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21年欧美陆续推出“碳关税”计划,对减排力度不足国家出口欧美的商品将按其碳排放量征税,此举对我国的贸易收支将会产生影响。经研究发现:短期内碳关税对我国的贸易收支顺差影响不大,但我国经常项目收支顺差行业中涉及多种高碳经济成分,如大规模征收碳关税将影响我国出口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指出了已有的关于中国贸易收支顺差文献的一个重大缺陷,即遗漏了决定性的解释变量财政分权,从而其结果的无偏性和一致性值得怀疑;然后发展了一个中国式的财政分权对于中国贸易收支顺差影响的理论机制,并对1980-2005年的数据采用多变量的Johnsen协整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中国式的财政分权是贸易收支顺差的制度性根源,它对我国的贸易收支顺差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而人民币升值不但不能减轻贸易收支顺差,反而加剧了贸易收支顺差。  相似文献   

3.
如果对我国历年经常项目收支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2005年的顺差增加额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经常项目收支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收益、经常转移等四个部分构成,2005年这四部分的变化均对经常项目顺差迅速扩大产生了推动作用,但货物贸易顺差增加是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正> 三、“十五”时期的国际收支平衡目标与政策思考根据我国21世纪初期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和未来经济形势的可能变化,“十五”时期我国国际收支的调控目标应当是保持贸易收支顺差和经常项目收支的基本平衡,扩大长期资本收支顺差以保证基本差额的长期顺差趋势,实现总差额的持续顺差。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应当建立以下一些政策思路。1.对于经常项目收支,在坚持其基本平衡长期目标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增长形势的需要灵活确定其短期目标  相似文献   

5.
受俄罗斯减少天然气供应影响,欧洲出现能源危机,并对中欧贸易产生较大影响。为了解欧洲能源危机对中欧贸易及收支的影响情况,山东分局开展了相关调研。研究发现:短期内,能源危机导致我国对欧洲出口增加,并带动收支顺差扩大;长期来看,贸易结构调整和欧洲产业链转移将是带动我国对欧洲长期收支规模增加和顺差扩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人民币实际汇率对我国贸易收支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许少强  马丹 《新金融》2005,11(2):12-16
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技术和1994年以来的季度数据分别对人民币实际汇率 如何影响我国贸易收支及中美双边贸易收支作了实证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人民币实际汇率 升值能够缓解我国贸易收支和中美双边贸易收支顺差,但后者的影响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协整理论,利用季度经济数据对中俄贸易收支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中国国内实际收入、俄罗斯国内实际收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俄贸易收支与人民币汇率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中俄贸易收支总体上不存在J曲线效应;中俄贸易收支具有较小的国内收入弹性和较大的国外收入弹性;中国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还可以保持对俄贸易收支顺差的深层次原因是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本文还分析了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对中俄贸易产生的影响,并就此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2004年,黑龙江省经济贸易形势呈现良好态势,国际收支持续增长,总体呈现顺差,除贸易项下收支仍呈逆差外,非贸易、资本项下结售汇均呈现较大顺差。外商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外债余额较上年有所增加。一、2004年全省外汇收支情况(一)贸易进出口总额大幅增长,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截止12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大额顺差,外汇储备增长迅速,由此带来的货币投放量增长过快、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冲击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隐患。本文通过对天津市贸易外汇收支情况的调查,以期发现影响贸易外汇收支变化的因素,合理评估贸易外汇收支形势,为完善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殷兴山 《中国金融》2007,(23):62-63
宁波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开放性经济发展特征明显,外贸依存度达120%。长期以来,宁波经济增长的动力高度依赖于出口和投资,外汇资金净流入一度高速增长,尤其2004年外汇收支顺差占比更是高达全国贸易收支顺差总额的13.86%。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与过去我国外汇短缺、经济高度封闭的宏观经济背景是相适应的,但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出贸易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投资增长过快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该文讨论了在我国对外收支“双顺差”的格局下,汇率与对外收支“双顺差”的关系以及对外收支对国内货币供求的影响,然后利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IS-LM-BP模型探讨了应对“双顺差”的汇率政策选择。探讨了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何时升值以及如何升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刘华  卢孔标 《金融与经济》2007,39(10):13-16
本文回顾了进出口对我国国内物价波动的影响机制,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进出口与国内物价波动的关系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进口价格主要改变生产厂商的生产要素价格,最终表现为国内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变化。但是由于我国原材料价格与工业品出厂价格以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间的传导并不通畅,进口价格的影响被大大削弱。进出口对国内"总供给—总需求"的影响最显著,是影响物价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密切关注。贸易收支顺差是我国外汇储备积累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加的原因之一,但是在货币供应量变动与居民消费者物价指数变化不一致的情况下,贸易收支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也较有限。  相似文献   

