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1月22日,由国务院、中央军委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组织召开的全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工作会议在京闭幕。据悉,我国目前正在沈阳、广州飞行管制区,海南岛,长春、广州、唐山、西安、青岛、杭州、宁波、昆明、重庆飞行管制分区进行真高1000米以下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力争2015年在全国推开,标志着我国低空空域资源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相似文献   

2.
陈爱莲 《浙商》2021,(6):67-67
中国航空运动基础业态已初步形成,航空运动产业经济规模达到2000亿元、飞行营地建立2000个、各类航空俱乐部成立1000家、参与消费人群达2000万人。未来15年,随着中国低空空域的开放,通航产业有望实现爆发性增长,催生一个万亿产值的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3.
《中国对外贸易》2010,(12):74-75
国务院、中央军委近日印发了《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对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作出部署。  相似文献   

4.
叶宝珠 《现代商业》2014,(1):162-162
我国航空空域大多是在低空空域。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低空空域的管理,改革、深化和完善航空低空空域的管理系统是我国航空事业发展的需求,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该论文就是分析我国航空低空空域发展现状,了解其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希望能对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防航空事业也在腾飞,不论在军用航空,还是民用航空,对空域资源的占用飞行流量都有着大幅度的增加,而我国空域结构和航路设置仍停留在原来的设计模式,由此给航空领域中军、民航飞行在时间、空域及管理上带来了困扰。文章介绍了管制指挥与流量管理之间的联系,阐述了动态管理措施,构建了空域管理与管制指挥一体化的空中交通管理活动。  相似文献   

6.
<正>2011年4月,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了中国民航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随着政府逐步开放低空空域、简化审批流程,国内的私人和公务飞行需求被唤醒,加上工业航空、公益航空等需求的自然增长,结合美国、巴西等通用航空大国的发展历程和历史经验分析,我国通用航空业在未来10年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通用航空器保有量将达到2031架左右,其中教学  相似文献   

7.
尽管中国低空空域完全放开尚未获得明确时间表,但其逐步放开力度加大;国家补贴,地方政府、企业信心倍增,外商紧盯、民间资本加速流入等趋势也使中国低空通航正发展成为资本市场争抢的下一个风口。除了传统作业市场和公共服务市场外,包括通航小镇、飞行培训、低空旅游、公务机等消费领域在内的整体通航市场预计达到万亿级的市场规模。通航市场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又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本文浅谈在互联网时代风口上的中国通航市场发展。  相似文献   

8.
地方     
《品牌》2011,(11):7-7
<正>河南规划试点开放低空领域去年底,国务院明确给出改革时间表:2011年至2015年,在全国推广改革试点,在北京、兰州、济南、南京、成都飞行管制区分类划设低空空域;2015年至2020年,建成相对完善的低空管理体制,让平常百姓能享受通用航空的便利。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河  相似文献   

