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将中国股市快速推向全流通的通道。截至2009年12月,我国证券市场股票总市值达到243939亿元,其中,股票流通市值151258.65亿元,占总市值的62%。那么,就我国上市银行而言,经过股权分置改革的洗礼后,其股权结构展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特点?目前的股权结构是否能有效促进其绩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一直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产权基础,是治理公司的基础和起点,因此研究股权结构对于更好的管理公司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研究进行回顾,指出现存问题所在,进而对如何优化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齐尧 《北方金融》2020,(2):76-79
在实体经济增速放缓,金融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非金融企业通过充当实质性信用中介、加入影子银行信用链条参与到影子银行活动,出现了企业影子银行化的现象。虽然企业影子银行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资源配置扭曲的问题,但对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政策执行效果、金融稳定运行、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应通过引导企业完善机制、坚持金融改革、加强监管、优化实体投资经营环境的方式对相应的风险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4.
上市公司R&D投资主要来源于公司的内部资金,由于资本市场信息的不对称,而内外部资本市场不能完全相互替代,外部融资的成本明显高于内部融资,公司更加倾向于使用内部融资的资金,面对有限的内部资源,大股东使用内部资金的能力对R&D投资的强度便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以2010年深交所主板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数量与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数量之和的比例较大时,则大股东越会从公司长远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与发展的投资,减少对经理人短期盈利施加的压力,从而促进上市公司R&D投资的增长,使公司出现较好的发展势头。文章从样本公司财务背景角度系统的分析了股权结构对于上市公司R&D投资强度的影响,并以此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6.
7.
司登奎  李颖佳  李小林 《金融研究》2022,506(8):171-188
本文结合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形成机制以及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特征事实,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重视角探究银行竞争如何抑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以2003—2019年中国非金融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分析发现,银行竞争能够显著降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进一步以放松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为标志事件构造准自然实验,基于双重差分法的计量结果为识别银行竞争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抑制效应提供了稳健的经验证据。机制分析发现,银行业竞争通过弱化“信贷扭曲”和“监管套利”两个维度的作用机制抑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异质性分析表明,银行竞争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抑制作用在融资约束较高和投资机会较少的样本中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13—2021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非金融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对管理层业绩预告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显著降低了管理层业绩预告质量,具体表现为业绩预告准确性和精确度的下降。机制检验表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通过提高企业业绩波动、增强管理层盈余管理动机两种渠道恶化业绩预告质量。异质性分析发现,在未采用“四大”事务所审计、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低的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的样本中,两者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更加显著。本文研究结果为规范管理层业绩预告披露行为、加强监管部门及外部力量对管理层信息披露行为的监督以及引导投资者辩证看待管理层披露的业绩预告信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股权结构特征研究是研究公司治理的基础和起点,因此研究股权结构特征对于开展公司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截止2009年底的42家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分析.并与深市、沪市作比较.发现创业板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低、股权制衡度较高、实际控制人以自然人和家族为主以及控制权与所有权分离度较低等股权结构特点。这是一种基础性研究.其所揭示的问题为有关创业板公司治理及相关领域的后续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为强化公司治理的政策制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1.
陆畅 《云南金融》2012,(1X):94-94
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从事与银行相类似的金融活动,但是却不受监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统称。影子银行在中国发展迅速。本文在介绍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影子银行业务对银行经营的影响以及影子银行的风险,并提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2.
陆畅 《时代金融》2012,(3):94+105
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从事与银行相类似的金融活动,但是却不受监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统称。影子银行在中国发展迅速。本文在介绍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影子银行业务对银行经营的影响以及影子银行的风险,并提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理论角度剖析了非金融企业从事影子银行活动的内、外部驱动因素和机制,基于三个假设命题构建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与融资结构的关系模型,并运用2009—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第一,融资结构对非金融企业从事影子业务的规模产生显著的影响,内源融资、外源融资对企业影子银行规模均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其中,外源融资相较于内源融资、股权融资相较于债权融资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规模的促进作用更强;第二,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引致的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加剧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趋势;第三,不同所有制结构、不同规模企业影子银行化规模与其融资结构的关系存在差异,国有、大型企业外源融资和股权融资占比高,影子银行化动机强烈。但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上升,影子银行化行为会因股东关注和社会舆论受到一定的约束。最后提出抑制企业过度金融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学界和社会公众再度提高对金融监管与宏观货币政策的重视。影子银行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在给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影子银行对货币市场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本文基于信用与宏观经济学理论并利用中国化宏观数据进行论证,将市场利率划分为商业银行体系利率与影子银行体系利率并以贷款基准利率作为商业银行的总体利率,以一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作为影子银行利率,以市盈利率作为整个经济体系的实际利率,并利用线性回归给出三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的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降低社会总体融资成本、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但也给物价和金融稳定施加一定的压力,在短期内会加快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降低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会计师》2016,(19)
本文立足于市场经济背景,通过对股权集中度的现状和现金股利分配的现状进行具体分析,从理论角度上阐述了股权集中度和现金股利分配的关系,进而采用SPSS19.0对我国2013年-2015年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现金股利分配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现金股利分配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创新型的金融产品不断涌现,影子银行相关问题成为学者们关注研究的焦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影子银行也不例外。一方面其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信贷路径,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监督故而造成其附带的风险比较大,成为影响正统银行的不稳定因素。那么,应该如何定位并引导影子银行的发展成为文章论述的重点。通过搜集整理1992—2013年有关数据,构建了VEC模型,探讨了影子银行规模对银行稳定性的动态影响,同时根据实证结果,针对我国具体国情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我国影子银行的数量和规模呈现出快速上升态势,其信用扩张和超常规发展影响了我国的金融安全,干扰了央行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需要出台相应的措施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且实体经济下行严重,尤其是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许多企业将更多的资本投入到影子银行业务中,谋求高额收益.本文的研究以2010-201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探讨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与固定资产收益率的关系,以及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的影响.结果 表明,固定资产收益率越低,企业影子银行化规模越大,经...  相似文献   

19.
晏晋凯 《时代金融》2014,(27):20+23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影子银行被国内外学者认为是诱发危机的重要原因,遂引起国内外学术界极大关注。本文从影子银行的定义角度出发,通过构建VAR模型,利用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的方法来研究我国影子银行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影子银行体系的壮大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应该加强对其监管。最后,根据实证结果给出关于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截至2011年底完成股改并满足一定条件的788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2004-2011年为时间窗口,研究了控股股东的现金积累偏好在股改前后的差异。按照股权性质分组的研究结论表明,非国有企业控股股东的现金积累偏好在股改后明显减弱,而国有企业前后没有明显变化。按照股改批次分组研究结论表明,控股股东对公司持现比率的影响在股改后存在明显减弱的证据,证实了股改对控股股东侵占动机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