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1月,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在全国正式运行,可以查询到个人在商业银行的借还款、信用卡、担保等信用信息,以及相关的身份识别信息。我国绝大部分商业银行已将查询个人征信系统纳入信贷管理流程。根据信用报告上的个人信息,在信贷审批和贷后管理时能够甄别出高风险客户群体,然后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损失。  相似文献   

2.
《安徽农村金融》2007,(4):49-50
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简称“个人征信系统”)是由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牵头组织建设,由商业银行总行向其报送所有个人贷款、信用卡(包括准贷记卡、贷记卡)等个人信用信息数据,该系统按照个人的“身份证件号码”、“证件类型”及“姓名”将不同商业银行报送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进行归集处理,再向商业银行、社会有关部门及个人有条件开放查询“个人信用报告”记录的全国集中式的征信数据库系统。系统采集的个人贷款数据内容包括八大段共计72个数据项,详细记录了个人信用情况。个人征信系统自上线以来,运行情况良好,近期个人征信系统出现较多异议报,客户经理在处理异议报时,不能按照正确处理流程将异议报报送省行,造成人行端客户信用评价错误。下面就个人征信异议处理的具体环节做一说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强化个人征信信息管控。在办理贷款审批、信用卡审批等业务时,经办行应指定专人负责登录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查询、调阅和打印申请个人征信信息,由承办具体业务的客户经理签收并承担保密义务。严格落实档案室客户资料保管、查询、调阅和复印管理制度。对可以密封保管的会计和信贷档案,可使用在档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的不断完善,基层行各金融机构能够按照人民银行的相关要求。高度重视征信系统建设工作,认真上报企业和个人信贷数据,将查询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作为贷款审批过程中的必要环节。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广泛应用有效防范了信贷风险,明显改善了各地的整体信用环境。在取得这些积极成效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在系统运行和应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解决。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随着企业及个人征信系统建设的不断完善,各金融机构逐步建立了以征信系统为依托的信贷审批机制,查询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已成为金融机构贷款审批的前置条件。但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涉农信用信息普遍存在更新滞后和缺失问题,极易引发潜在的信贷风险。  相似文献   

6.
近日,人民银行征信部门接收了一笔特殊的企业异议:湖南某公司由于企业征信系统中的不良信息,影响其在商业银行近千万的信贷授信,对企业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要求人民银行修改不良记录。人民银行通过查询企业征信系统,了解到该企业异议信息不仅有信贷信息,还有环保信息。为了尽快解决企业的异议信息,人民银行征信部门与发生该笔异议信息的金融机构取得联系,核实到该企业的一笔贷款信息是由于本行系统升级而导致的贷款逾期。通过协商,商业银行承诺将会尽快对该笔异议信息进行处理,更正信息。通过与环保  相似文献   

7.
2006年1月,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在全国正式运行,可以查询到个人在商业银行的借还款、信用卡、担保等信用信息,以及相关的身份识别信息。我国绝大部分商业银行已将查询个人征信系统纳入信贷管理流程。根据信用报告上的个人信息,在信贷审批和贷后管理时能够甄别出高风险客户群体,然后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损失。  相似文献   

8.
征信系统即集个人信用情况的征集、登记、评估、查询、风险预警和信用奖惩于一体的信用中介服务系统,其目的主要是证明、查询个人信用活动当事人的资信情况,保证个人信用活动的健康、规范、有序的发展。建立个人征信系统,是我国当前金融业亟需解决的一项紧迫工作,它对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的个人信贷(消费信贷、抵押售货、信用信贷等)业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2006年1月,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开始使用。有无健全的征信体系,是市场经济是否成熟的标志,个人信用基础信息系统的建立,标志着我国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工作迈出了一大步。目前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涉及个人在商业银行的贷款,信用卡,个人担保业务。是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查询依据之一。建立诚信社会,个人信用记录具有良好的制度导向作用。但个人征信系统的使用,使不少消费者由于信用记录使信贷受阻和产生不知情的信贷费用从而对个人征信系统产生疑问。究其原因,主要是信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一、信息不对称在信用卡消费…  相似文献   

