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的出现,颠覆了传统金融的理念,推动了普惠金融的迅速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以服务广大低收入及贫困人口为目标,而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与金融相融合也为农村普惠金融带来发展机遇。因此,本文将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传统金融市场当前整体处于创新不足,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压抑状态,这为互联网跨界金融留下巨大空间。互联网金融以互联网为平台,打破时空及规模限制,让更多的人以更低成本享受到金融服务。借助互联网金融的开放性、广域性、低成本及草根性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增加金融服务可获得性,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效率是当前经济金融新常态下普惠金融深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互联网金融视角,未来普惠金融发展还需从国家政策层面,加强征信体系建设、加大互联网产业资金技术投入、鼓励产品创新等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3.
詹新 《财会学习》2018,(21):182-18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加,居民产生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为了适应广大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金融互联网催生了普惠金融的诞生.本文首先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进行概述,分析了传统金融业和金融互联网存在的不同,重点阐述金融互联网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的路径选择,希望对相关的理论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政策的可保障性、设施的可获得性、技能的可掌握性以及服务的可兑现性四个维度对"互联网+"普惠金融在西部农村的可得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其面临政策可保障性不足、设施可获得性不充分、基本技能欠缺、金融服务缺乏针对性等问题。从强化制度保障力、切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农民网络金融基本技能、鼓励多元化金融服务进乡村等方面提出提升西部农村"互联网+"普惠金融可得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普惠金融是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各阶层群体,特别是普通民众服务,使其能充分受益的金融体系。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将其上升为党和国家战略。自2013年以来,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为基础蓬勃发展起来,比较典型的有余额宝、P2P网络借贷平台、蚂蚁金融服务集团等。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市场定位在"小微"层面,具有"海量交易笔数,小微单笔金额"的特点,很好的契合了普惠金融的发展目标。互联网金融的普及,降低了普通群体获得金融服务的门槛,让更多群体享受到了金融发展的红利,弱化收入的马太效应,真正做到普惠金融。  相似文献   

6.
邱峰 《金融会计》2014,(10):42-46
互联网金融是普惠金融的动力之一,也是实现普惠金融的最佳代表,借助全新渠道和技术优势,为处于传统金融服务边缘的长尾客户提供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不断践行普惠金融,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同时,互联网金融"鲶鱼效应"不断推动传统金融业竞相发力普惠金融。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将“发展普惠金融”列为党的纲领性文件。现阶段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难点在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过高。互联网金融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交易成本、扩大覆盖范围、拓展金融服务边界等四个渠道,促进普惠金融的创新和发展。未来进一步做好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普惠金融,应该探索商业可持续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持续推进信贷技术创新以及做好系统性风险的防控。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金融是普惠金融的动力之一,也是实现普惠金融的最佳代表,它其改变了传统银行长期遵循"二八定律",借助全新渠道和技术优势,为处于传统金融服务边缘的长尾客户提供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不断践行普惠金融,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同时,互联网金融"鲶鱼效应"不断推动传统金融业竞相发力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助力普惠金融可谓恰逢其时。  相似文献   

9.
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金融改革和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然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其发展受限于多重不利因素。金融排斥导致其“普惠性”与“盈利性”目标相悖是普惠金融发展受限的内在原因;监管错位构成了阻碍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阻碍;共享性征信体系尚未完成是普惠金融发展不足的环境壁垒,寻求普惠金融创新发展路径迫在眉睫。而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以及金融技术的不断革新为我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本文基于上述两个视角研究我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路径,从发挥政府引导与支持作用、引导互联网金融回归普惠之道、加大商业性金融机构普惠资源投入、依靠金融技术建设普惠金融发展服务机制四个角度探索我国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之道。  相似文献   

10.
杨光 《征信》2015,(2):21-24
互联网金融让大众可以在信息相对对称中自由、平等地获取金融服务,逐步实现金融的普惠性。从互联网金融和普惠金融的基本特征和理念出发,分析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找出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的结合点,提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普惠金融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互联网金融分成网络融资、大数据金融模式、第三方支付模式三类,并分析了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的关系。同时,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资金安全风险、长尾风险、信息技术风险等问题。因此,为控制或减少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所带来的风险,相关部门应该构建必要的信息安全和信息披露机制,实施第三方资金托管机制,明确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主体和相关法律法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自2005年联合国提出普惠金融这一概念之后,国内外围绕普惠金融发展的研究不断涌现。而互联网金融及其理论研究的普遍开展为深化对普惠金融发展的探索注入了新的激励性因素。本文将从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互联网金融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运用互联网金融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建议等角度,对当前围绕互联网金融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3.
银保监会对外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报告》强调了互联网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关键性作用,然而,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重点地区的京津冀地区,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普惠金融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惠民力度不强,三地发展不平衡,运营平台违规现象频出的问题。本文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加强京津冀三地互联网普惠金融产品的宣传、建立互联网普惠金融产品创新的人才共享联动机制、三地互联网金融产品信息平台和监管机制,促进京津冀普惠金融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全新金融形式的互联网金融成为当前改变传统金融行业的整体经济管理核心制度的主体部分,从而有效的推动农村普惠金融的施行发展进程。普惠金融的核心技术依据是电子互联网技术,同时通过结合传统金融形式,从根本上拓展了经济金融的服务渠道和涉及范围,更好的完成了金融服务业务的广泛普及情况,进一步改变当前社会金融的生活方式。本文主要以互联网金融背景为实际探究基础,通过分析广西农村的实际案例总结归纳出农村范围内普惠金融的相应发展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从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存在的现实现状入手,提出高风险、高成本、高门槛和低信用、低效率、低层次问题造成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矛盾;接着分析论证了互联网金融在用户体验和大数据两个方面的优势,指出互联网金融可以有效化解"三高三低"问题,针对性解决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问题;最后结合互联网+行动的推进,从电商和金融融合、线上和线下融合、政府和民间融合、扶贫和发展融合四个方面为互联网+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建设的实施路径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互联网金融可以突破传统金融时空局限,将成为推进我国普惠金融的重要途径,但仍面临供给不平衡、传统心理因素、基础设施缺乏等障碍。互联网金融正通过多样的途径推进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本文将分析互联网金融助推农村普惠金融的途径与模式,提出使互联网金融助推普惠金融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11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此前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普惠金融列为11项重点行动之一。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我国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本专题聚焦"互联网+"普惠金融的战略意义与实施路径,探讨传统和新型金融机构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普惠金融,并为"互联网+"普惠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乡镇金融能够激励农民积极创业,促进乡镇经济良性发展。把握"互联网+"金融在乡镇区域的发展方向,寻找互联网和乡镇金融协调发展的对策,将惠及广大乡镇人口。  相似文献   

19.
现如今我国金融经济体制改革日渐趋于完善,现有的金融经济体制很难适应现在"城乡统筹"发展的经济状况需求。在这个信息化普及的年代,农村的金融发展应该怎样进行新一番的改革,应该怎样在互联网方面发展才能真正的做到消除农村与城镇居民的差异,在农村实行金融普惠这项服务成为了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论述的主要是互联网金融创新在农村的发展、目前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农村普惠的主要矛盾以及弊端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普惠金融能够缓解金融排斥现象,但是传统金融的局限性无法解决我国普惠金融供需不平衡的状况,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成为发展我国普惠金融的新突破口。互联网金融助力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具有可行性,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利用互联网助力普惠金融应发挥大数据的风险控制作用、探索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的平衡点和提高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接受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