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构建“双碳”目标下哈长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对2011~2020年哈长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进行测度评价,进而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其综合承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具体分析。研究表明:2011~2020年,哈长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水平呈上升趋势,城市空间差异明显,综合承载力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H-H和L-L集聚特征,西南弱周边强的特征也较为明显。因此,提升哈长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必须强化顶层设计,提升城市协同发展能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并重;加大中心城市建设,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构建哈长城市群统一大市场,打破市场分割,进而为“双碳”目标的实现助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1—2019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十大城市群的区域差异和分布动态进行分析,并利用变异系数与静态面板收敛模型检验收敛性。研究发现: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存在显著的区域不均衡格局,东部城市群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城市群总体的相对差异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其主要来源是群间差异,而群内差异的贡献率最小;各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分布延展性和极化特征;十大城市群中,京津冀、珠三角、成渝、关中、山东半岛和北部湾城市群存在σ收敛,同时所有城市群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相似文献   

3.
2020年成渝两地加快打造重要增长极、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金融市场一体化建设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选取2010-2019年重庆市和四川省16个主要城市组成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群”相关数据,利用威尔逊模型和F-H模型分别分析中心城市金融辐射力和金融一体化的情况。研究发现,重庆和成都两大金融中心辐射半径接近,但仍有少数城市不完全在辐射范围中,未来建设须考虑重要节点区域中心城市的金融效应;同时经济周期和财政政策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金融市场一体化建设的影响较大,未来建设须赋予地方政府和地方金融监管局更多的金融政策,实施一系列逆周期措施。  相似文献   

4.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其对中原城市群其他城市的辐射力直接影响中原城市群的综合发展。分析郑州市首位度和经济拉动效应指标,发现其辐射力仍有待提高。通过发展经济,增强经济辐射力;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优势,增强教育辐射力;依托郑州特殊区位,增强交通辐射力等途径,可以提升郑州市对中原城市群其他城市的辐射力。  相似文献   

5.
张翔 《证券导刊》2010,(1):26-27
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判断,我们认为东部地区的上海、滨海新区和海南岛,中部地区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以及西部地区的新疆、成渝经济区有望成为目前最值得关注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城市化道路的进程中,城市群是必然发展趋势,承担着带动区域发展和国民经济提升的重要职能,这一职能的实现与城市群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密切相关.因此,本文通过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其经济增长质量的关系进行协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群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其经济发展质量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城市承载力,促进城市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协调发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内蒙古城镇化进程平稳而快速,而其城市承载力水平如何亟待关注与评价.本文从土地、水资源、科教、交通与环境等角度选取指标构建城市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归一化值确定综合评价中各级指标的权重,并通过对比分析与评价,发现内蒙古各城市承载力水平低且不平衡以及水资源是影响城市承载力发展的短板瓶颈因素,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内蒙古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综合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江淮城市群城市经济联系强度进行测度并对其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年来江淮城市群城市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但整体网络密度较低,总体联系水平不高;(2)江淮城市群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表现为显著的“一圈一带”空间分布特征;(3)除了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较为紧密以外,城市群其他城市经济联系水平差异显著性不高,且联系强度偏弱。  相似文献   

