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行业亏损原因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
4.
目前较为普遍存在“超额亏损子公司报表合并问题”问题;从母公司如何承担子公司超额亏损的角看,当前实务中存在不同两种观点,但都存在一些问题和处理方法本身自然引起许多负面影响,应该改进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6.
陆铭  陈钊 《经济纵横》1997,(5):16-20
经济发展中的国有企业亏损问题思考□陆铭陈钊一、引言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方面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却整体上呈现出效益不佳的状况,很多企业更是处于亏损境地。早在几年前,理论界就流行着国有企业盈...  相似文献   

7.
8.
9.
10.
农作物良种补贴作为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以资金补贴方式,以优良品种的选用为载体,通过良种良法相配套,达到提升农民科技水平,改善品质,增加效益,加速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进程,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保障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1.
李雪梅 《经济师》2002,(3):293-29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山西种业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实现了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但由于目前体制和机制转换尚未完全到位,一些企业深层次的矛盾开始显露。由于多种原因,目前种子企业隐性亏损问题普遍存在,这不仅给企业自身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消极作用,因此,正确认识和解决企业隐性亏损问题非常必要,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13.
吴昂 《经济问题》1991,(12):35-39
近年来,企业亏损问题日趋突出,成为推进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亏损企业的大量存在,是经济运行中不容忽视的现象,分析这种现象的特点、成因及其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调节措施,是进一步引深改革,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问题。为此,我对运城地区203个国营企业进行了专题调查,对这一现象作了初步的描述和分析,以期寻找扭亏增盈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4.
企业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近年来,施工企业的产值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但效益不仅没有同步增长,反而有所下降,一些预算本来可以多盈利的项目到结算时总是少盈利,一些可以少盈利的项目却不盈利,而一些本来可以持平的项目往往总是亏损。相当一部分钱流到了不该流入的地方。产值利润率却始终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上,动辄上亿元的项目出现亏损。究其原因,固然有管理方面的直接原因,但与当前市场的激烈竞争导致种种不规范的现象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16.
环伟民 《经济师》1995,(4):31-32
<正> 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如何重振雄风、走出亏损现状,是我们各级领导必须着力抓的大事。笔者认为,针对国有企业亏损的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是当前扼制国有企业亏损的一项有效对策。 1.选好班子,依靠能人。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了“造就企业家队伍”的要求。国有企业要扭亏,必须有好的领导班子,必须依靠高素质的企业家,必须起用能人。关于怎样选择企业领导人,美国管理学界曾提出了6项标准:(1)高效率;(2)有逻辑思考能力、判断能力;(3)关心帮助人,善  相似文献   

17.
朱勇  谢伟 《时代经贸》2011,(20):21-21
针对很多经济初学者甚至经济专业的同学对完全垄断企业短期经营亏损的疑问,本文做了经济分析和具体解释:在短期内,企业的生产成本曲线固定,当市场的需求较小时,导致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成本,总收益小于总成本,即出现亏损;具体的原因:生产技术约束,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以及国家的政策法规。  相似文献   

18.
国有企业是我县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长期以来,我县部分企业处于减产、半停产甚至停产状态;部分企业长期亏损,职工工资发不出去,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深入分析造成这种严重局面的原因,制定积极稳妥的扭亏增盈对策,引导、扶持困难企业走出低谷,已成为十分必要而迫切的课题。一、我县国有企业亏损成因(一)体制的因素首先,转换经营机制的《条例》尽管已经颁布,但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上仍然难以迈开脚步,《条例》赋予的14项自主权难以完全充分落实。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对企业管得过…  相似文献   

19.
20.
黄剑波 《当代经济》2000,(12):14-14
供销社系统的持续亏损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关于扭亏增盈问题,这十年来几乎年年讲、月月讲。尽管如此,亏损非但没有扭住,反而亏损数额急剧递增,亏损面几乎遍及全国。事实很让人无奈。所谓抓“扭亏增盈”只是一种愿望,可以说是典型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其手段十分陈旧,是准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与现代企业的运行方式不相吻合,因而只能流于行式,现实见不到大的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