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监管、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融资是防范财政金融风险、维护财政金融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新《预算法》和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制度等债务管理新法规总体上划定了地方政府举债边界和进一步规范了地方政府融资行为,初步构建起新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框架。但实践中地方政府融资模式不断出新,绕道举债、违规举债等新增或有债务行为层出不穷,极大增加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2.
尽管我国法律法规对地方政府举债的限制比较严格,但地方政府规避法律规定举借债务的情况却非常普遍。近年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不断采取措施,试图控制和缩减地方政府债务,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债务管理机构和科学的管理办法,地方债务规模呈现出加速上升的趋势。因此,如何认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成因,从而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加强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工作变得尤为重要。文章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的作用,包括预防债务风险、有助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确保债务资金使用效率等。同时从审计的重点、方法和成果利用三个方面分别指出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加强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工作变得尤为重要。文章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的作用,包括预防债务风险、有助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确保债务资金使用效率等。同时从审计的重点、方法和成果利用三个方面分别指出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段晓凯 《中国外资》2014,(2):241-243
我国自1994年推行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逐年扩大,其风险已经凸显出来。本文在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和风险。最后提出解决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措施在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地方政府投融资体系、债务管理体系、政绩考核与激励机制,加强法律对地方政府举债的约束,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6.
张玲玲 《时代金融》2014,(7Z):53-54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是我国财政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研究了地方政府债务理论的基础上,收集数据和资料,说明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和特点,阐明了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机理,包括债务规模扩张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解释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度量及预警研究的必要性,定义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系统,阐述了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度量体系和风险预警体系的常用方法。最后给出了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是我国财政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研究了地方政府债务理论的基础上,收集数据和资料,说明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和特点,阐明了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机理,包括债务规模扩张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解释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度量及预警研究的必要性,定义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系统,阐述了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度量体系和风险预警体系的常用方法。最后给出了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迅速膨胀,债务风险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过高,债务违约可能会导致系统性风险。为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的违约风险,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十分关键。本文以河南省为例,从地方债务规模、偿债能力和偿债压力评估河南省地方债务风险,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以进一步控制地方债务风险,从而促进河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债务权责划分是一国分级财政体制的重要内容。实现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合法化已经成为解决当前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前提条件。地方政府债务的合法化不仅是债务融资权的界定问题,更是管理责任的归属问题。近年来中国某些地方已经开始自发地探索地方层面上的政府债务权责划分的方法。国家应尽快制定统一的法规,赋予地方政府合法举债权,但应严格控制债务规模、界定使用范围。应在财政部和省市县财政部门设立债务管理机构,明确地方政府的债务偿还及风险管理责任,加大债务监督力度。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债务是政府债务管理中极为敏感的话题。为正确认识发达地区政府的债务风险,进而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笔者选取发达地区某市的地方政府债务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分析,认为该市的债务具有隐性化、或有化、投资性和公共性并存的特征,而其债务风险并不在于财务风险、挤出风险、金融风险、经济风险等,而在于由于制度和组织设计造成的管理风险。据此,笔者从债务制度供给、债务需要约束和地方债务管理三方面提出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15年后实施的债务置换对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影响值得关注。为此,将债务置换作为准自然实验,以2008—2020年285个城市为样本,检验债务置换对债务可持续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债务置换对隐性债务和经济增长产生了双重不利影响。其一,债务置换降低债务利息负担,拉长债务期限,虽然缓解了流动性风险,但债务置换助长地方政府道德风险,强化金融机构救助预期,导致隐性债务继续增加,总体上不利于债务可持续性。其二,债务置换产生明显挤出效应,也降低了地方政府债务支出效率,损害了经济增长,同样不利于债务可持续性。鉴于此,应重点防范债务置换过程中产生的负面作用,以提高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杨艺  薛惠丹 《新金融》2013,(9):55-59
审计署公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超过10万亿元;2012年底,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债务余额接近4万亿元。2013年地方政府偿债金额接近2万亿元,约占地方政府当年土地出让预算收入的一半。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问题是否会引发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着实为社会舆情所关注。本文在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发行、规模和结构的基础上,重点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敞口、特殊性、形成机理等问题进行探讨,最后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由于地方债务规模膨胀所引发的现实以及潜在的政府信用风险已经引起了理论界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把握地方债务风险的形成原因、正确评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采取有力措施规避由地方债务风险引致的财政风险,从而保证财政安全运行。一、地方债务风险现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指地方政府无法清偿到期债务的偿债风险以及由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增长较快,在金融危机后表现得更为明显,尽管地方政府债务在提高民生水平、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显突出,债务规模膨胀,增长速度过快,有些地方政府债务水平已经超出地方财政的承受力,债务风险较高,影响地方财政健康运行。因此,当前各地方政府应积极应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扩大的局面,探究地方政府性债务增长的原因,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  相似文献   

15.
2009年12月以来,席卷欧洲的债务危机引发了经济学界对主权债务的关注。与欧洲不同,我国政府的债务风险不在中央政府债务,而在于地方政府债务。《预算法》明文规定地方政府不具有发行地方债券的权力,然而地方政府  相似文献   

16.
一、地方政府债务 地方政府债务是指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引起的将会导致经济资源外流的政府现有责任。按照债务发生是否需要特定的条件,可以将地方政府债务分为直接债务和或有债务。直接债务是指不需要特定事项的发生。在任何情况下地方政府都需要承担支付责任的债务。或有债务是指基于特定事项发生的需要地方政府承担支付责任的债务。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有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全国人大第十二届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把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防止和化解债务风险。本文拟从地方政府财源建设、债务约束机制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对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王伟国 《中国外资》2012,(24):159+161-159,161
地方性政府债务规模自2009年起迅速扩大的同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逐渐显露出来,因此有必要对地方性政府债务进行系统梳理,以便重新认识地方性政府债务规模扩大的影响、成因。本文在分析了地方性政府债务形成原因的基础上,结合美国、英国、日本、印度、巴西等国针对地方债务采取的措施和方法,给出一些加强我国地方性政府债务管理和控制的措施,以防范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19.
陈娜 《福建金融》2016,(4):42-46
纵观近几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数据,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较为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省内各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对地方政府债务布局的分析和债务范围的计算,揭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并提出相应防控措施来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20.
应该充分肯定现阶段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积极作用,正确认识融资平台债务与地方政府债务的关系,不应该盲目夸大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一、准确认识融资平台债务与地方政府债务的关系(一)融资平台债务公司不等于地方政府债务尽管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巨额的债务规模蕴含着潜在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但我们也应客观地认识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