10.
个人信用报告不仅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改善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质量,还有助于其他服务行业更好地掌握客户信息、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中国人民银行建设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自投入运行以来,在帮助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扩大信  相似文献   

11.
一 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对个人征信管理业务产生的影响 (一)对个人信贷数据的更新频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个人征信系统运行情况来看,目前还存在个人信贷业务信息与实际存在差异的情况,主要原因,一是商业银行业务人员人为录入错误或者不及时录入;二是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系统发生错误或接口程序存在缺陷;三是系统自身的更新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金桥 《浙江金融》2002,(2):40-40
浙江省推广应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以来,通过清理不规范信息,补充贷款卡要素信息,加快信贷数据的入库,提高系统信息的完整性、正确性,使得系统运行质量稳步提升,从而为金融机构防范信贷风险,维护金融债权提供依据。截止2001年9月30日,全省共发贷款卡429970张,实际发卡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录入贷款余额4766.98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78%;金融机构平均每月查询2万次,  相似文献   

13.
2006年7月,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以下简称“企业征信系统”)实现全国联网运行。截至2007年底,全国企业征信系统收录的企业和其他组织数量达1331万家,其中有信贷记录的企业及其他组织达612万家,接入顶级金融机构914家,查询网点6.6万个,2007年全年日均查询量达8.1万次。随着企业征信系统在全社会的广泛使用,数据质量的问题已经成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企业征信系统的瓶颈。  相似文献   

14.
征信系统是现代金融体系运行和金融稳定的基石,是信贷市场发展必不可少的我国金融基础设施,同时也是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征信系统为商业银行进一步了解客户的信用行为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也为商业银行完善了贷前审批、贷中审查、贷后管理环节防范了银行信用风险,其健全与否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水平。商业银行既是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主体,信息的提供人,也是征信系统的主要受益者,信息的使用人。  相似文献   

15.
董悦芳 《河北金融》2011,(12):44-45,48
随着征信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和个人数据库越来越完善,金融机构已经将查询两大数据库信息作为贷款审批的重要参考,两大数据库对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风险起到了巨大作用,可是,近几年,由于金融机构违规操作导致的消费者投诉事件呈上升态势.因此,加强对金融机构使用和操作征信系统的监督管理已经成为人民银行的重要职责和任务之一.本文通过对金...  相似文献   

16.
印尼小额信贷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文 《中国金融》2006,(14):49-50
在印尼,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均涉足小额信贷业务。经营小额信贷业务的银行类金融机构主要有商业银行的小额信贷部、乡村银行和乡村信贷代理点。经营小额信贷业务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合作社、典当行、乡村信用基金会、非政府小额信贷组织、自助会及伊斯兰小额信贷组织。截至2005年12月末,印尼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银行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网点共计17528个,贷款客户885.3万户,贷款余额41.1亿美元,存款客户4143.7万户,存款余额51.5亿美元。  相似文献   

17.
个人消费贷款是金融机构向个人客户发放的,用于满足客户消费需求的贷款业务。我国现行的个人消费贷款包括个人住房贷款、个人住房装修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和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余额约占个人消费贷款总余额的70%以上,是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的主要业务品种。  相似文献   

18.
一、基层央行征信管理工作的现状 1、企业征信系统管理日趋规范,系统覆盖面不断扩大。一是加快制度建设,逐步建立了涉及贷款卡管理、信贷数据信息登录、信息查询、年审、信贷分析等各环节的岗位责任制和操作规程.使基层人民银行在操作中有章可行。二是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不断优化,系统程序升级。三是系统覆盖面不断扩大。与金融机构有借贷业务往来的企业基本上被记录在该系统中,能够进行本地、异地借款人信贷业务的上报和查询,系统运行整体情况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9.
刘燕 《西南金融》2005,(6):61-61
近日,工商银行绵阳市分行运用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个人信用报告查询功能,成功防范了一起贷款风险,避免了可能发生的7万元贷款损失。据悉,这是个人征信系统运行以来,四川省首个被个人征信系统揪出来的“老赖”。  相似文献   

20.
目前,查询信用报告已成为商业银行信贷审批环节中不可或缺的环节。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商业银行共查询信用报告335万次,其中信贷业务审批查询达304万次,占查询总量的90%以上,因此为切实维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征信管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