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融科技发展对银行业互联网业务产生积极推动作用,业务场景和金融产品的丰富大大提高了银行服务客户的能力和效率。中小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享受互联网业务发展红利的同时,其线上业务风控能力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文章依托审计实践,归纳总结互联网交易风险特征,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开发标签模型构建客户风险画像体系,精准刻画高风险客户的特征,提出具有实践价值的互联网交易风险防控路径,为中小银行互联网交易风险防范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银行业务的互联网化,互联网银行业开始兴起,但该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诸多乱象。为了解释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本文基于线上个人消费信贷申请者、网络商城以及互联网银行的现实特点,分别建立了两两相应的博弈模型。最终发现:在线上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互联网银行根据信贷发放后的资金回收情况建立事后信用数据库及失信者惩罚机制,能促进该市场进入有效状态。因此,互联网银行可在建立有效事后追惩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建立行业共享信用数据库以促进该市场的良性发展。在互联网银行与网络商城的合作中,双方采取的合作策略取决于各自可获得的协作收益。因此,双方可通过约定合作收益,来发挥协同作用以最大化各自收益。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银行模式的兴起,丰富了市场的融资渠道,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资源的配置。但该行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行业内部产生了一些乱象,导致了巨大的风险。为了解释这些现象的成因,本文基于互联网银行业的现状,建立了个人消费金融借款者、小微企业、互联网银行以及金融监管部门的博弈模型,分析了各个主体在相应的博弈中采取的行动和后果。最后本文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互联网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银行并没有增加新的风险种类,但对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互联网银行的含义出发,分析了互联网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研究了互联网银行跨国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对互联网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时代金融》2019,(4):53-54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互联网+银行"的概念也从最初简单的网上业务办理的银行转变成现代意义上纯粹的互联网银行,并且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本文对互联网银行概念进行了简单介绍,主要列举了微众银行、浙商银行等现有的运营模式;分析了互联网银行特有的风险特征等;并针对提及的风险特征,分别从制度保证、自我创新能力和改善运营风险能力三个角度给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金融逐渐深入社会,在大众关注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便捷效应时,应考虑到其存在的法律风险、信用风险、技术风险和犯罪风险等。本文通过梳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类型和特征,分析了其风险问题的成因;接着参考了美国和欧盟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经验;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明确监管机制,同时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加强技术保障网络安全,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时代金融》2019,(6):138-139
在金融体系中,银行的地位是暂时无法被取代的,但是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改革,银行业也正在进行转型与变革。本文围绕着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理财的风险与管理这个命题,分析了我国现阶段中传统理财和互联网金融理财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分析现阶段发展状况的风险,并给出相关风险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中国金融发展已然进入互联网时代。我国的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直接动摇了商业银行三大传统业务的根基: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弱化了银行业传统的优势,因此当前解决银行的转型与改革问题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的视角,通过模型分析和数值模拟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的风险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增加银行风险,而影子银行对银行风险有两种不同影响渠道。在影子银行发展初期,正面影响占据主导,银行风险随影子银行规模增加而减小,在影子银行达到一定规模后,负面影响占据主导,银行风险随影子银行规模增加而增大。在对融资成本影响方面,影子银行降低经济中的融资成本,互联网金融增加融资成本,纠正存款利率管制带来的利率扭曲。为了维护金融稳定,需重视影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往往陷入"保守-激进"进退两难的困境,效益和风险的平衡难以把握。构建基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特性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银行能否运用互联网金融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本研究在对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创新实践进行分类归纳的基础上,对银行金融功能进行重构,识别探索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风险和传统业务风险之间的蔓延和交互影响特征,以及现有风险管理能力的缺陷,构建了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包括宏观体系环境层、中观管理机制层和微观核心要素层三个层次。本文从动态、过程视角入手,研究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创新风险管理,以期为传统银行融合互联网金融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的风险防范手段。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逐渐兴起,对传统银行造成极大冲击。本文总结了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和模式,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繁荣的原因。同时,对互联网金融对中美两国银行业的不同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银行业的战略转型进行了深入探索,认为银行在实现业务网络化,加强网络理财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健全的征信体系和投融资平台。  相似文献   

12.
依托信息和互联网技术而迅猛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开创了我国金融服务新局面。蓬勃发展的家庭农场,为我国沉闷农村经济语境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传统金融模式难以满足家庭农场的融资需求,制约着其健康发展。互联网金融与家庭农场融资的特征表明两者对接耦合性强且协同优势明显。但家庭农场互联网金融用户习惯尚未养成、客户信用体系难建立、行业监管体制滞后等因素制约着两者对接,因而需要培养用户习惯、建立客户信用体系、健全监管体制为其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2013年,又称为互联网金融的元年,互联网思维如同一场当代的文艺复兴,影响并改变着传统的金融业态和格局。各互联网企业在"玩转"新金融的同时,其跨领域经营给传统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银行经营模式带来哪些启示,传统银行业在新形势下又应如何应对挑战并实现创新发展,这些问题的探讨与解决对银行业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诸多行业、企业对信用变现产生价值的极大需求预示着征信2.0时代即将到来,营造良好健康的互联网信用产业发展环境急需打造有机的互联网信用生态系统,为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以自然生态学、种群生态学为研究视角,通过对互联网信用生态系统的剖析,归纳出互联网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角色划分与种群类别,以及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职能.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良性互联网信用生态系统应具备开放、协同、创新、动态平衡四个关键特征,指出各个组成要素之间只有相互配合、协同共治,才能使生态体系不断朝着开放性、协同性、创新性和动态平衡性的方向演化升级.  相似文献   

15.
刘浩 《征信》2022,(12):54-57
艺术品互联网市场信用体系具有多重价值,但仍然存在市场信用环境缺失、有效监管机制尚未形成的问题以及互联网经营的商业诚信问题,通过丰富与提升互联网IP个体“信用存量”、管理与调控“信用流”来构建艺术品互联网市场信用体系,把握艺术品市场信用总规模与结构的变化规律,对艺术品互联网市场信用体系的构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王伟 《征信》2016,(9):21-25
在阐述互联网金融、征信发展现状及两者关系基础上,深入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中暴露出的征信体系的缺失,提出完善我国征信体系应扩大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覆盖范围,鼓励互联网金融机构本身发展互联网征信,发展独立的第三方专业互联网金融征信机构,建立中国的信用数据挖掘公司.  相似文献   

17.
银行是金融业的核心,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控制银行财务风险是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基础,因此本文基于工作实践阐述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具体策略,以此为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富有拙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金融被视为我国"金融抑制"的突破口,成为现有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但互联网金融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其风险也在持续暴露。2016年4月,国务院出台《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探讨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长效机制。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监管发展、监管模式等内容的研究,就我国构建互联网金融监管长效机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慧 《时代金融》2014,(11):242-243
本文针对互联网金融技术风险,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内涵进行探讨,研究了加强互联网金融科技监管的思路,从制度建设、业务规范、信息安全防护、网络信用系统建设、银行数据中心监管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消费信贷借助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在发展普惠金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也集中暴露出了各种风险。其风险特征既有传统金融一样的共性,也有其特性,对于其风险我们要客观评价和积极防范。"京东白条"是以长尾客户的网上交易场景为依托、以大数据信用评分体系做支撑、以京东平台较为严格的风险控制体系为保障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它有效地降低了互联网消费信贷的风险,对于应对互联网消费信贷风险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基于对"京东白条"案例的分析与思考,探讨互联网消费信贷风险的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