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计划经济时期,城市之间的人员调动有一个十分公开的理由,就是解决夫妻团聚,而现在的农民工现象却是大量地制造了夫妻分离。因此,让农民工带家属,让农民工像“人”一样的生活,应当成为我们社会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直接产物。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批地涌入城市谋生,"农民工"成为公众经常关注的一个名词,在大量农民工为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随着"农民工问题"出现了一系列诸如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稳定、民工潮与民工荒等社会难题,如何有效破解"农民工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文章拟就农民工问题的现实挑战与对策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3.
陆宗祥 《中国改革》2007,(10):67-68
"农民工"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的历史产物。关注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与面临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回避的课题。农民工对城市和社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便是这些特定历史时期所产生的特殊社会阶层中的典型代表。研究阐述了改开新阶段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分层问题及促进社会各阶层有序流动的意义;从政治平权诉求、经济平等诉求和文化认同诉求等方面揭示了新生代农民工所面临的社会分层问题;给出保障新生代农民工有序参与政治权,维护其合法经济权益和提振其对城市文明的文化认同感等若干对策来促进社会各阶层有序流动和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回流这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我国城乡社会转型期所固有的,在一定时期内还将持续存在.正确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的条件和制度保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各个地区农民工这一社会群体的创业问题也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议题。然而,即使国家政策对"三农"问题支持的趋向越来越明显,但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形式仍旧不容乐观。要想推动农民工创业的发展进程,就需要通过实地实践考察,对民族各个地区农民工回乡创业行为进行理论知识及实证考查的研究,找出其中的不足和缺陷,从而对农民工创业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乡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措施。农民工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主力军,解决好他们的权益保障问题,对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意义深远。本文在阐述农民工权益保障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现状及权益缺失的原因,提出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春光研究员,是我国最早提出"新生代农民工"这个概念的学者之一。对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王春光做了大量的研究。近日,本刊对他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9.
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别化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养,是解决目前我国"民工荒"和"就业难"并存问题的必经之路。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联动性强,具有公益性质。政府应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做好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调动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贴近新生代农民工实际,有针对性地提供培训产品,努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使他们能够稳定就业。  相似文献   

10.
促进农民工在城市"落地生根"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命题。本文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构建了社会保护理论分析框架,然后利用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专项调查数据检验了农民工所拥有的社会保护对其在城市中市民化水平的影响。在克服了异方差、多重共线性和内生性等问题的基础上,研究结果显示,和其他因素相比,社会保护是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因素;城市社会保护对农民工市民化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村社会保护对农民工市民化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社会保护对弱势群体的市民化作用更为明显;在农民工群体内部,文化程度或者职业地位越低,社会保护对其市民化的作用越明显。农民工市民化进展缓慢的重要症结应该是农民工在城市社会保护的缺失,而农村社会保护因素的稳定性和不可替代性又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回流意愿,或者在城乡之间进行往复式流动便成为部分农民工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农民工"半市民化"问题是典型的中国特色问题,其演变历程伴随着城乡二元制度的发展而曲折多变。由于制度缺陷和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资金困难、素质障碍、资本存量缺失,使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陷入权利、物质、人力和社会资本等多重资本贫乏的困境。只有用新的理念,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采取多予、少取、放活和扩容的措施,强化政府外部"赋能"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增能",才能最终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角色的转型,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农村经济》2021,(10):35-43
农民工何以长期续留城市,已有研究较多从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及其收入效应进行考察,而本文基于农民工人力资本禀赋不足的客观事实,力图从其社会资本的收入回报与投资反馈双重视角考察上述问题的可能原因。主要发现是:农民工社会资本的收入回报支持"人情资源"假说.即农民工个体可以从其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得促进其收入增长的有价值信息;农民工社会资本具有正向显著的反馈效应,确切地说,就农民工群体平均而言,收入每增加100元中约有21元用于投资其社会关系的维持或拓展。以上结论表明在人力资本禀赋约束下,农民工对其社会资本的经营是实现其长期续留城市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特征分析和相关研究成果的理性解读,引入农民工市民化"效益"要素,以调查统计数据为依据,对劳动力供需矛盾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进行分析认为,"成本"不应成为农民工市民化的决定因素;农民工市民化能够给社会、企业和农民工本身带来"效益";我国外可借鉴发达国家移民管理经验、内可参考浙江嘉兴新居民管理模式和广东农民工"积分入户"政策,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提升农民工市民化效益。  相似文献   

14.
正农民工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群体。引导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有利于促进农民工在家门口就业,解决"三留守"等社会问题;有利于通过创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由农民工"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转变;有利于盘活资源要素,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等。农民工就业创业面临的形势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农民工就业创业呈现出三方面的特点:一是由低收入型向高收  相似文献   

15.
后金融危机时代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反思金融危机时的"返乡农民工"现象,关注农民工的权益保障机制问题.农民工权益保护,已成为转型时期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对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贾珺 《农村经济》2007,(10):87-90
农民工是随着我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而产生和发展壮大的群体,是生活在城镇和农村之间的"边缘人",具有流动性强、收入微薄、福利待遇差、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等特点.当前,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立法是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体制改革的需要,是解决农民工存在和发展问题的需要.本文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从我国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立法的现状入手,指出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立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法》的内容设计,同时提出完善我国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立法的相关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7.
唐踔 《南方农村》2010,26(4):65-69
随着中央和社会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关注和重视,许多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探索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模式。目前,在众多的地方社保模式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广东模式"和"上海模式"。文章在综合分析两种模式的特点、优点和缺点的基础上,归纳出两种模式共同存在问题或称缺陷,并就进一步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模式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家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各个地区农民工这一社会群体的创业问题也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议题。虽然国家政策对"三农"问题支持的趋向越来越明显,但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形式仍旧不容乐观。要想推动农民工创业的发展进程,就需要通过实地实践考察,对民族各地区农民工回乡创业行为进行理论知识及实证考查的研究,找出其中的不足和缺陷,从而对农民工创业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民族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理论及实证研究》一书(姚上海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分为八章内容。第一章中作者明确了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研究内容及方法,从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的基本理论入手,通过特定的调查方法,筛选调查对象,根据民族各地区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回乡创业研究的主要目的与主要内容,对其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这一拓展,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在现代化建设中协调发展的更高层次目标.就当前而言,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将社会保障作为重点和抓手,尽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三峡总公司在大型水电施工过程中对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对农民工实行的"五统一"管理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工基本权益保障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进一步重视和相关法规的完善,农民工群体的生活状况与社会地位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农民工法律意识欠缺的问题始终没有很好的改善,这也是实际生活中农民工合法权益受损现象依旧频频发生的主要原因。本文在阐述新时期农民工法律意识现状的前提下,针对如何改善这一状况提出一些粗浅对策,期冀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