9.
通用航空具有小型化、灵活性等优势,是民用航空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低空空域改革不断深入,河南省迎来了发展通用航空的绝佳时机.文章根据河南省通用航空发展现状,分析了河南省通用航空发展困境,并针对河南省通用航空发展中对通用航空认识不足、缺乏政策资金支持、产业项目规模较小的问题,提出了开展调研、发展低空空域、加大资金技术支持、完善人才培养计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针对单个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utomatic Dependent Surveillance-Broadcast,ADS-B)发射机传输距离受限、多地面站组网复杂以及成本较高等问题,在分析ADS-B报文编码与解码算法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无线网络传输的ADS-B报文信息技术,并设计了基于“北斗”卫星导航(BeiDou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BDS)/嵌入式控制器以及无线网络的便携式监视终端系统。利用实测ADS-B数据联合搭建的监视中心对算法和系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数据传输稳定,实现了低空空域通用航空飞机ADS-B态势信息的网络传输功能,丰富了监视信息的链路传输方式,为低空通航飞行器安全飞行和全面监视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发展低空经济。近年来,在空域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双重加持下,低空经济发展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期,全国各省“向天发展”的热情高涨。与此同时,在行业内,有很多关于低空经济、通用航空两者关系的讨论,本文主要聚焦于业界比较关心的若干问题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从GPS和“北斗”两套卫星导航系统入手,建立了低空空域监管系统,分为GPS定位、“北斗 ”卫星通信、低空空域飞行器机载设备、地面控制中心四大模块。随着新一代“北斗”卫星 导航系统的组网和完善,可以完全摆脱GPS,只利用“北斗”系统来实现低空空域的导航与 检测,建立一个产权自主、功能完善、管理便捷的监管系统,在解决高空交通拥堵难题的同 时创造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倪轶容 《浙商》2011,(3):50-50
未来几年,中国4000米以下的空域将逐步放开,这意味着相关航空产业将迎来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那么低空开放之后,将会给我们的商务生活带来怎么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航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空中交通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在有限的空中区域内实现资源优化时目前民敬组织面对的首要问题。空中交通管理的统一指挥,需要加强空中交通管制的执行力度,对进近空域的大小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和规划。才能实现空中区域的科学管理,发挥空中管制的作用,促进我国空中管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粤港澳大湾区内机场分布密集、跑道交错、空域狭小、飞行复杂,是世界上空域最复杂的地区之一。研究发现:近年来随着大湾区飞行流量的不断攀升,现有空域结构缺陷和区域统筹不足等问题逐渐显现。为改善大湾区静态空域结构,统筹各机场发展需求,亟须系统规划大湾区空域方案,理顺骨干航路网和终端区、机场进离场航线之间的衔接关系,构建层次分明、组织有序的空域结构;同时按照“强枢纽,立格局”的规划思路,明确湾区机场功能定位,充分保障枢纽发展所需空域资源,重点保障其他机场侧重发展方向,推进大湾区机场错位发展和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低空空域超短波(VHF)动态接入移动性管理技术是保障低空飞行不间断、跨区域通信的关键。根据低空空管通信网络框架,设计了低空空管二级移动性管理模型;借鉴GSM经典移动性管理模型,引入访问/归属位置寄存器机制,解决了地面通信网有效管理低空飞行器位置信息的问题。详细阐述了登记注册、入网/退网、站内移动性管理和站间移动性管理等流程。最后,分析了移动性管理时延,并给出了系统演示和仿真,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航空事业迅速发展起来,空中交通流量不断增长、空域已趋近于“饱和状态”,解决空域管理问题是摆在航空管理人员面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针对通用航空飞机低空雷达监视存在盲区及广播自动相关监视(ADS-B)设备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移动公共网络通信相结合的低空空域通用航空飞机导航监视系统。系统利用“北斗”/GPS双模导航接收机获取载体位置等信息,通过移动公共网络通信系统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相互补充的通信机制可靠地将机载信息发送至地面指挥中心,并能够接收地面指挥中心的指令。考虑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通信资源的问题,系统设计了在移动公共网络通信处于盲区时导航位置等信息存储功能。系统具有成本低、与其他机载设备无电气交联等特点。相关成果对我国在低空空域通用航空飞机导航监视终端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民航运输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全国飞行流量以8% ~ 10%迅速直线增长,而空中交通管理也将面临着更加严峻地安全考验,在空管运行中人为影响会将进一步突显其不确定性与难控性,因此人为因素将成为影响空管安全的主要因素.本文会从空管人为因素的主要成因、空管硬、软件规范管理、管制从业人员资质建设、从业人员健康教育心理分析四大方面着手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由于机载防撞系统(TCAS)是针对具有较大垂直高度变化率的大型飞机设计的,系统设定条件和与之相关的解脱建议并不能适用于通航飞机。针对通用航空的防撞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DP)的防撞逻辑设计方法。首先,将飞机空中相遇过程的动态模型转换为离散转移函数;然后,基于防撞系统结果事件末端效用函数进行MDP建模,采用动态规划方法导出了最优防撞逻辑的迭代方程;最后,给出了通航飞机最优化防撞逻辑的设计流程并对最优防撞逻辑进行了计算机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通过调整效用比参数可以在保证安全性能的同时有效降低系统告警率。在垂直相遇高度小于30 m的相遇过程占比高达18〖WT《Times New Roman》〗%〖WTBZ〗的情况下,当告警率大于0.85时系统的碰撞概率仅为2.88×10-4左右。该设计方法对我国在低空空域通用飞机防撞系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