13.
人民币汇率与经常项目外汇收支——对广东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理论认为,在经常项目外汇收支持续顺差的形势下,调整人民币汇率有利于减少经常项目外汇收支顺差。本文使用计量方法,分别从人民币汇率对广东经常项目差额、经常项下的贸易收支和非贸易收支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了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与广东经常项目外汇收支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从较长的历史时期看,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广东经常项目外汇收支的影响相对有限。  相似文献   

14.
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对于一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我国目前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于资本项目"双顺差"现象的原因进行探析,从国际收支的基本概念入手,对国际收支失衡从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两个方面进行理论分析,最后从国内与国际两个方面总结出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探究国际收支失衡原因对进一步认识我国当前"双顺差"的收支失衡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调控贸易顺差的长期性和综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世界工厂"的身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内需持续不振是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不断增加的基本原因,而更深层问题则是现行贸易收支统计制度的缺陷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因此,尽管由贸易顺差引发的问题已不容忽视,而至今为止所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却收效甚微。必须立足于调控的长期性和综合性,推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上半年焦作市外贸进出口顺差770万美元,而同期外汇管理部门统计的贸易结售汇顺差3144万美元,相当于同期进出口顺差的4倍多,结售汇顺收大干进出口顺差2374万美元。那么,这种情况是否就意味着贸易项下外汇收支异常,大量的非法资金跨境流动呢?  相似文献   

17.
过去在我国外汇短缺为表现的形势下,贸易信贷一直作为经常项目管理范畴。该部分并未纳入资本项下管理,在外债口径里不含此部分的统计数据,但随着顺差为表现的国际收支失衡日益加剧,人民币汇率持续单向走高,企业已将贸易信贷列为主要的经济手段,对收支冲击的影响日益加大,外汇局也于2005年将其列人外债口径管理。但由于贸易信贷业务本身的动态性特点,使得静态为主的外债管理在监管中面临较大困难。  相似文献   

18.
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收支双顺差指的是国际收支中的经常账户收支与金融账户收支同时出现顺差的经济现象。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在1992年后的我国的大多数年份中存在。但有关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经济学含义及双顺差究竟是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反映还是消极体现,国内经济学者较少探究。本文试图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理及国际收支各项目间存在  相似文献   

19.
胡静 《金融纵横》2012,(6):46-50
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已经成为改善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双顺差"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利用苏南地区2002年到2010年的季度数据,借助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了经济结构变化对外汇收支规模、收支结构和收支差额的影响。结果显示:从收支规模而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比的提高会导致外汇收支总额的增加;从收支结构而言,第二产业是决定收支结构的第一要素;从收支差额而言,第二、第三产业的惯性发展将导致经常项目顺差的持续增多,且人民币升值会导致苏南地区经常项目顺差的扩大和资本项目顺差的缩小。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越来越大。为有效治理通货膨胀,必须减少央行对汇率的干预,增加货币政策的灵活性。目前应暂停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加强对资金出入境的管理,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措施扩大内需,消除贸易收支顺差的根源。通过长短期政策的结合,使我国的经济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