等。本文从以下方面分析探讨人文因素与自然因素,通过整合分析,我们能够发现近几年我国经济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本文进一步探究区域金融地理差异,并且选取典型区域进行案例探讨。  相似文献   

5.
金融地理学视角:城乡金融地域系统的演变与耦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国内有关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没有充分考虑城市和乡村的空间联系,而城乡金融地域系统的长期割裂,会造成农村金融和经济的滞后以及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本文采用金融地理学这一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分析方法和理念,探求城乡金融地域系统的内涵、研究范畴及有效耦合机制,拓展了该学科的研究领域,同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随着"一带一路"的推出,区域金融创新再次成为国家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在此背景及研究意义下,结合金融地理学和金融创新两个要素,采用经济基础、金融业总体情况和主要金融行业发展情况的相关数据,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测算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域金融创新能力。结果表明,中国的区域金融创新能力呈现出梯形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7.
区域协调发展的金融地理学探析与现实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不同学者对金融协调界定的内涵外延等存在交叉和冲突,导致其诸多层面尚未达成共识,理论体系比较杂乱。此外,金融协调的中观视角研究还很薄弱。通过金融协调理论溯源、内涵、外延、分歧及共识探析,对金融协调理论进行梳理,框定区域协调发展的金融地理学分析的研究主体与内容,同时凸显其实际应用价值,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尹富全 《西南金融》2012,(10):18-22
金融中心形成机制的理论中,主要从金融地理学、金融集聚和制度分析三个角度进行研究.本文从西部整个区域的视角,借助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和思路,结合西部金融布局现状,探讨西部金融中心的建设,初步得出建立区域协调的多金融中心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广西金融研究》2009,(4):75-75
董金玲在《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1期撰文对当前国内外区域金融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地梳理、归纳和总结,并对未来我国区域金融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首先,作者归纳了国内对区域金融理论的研究主要借鉴了金融发展学、区域经济学以及新兴的金融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与方法,作为边缘学科,区域金融学进一步发展和延伸了上述三种理论,丰富和扩展了研究的内容和边界。  相似文献   

10.
金融活动向优质区位的集聚提高了金融业绩效,但同时在宏观上造成了金融供给的空间分布与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匹配,增加了农村居民获取金融服务的空间成本,从而会在客观上降低区域金融包容水平。本文基于新金融地理学原理,利用2007—2012年中国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对我国银行业集聚与金融包容水平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的空间均衡化在整体上有利于金融包容水平的提升,但银行业集聚对金融包容水平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的分散化能显著提高金融包容水平,而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金融机构的分散化对提高金融包容水平的积极作用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11.
金融活动向优质区位的集聚提高了金融业绩效,但同时在宏观上造成了金融供给的空间分布与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匹配,增加了农村居民获取金融服务的空间成本,从而会在客观上降低区域金融包容水平。本文基于新金融地理学原理,利用2007—2012年中国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对我国银行业集聚与金融包容水平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的空间均衡化在整体上有利于金融包容水平的提升,但银行业集聚对金融包容水平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的分散化能显著提高金融包容水平,而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金融机构的分散化对提高金融包容水平的积极作用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12.
国外金融排除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金融排除作为金融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议题,凭借其所具有的广泛实践意义,在国外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学者们对金融排除的研究已经从早期对空间地理的关注,向社会文化制度等转变,即关注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等因素对金融排除的影响,以及金融排除对社会经济等所造成的后果.鉴于国内金融排除研究的薄弱性以及研究的重要性,笔者尝试从金融排除的含义界定、特征研究、影响分析等多方面,对国外金融排除的研究作一相对全面的综述,以期为国内金融排除的研究以及相应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九十年代后,国内外学者陆续开始研究金融集聚现象,提出了区域金融,金融地理学等理论。金融集聚可以通过金融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促进经济增长。本文分析了我国三大经济区,即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的金融集聚现象,提出了对金融集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乡居民金融包容与福利变化的营养经济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金融排斥理念进行了拓展和深化,从营养经济学的全新视角,剖析城乡居民福利变化的关键诱因——金融包容作用于城乡居民营养水平的三条渠道,解读两者内在关系。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使金融地理学与营养经济学的联姻成为可能,且具备良好的研究与应用前景,推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融合,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金融地理学理论,分析中国农村现实的社会发展环境和人文环境约束,指出农村二元金融模式脱离了中国农村现实的地理环境,无法解决中国农村的融资问题。在中国农村双重地理环境约束下研究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并结合实例提出适合中国农村地理环境约束的发展模式:以大型农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为中介的农村正规和非正规金融联合模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尝试基于金融地理学和二元经济理论阐释区域金融改革发展的动因,并结合中国现实情况,强调"自下而上"的改革试点模式符合中国国情,采取区域试点、地方推动形式有助于在全局层面控制风险,且有利于灵活处理改革立法与改革实践的关系,充分激发基层探索的源动力和首创精神,但是试点地区应具备代表性、较强的组织领导、较好的工作基础以及相应的发展潜力和承受能力等基本要件。其次,对八类区域金融改革试点的实施进展、成效及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评述,包括自贸区金融改革试点、民间金融综合改革试点、科技金融创新试点、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普惠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服务实体经济改革试点、绿色金融改革试点以及区域特色金融改革与创新试点。最后,对区域金融改革工作进行了展望,认为未来区域金融改革应继续深化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推进绿色金融改革试点工作,将农村金融改革推向纵深,进一步推进普惠金融改革试点,加强区域金融改革的统筹、引导与规范。  相似文献   

17.
金融产业集聚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按照逻辑发展的顺序,对金融产业集聚的内涵、生成动因、演化和竞争力等几方面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并根据有关文献总结了金融产业集聚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长三角区域内的十六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企业选址理论并结合金融中心发展实践,构建金融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十六个城市的金融竞争力进行了排名。并利用经济地理学中的威尔逊模型测算出长三角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金融辐射半径,以此来量化各城市金融辐射力。最后,本文在对长三角金融辐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长三角中心城市金融发展战略目标,为增强中心城市金融辐射力、扩大金融辐射范围以及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城市金融辐射力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了比较先进的研究方法对长三角城市金融辐射力作了详细、全面、客观的分析.针对城市金融辐射力提出了合理的指标体系,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了长三角城市接受上海辐射的程度,首次将经济地理学中的威尔逊模型用来度量各中心城市接轨上海的能力以及各自的金融影响力,并计算出了它们的辐射半径.  相似文献   

20.
从金融总量、金融结构、金融效率和金融环境四个方面构建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06~2010年5年实际平均数据,从金融地理学角度运用因子分析法和模糊曲线法考察环境因子、文化因子、设施因子、科技因子、经济因子等金融地理因素对各省(区)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的贡献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各影响因子中科技因子影响程度最大,经济、文化、基础设施、开放、劳动因子影响次之,聚集因子影响程度较小。因此,缩小农村金融省际差异,必须统筹各金融地理因素,尤其应注重农村科技、经济和文化对金融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