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稳健货币政策的成效初步显现,这已是有目共睹。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要决策。自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以来,我国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情况,综合运用多种贷币政策工具,合理安排货币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加强流动性管理,使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面对世界经济增幅下滑、国际经济不景气的局面,扩大内需任务很重.货币政策必将扮演重要角色。前不久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02年我国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案,不过.在同样稳健货币政策的前提下,其内容却有很大的不同.鉴于目前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未来经济环境的判断,我们从为,  相似文献   

3.
在2005年宽货币、紧信贷的宏观调控环境下,我国经济金融业的发展处于稳步发展状态。2006年形势如何,货币汇率能否步入稳健之年,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工作会议给我们传递了明确而可靠的讯息。会议确定了2006年货币政策预期调控目标: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分别增长16%和14%,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5万亿元。从工作的总体要求来看,中央银行将继续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继续实行稳陡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4.
苗苏 《理财》2008,(1):10-10
日前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许多有关经济发展政策的提法上都出现了明显变化,其中一个最明显的转变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取代了"稳健货币政策"。这是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改变"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后不久中国人民银行就召开了党委会议,强调今年将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大政策。当前,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两大政策搭配使用的成效,对经济稳定和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为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运行以及实施宏观调控奠定坚实基础。宏观经济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表明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之间的配合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6.
准确把握稳健货币政策内涵促进基层央行科学发展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了2011年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取向,人民银行作为贯彻落实货币政策的宏观管理部门,在全面、深刻领会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基层实际采取得力措施,切实提高稳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确保地方经济金融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2011年,中国在经济政策上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这意味着从2008年起实施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正式转向"稳健"。  相似文献   

8.
过去十年我国实施的货币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先是"稳健",然后转为"从紧",最后改变为"适度宽松"。本文作者认为我国在实施了一系列货币政策以及其他宏观调控政策后,依旧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既有货币政策本身的缺陷与不足的问题,也有许多因素超出货币政策影响范围的问题。要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2009年就必须延续2008年的货币政策基调,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9.
《武汉金融》2005,(1):1-1
当我们告别2004年,带着宏观调控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进入2005年的时候,我们的经济管理层以及大众百姓对市场经济或者说对宏观调控应该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刚刚过去的一年,虽然经济金融事件频发,但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在一年一度的决定新年经济建设大政方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决定2005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弄口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新的政策变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我国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随着货币市场"去杠杆化"进程的加速,在控风险和稳增长两级之间寻求有效的平衡,是对我国当前货币政策提出的现实要求和挑战。本文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具体问题切入,探讨防控市场风险和经济稳步增长之间的平衡路径,旨在为理论研究和货币政策实践提供思路,实现经济稳着陆的同时提振中国经济,为"两个一百年"  相似文献   

11.
宏观经济政策的权衡:防通胀与扩内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物价不断上涨压力,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要在2011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由"宽松"回归"稳健",表明了政府"防通胀"的宏观调控决策。然而,从根本上说,我国经济生活中突出的矛盾还是总需求不足,"扩内需"是今后很长时间内宏观调控最重要的核心任务。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两大支柱工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目标呈现多元化趋势,需要在"防通胀"和"扩内需"之间进行权衡,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多年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把握全局,根据我国当前经济金融发展形势,从去年下半年及时实行了由稳健的货币政策到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再到从紧的货币政策。做出这一重大宏观调控政策调整决策,是完全符合我国当前经济金融发展实际的。  相似文献   

13.
2011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认真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交替使用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和货币信贷总量调控,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先后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货币政策的调整,对商业银行经营策略选择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金融"国十条"强调:继续执行稳健货币政策,合理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被业内称为金融"国十条"。其中有关货币政策最核心的阐述为"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保持货币信贷总量。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国务院再次重申货币政策的稳健基调,表明货币政策不会因为经济增速放缓而转向宽松,也不会骤然转向紧缩。同时,《指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人民银行认真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组合进行宏观调控,引导货币信贷较快增长,优化信贷结构,促使经济回暖和金融稳健运行.目前我国经济金融持续回升和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需要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深化金融改革,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11年我国的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本文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于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从控制好货币总量、保持贷款总量合理适度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等四个方面,深刻分析了稳健货币政策的丰富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围绕经济金融转型发展,浙江省贯彻落实稳健货币政策的六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犹记岁尾年初,社会上对货币政策应否"放水"或"宽松"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讨论不时响起。对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为这一讨论一锤定音。在当前形势下,如何理解"稳健"与"灵活适度",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进行了解读。目标:社会融资规模增13%左右"今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  相似文献   

18.
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为扭转经济发展的不利局面,党中央、国务院果断作出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决策,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是我国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方面进行的又一次成功实践,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作用,支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就此对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国家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环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世春 《中国外资》2011,(14):69-69
近年来,由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财政与货币政策也频繁调整,首先是在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两防"要求,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货币政策;2008年,为了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务院又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复苏,防止通胀和防止投资过热的压力越来越大,国家的货币政策又开始释放从紧的货币信号;2011年上半年以来从紧的货币政策更是频出。可以说,近年来的宏观调控政策转向速度之快、跨度之大、时间之短均令人始料不及,对企业的融资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吴军 《金融研究》2002,(11):11-19
本文主要研究在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的形势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有关理论问题,试图解决两个方面的疑义:一是为什么不能够通过货币政策的独立操作以缓解通货紧缩问题?二是为什么不启用积极的货币政策以启动经济、扩大有效需求,而要选择稳健的货币政策?文章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入手,在定义社会购买力两个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了货币供给的“溢出”效应对货币的“中性”或“非中性”的影响,并由此而推断货币的“中性”或“非中性”与经济的非均衡类型关系。通过实证分析证明随着我国由资源约束型短缺经济向需求约束型过剩经济过渡,货币对实质经济的影响处于由“非中性”向“中性”转变的过程之中,货币政策对扩大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减弱,从而排除了以货币政策的独立操作来扩张有效需求、支持经济增长的可行性;从我国经济的实际运行状况分析,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至少存在着货币存量、国民储蓄和政府投资这样三个方面的空间,体现了财政扩张有充裕的资金来源和通畅的投资渠道,“挤出”理论并不成立,因而毫无必要为弥补财政的资金缺口动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旨在抵御经济波动、即实现并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定位应该是介于紧缩与扩张之间的中性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将货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