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农村资金短缺的制度性成因剖析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剖析农村资金短缺的制度性成因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农村资金短缺的对策。文章认为农村金融扶持缺失、扭曲的财政体制、不合理的国民收入再分配体制和不健全的国家宏观调控体制是造成农村资金短缺的深层次的体制性成因;解决农村资金短缺问题必须从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入手。  相似文献   

2.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演变与重构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云峰 《经济问题》2007,339(11):78-80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经历了多次变化,农村义务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的教育财政体制仍然无法适应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根本的问题在于缺乏教育经费投入的长久稳定保障机制.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改革应在"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由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分地区、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基层管理愈加突显其重要性。本文以乡镇级人民政府的治理体制为研究对象,概括了转型期农村治理体制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社会转型期农村治理体制创新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提出农村治理体制创新研究对于解决农村社会治理体制运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汪军召 《当代经济》2008,(4):116-11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我国农村经营体制开始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同时农村财务管理体制存在和运作的社会基础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该体制所服务的对象由人民公社体制下的集体经济转变为以农户为基础的经济组织。农村财务管理体制因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暴露出一些问题。文章基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阶段及与之对应财务管理制度的发展状况等方面,来分析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引致原因,并由此探索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对策及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论多中心理论视角下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敏 《经济纵横》2006,(8):33-35
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西方国家公共物品供给的多中心理论为研究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体制提供了新思路。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困境的合理选择是构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多中心体制。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覆盖面还比较低,体制还不健全,不能很好地适应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本文在界定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分析了和谐社会构建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完善之间互动与共进的关系,初步探索了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制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伴随各个时期政治经济形势和国家财政体制的变化,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演变历经了三个阶段性的变革,即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改革开放后至税费改革前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和税费改革后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税费改革后的供给制度。综观这三个时期的供给制度,都存在着忽视农民个人偏好与产权,由农民承担公共产品供给的成本,这与现代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要求相背离,必须积极改革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相似文献   

8.
论农村公共财政建设的制度环境与模式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献国 《现代财经》2007,27(2):15-19
公共品的层次性、成本补偿原理、均等化以及民主决策理论等是中国农村公共财政建设的一般理论基础。而农村经济制度、经济水平和结构、意识形态、民主水平等构成我国农村公共财政模式选择的现实制约条件。中国农村公共财政应是公共品供给体制上的分级财政、筹资体制上的向内倾斜型财政、决策体制上的民主型财政、管理体制上的法制型财政和反映农村社会经济变化的动态发展型财政。  相似文献   

9.
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体制是加强党对农村工作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平台,也是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重要运行载体。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首先要从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体制着手。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对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创建的三大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供销合作社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是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发展与完善,我国的农村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供销合作社的发展遇到了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廊坊供销合作社克服困难、拓展思路,在新时期继续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财政支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医疗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特征,仅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增进社会福利,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文章分析认为我国分税制的财政体制下,财权与事权不对称使县乡基层财政承担了大量的农村医疗卫生投入责任。在基层财政的财源不足、可支配财力下降及基层政府追求经济增长的行为约束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财政支出严重不足。并提出通过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规范政府间卫生投入的事权分担体制等措施提高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大量人口生活在农村,如何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目前中国农村的医疗卫生体制存在较多问题,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农村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卫生人才缺乏,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突出。必须完善农村的医疗卫生体制设计,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维护人民的健康权益,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农村综合改革不仅涉及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且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改革,是一场重大而深远的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下一步,我国应按照“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改革思路,全面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民间融资体制、乡镇政府体制、农民义务教育体制、县乡财政体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同时推进国民收入分配制度、财政体制、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宏观领域的深层改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不断增强农村发展的内部活力,不断扩大基层社会的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5.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目标,"三农"问题是中国基本国情的根本所在,也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工业现代化的核心所在。影响和制约当今中国农村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是体制设计和制度安排问题。在制度创新语境中,要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加速农村城镇化、现代化步伐,有必要重启农村改革议程,从体制、机制、政策、制度等方面,完善制度安排,深化体制创新,寻找农村发展新动力,实现中共十八大提出的"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胡绍雨 《经济论坛》2014,(4):110-114
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现行财政体制的影响等原因,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存在供给不足、结构失衡以及主体错位等问题,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影响了城乡一体化的统筹发展。本文结合我国实际,从明确供给主体、完善财政体制和创新供给机制等方面提出改革与完善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孔喜梅 《经济论坛》2007,(22):117-120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一个假问题 从目前掌握的文献看,学界对农村公共产品问题的研究始于张军、何寒熙1996年的一篇论文<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改革后的变迁>.此后,有关农村公共产品及其供给问题的研究层出不穷,研究的内容也涉及到各个方面,大体包括: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供给主体、不同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变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供给不足的原因及对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关系;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等,其中又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及其变迁的研究为主.  相似文献   

18.
牡丹江市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二元结构,其农村人口比重大,农业生产力水平层次多,平原、山区等多样化的自然区域并存,与中国的基本国情非常相似。牡丹江市对阻碍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土地制度、金融制度、投资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城乡行政体制、规划体制、基层组织体制、干部体制进行改革,而且初见成效,这些措施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影响,也具有典型意义和示范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陶勇 《经济纵横》2001,(11):24-2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业生产对农村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我国现有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存在的弊病是农民负担增加、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此 ,需要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相似文献   

20.
规范管理--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隐春 《经济论坛》2003,(20):56-57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在所难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同程度的存在是一个历史性的现象,各个年代都有过,不同之处在于,随着情况的变化,其数量是越来越大了。更为重要的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及其与之相应的户籍管理制度、粮油供应体制,以及其他各项制度的严管和阻隔,不可能出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而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及各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制度的逐步建立,就产生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改革了农村生产关系,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这样就使大批脱离土地的农民有了外出择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