9.
《西南金融》2007,(7):3-3
6月7日,国务院批准在成渝两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充分体现了中央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维和协调区域发展的战略部署。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启动西部大开发,在占全国国土70%的广大区域,形成了重庆、成都、西安等中心城市,成为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的增长板。成渝两市”新特区”的设立,会使两市在西部地区的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明显。同时,成渝地区的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和环境问题严重等特点,都代表了西部地区的共同特点。通过成渝两市来探索城乡统筹的区域发展模式,对西部地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金融市场融合发展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重要引擎。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金融市场融合发展中面临提升金融中心能级、优化金融空间布局、加强金融机构跨区域协作的挑战,影响金融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和配置效率。本文根据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金融市场融合情况的统计测量结果,借鉴国内主要城市群金融市场差异化融合路径,分别从共建金融市场、突出区域特色、破除行政壁垒、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等四个方面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金融市场融合发展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1.
摘要:新发展阶段,科创走廊已成为各城市群、都市圈开展创新竞争和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而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供给对成渝地区打造科创走廊至关重要。首先,本文探索金融支持打造成渝科创走廊的理论支撑,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科创走廊在科创基础设施、科创成果转化、金融服务体系和资金要素约束等方面存在的现实瓶颈。其次,阐释金融支持打造成渝科创走廊的作用方式,即引导资本流向,强化研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保障创新活动,满足合作融资需求;厘清金融支持打造成渝科创走廊的作用效应,即提升企业财务绩效,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拓展创新合作空间,增强校企合作基础。最后,提出强化金融支持保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金融互联互通、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扩大合作服务范围和规范监督资本市场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李学锋 《银行家》2022,(10):44-47
<正>国家中心城市在全国城镇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处于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一般来说,国家中心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具有重要全国性影响,并发挥着重要的对外交往功能。在我国,自2010年《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首次明确五大国家中心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和重庆)以来,国家又通过批复和发布《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2016年)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2018年),明确支持成都、武汉、郑州和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3.
中原城市群的崛起,对中原城市群中九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及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为中原城市群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点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本文对中原城市群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点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对中原城市群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运用"城市质量"与"城市断裂点公式",借鉴物理学中经典引力模型,将湖南省地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计算研究区域各城市2012年彼此间引力差异,分析了湖南省各个城市的空间格局,结果显示:14个城市发展不平衡,形成了以"长株潭"为核心的城市群,其极化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15.
趋势一:人口和经济向大城市群集聚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以下简称:《指标》)显示,以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为代表的中国城市群,以巨大的开放空间和发展能量引爆了大规模人口流动. 在中国地级及以上的295个城市中,有116个城市常住人口规模超过户籍人口,其中上海、北京、深圳的非户籍常住人口数量分别达到987.3万、818.6万和745.7万,为人口流入规模最大的三个城市.与此同时,有179个城市常住人口少于户籍人口,其中重庆、周口、商丘三个城市外流人口数量分别达到383.8万、356.4万和345万,为人口流出规模最大的三个城市.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城市群金融资源配置现状进行了分析,随后构建DEA模型测算城市群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并选用Malmquist指数对城市群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动态研究。研究发现:这十年间京津冀城市群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始终未达到有效状态,城市之间差距很大,北京和天津的效率明显优于河北省内城市。城市群金融资源配置Malmquist指数总体保持平稳增长,但增速出现波动与增长放缓现象也反映出城市群金融资源配置还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主流研究主要关注城市金融和区域金融问题,很少有学者关注和分析城市群内部金融资源集聚、空间配置和效应.但是随着城市群的不断崛起和成熟,一些学者开始从金融和城市空间等级、城市群与金融中心、城市群金融资源空间布局等议题入手,探寻城市群金融资源配置规律.文章尝试对这部分文献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东部沿海地区先后建立了广东深圳、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三大经济改革试验区,带动了整个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相对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来说,设立成渝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具有重大意义,西部中心城市对重大政策措施先行试点,也凸显了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中西部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心。成渝特区的成立吹响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号角,点燃了成渝金融业腾飞的激情。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对于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区发展金融先行"的理念在深圳、浦东、滨海都得到了成功实践,为此,我们通过金融这个独特的视角,特别策划了一组报道,约请处于成渝特区的重庆银监局局长洪虹、工行重庆市分行行长刘卫星、成都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社理事长傅作勇三位金融机构负责人,畅谈金融如何促进新特区建设的新思路。我们期待着成渝特区继浦东、滨海之后成为下一个精彩。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两区制空间杜宾模型,以中国国家级城市群为对象,考察经济集聚是否会对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行为产生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群城市的税收竞争反应系数显著小于非城市群城市,经济集聚有助于缓解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行为.机制检验的结果表明,城市群产生的经济集聚效应为企业提供了"集聚租金",从而对区域内的企业形成了"锁定"效应,使城市群城市无需通过实施过度的税收优惠等措施来减轻宏观税负以吸引资本流入,因而可以降低其参与税收竞争的力度.本文认为,可以通过成立城市群内部跨行政区域的税收管理和协调组织等措施,深化并创新城市群的税收合作与协调,提升城市群的集聚优势,以高效务实的合作改变地方政府对税收竞争的依赖.  相似文献   

20.
城市群的兴起与发展——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城市群与区域制度变迁从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往来日益密切,城市化发展呈现出城市群体化的趋势。城市群体化是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所普遍经历的一个高级阶段,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就用“城市群”这个概念来概括当时发达国家所普遍存在的全新的城市化空间模式。在我国,城市群体化以及产业集群化现象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京津冀地区尤为明显。姚士谋等人在《中国的城市群》(1992年)中首次界定了城市群的概念。他认为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火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法治省与发展这城市各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购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中国的城市群,1992年)。城市群的兴起,理论界有不同的见解,多数学者从空间经济联系得角度对城市群的产生、发展、演变作出解释。本文认为,城市群的出现是区域经济制度变迁的结果,是基于交易费用下降而引发的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共同作用的产物。城市群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次制度变迁,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