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入世后的中国面临多方挑战。而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公务员队伍,才能使数以亿计的中国人生活得更好。”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日前在清华大学举行的公共管理高级培训班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时作上述表示。萨默斯说,改革开放以来的23年中,中国改变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生活,为他们带来了福利。这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成就。中国的社会如何发展,对世界的未来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有一支什么样的公务员队伍,这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萨默斯说,“因为加入世贸组织后,给中国带来了机会,也有挑战。许多方面需要变革,例如…  相似文献   

2.
在美元贬值的压力下,中国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缩水风险,美国前财长萨默斯提出“金融恐怖均衡”,表明中美两国密切的经济关系。其实,“金融恐怖均街”对美国重要性远大于中国。  相似文献   

3.
《海外经济评论》2006,(32):13-14
【美国《新闻周刊》7月28日】香港曾不止一次被预言会走向衰败,尤其是自1997年回归中国后,很多人预言它将失去自己的特色,会在与上海等后起中国大城市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相似文献   

4.
2004年,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萨默斯提出了“金融恐怖平衡”的概念,用来描述美国与中国等新兴国家经济体的相互依赖关系。一方面,美国巨额的资本输出和双赤字成就了美国作为世界最大市场的地位,维持了美国长期的高消费、低储蓄和低利率,并吸纳了大量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商品;另一方面,庞大的商品出口使这些国家外汇储备急剧增大,  相似文献   

5.
王雨佳 《新财经》2009,(3):44-44
中国汽车市场超过美国只是时间问题。但是,现在讨论中国汽车业是否能够在2009年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消费国,是没有现实意义的。早在1994年,日本汽车产量就曾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量第一大国。2006年,日本再一次坐上了“第一”的宝座。但后来,这个“第一”又被美国夺回。美日两国都认为,这是非常正常的市场行为,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富了     
《环球财经》2010,(1):48-48
据美国媒体追踪机构——全球语言研究所分析,“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超级大国的蜩起”是过去10年人们阅读最多的新闻故事.超过伊拉克战争和“9·11”事件。在中国崛起的前提下.很多人可以得出“中国人变富”的结论.只是殊不知,“富”也是具有相对论特性的。  相似文献   

7.
外国珠宝商虎视中国市场尽管中国的现代珠宝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很快,外国珠宝商日益看好中国珠宝市场,他们预言:“对于全球珠宝商来说,下一个特大‘金矿’将是中国市场”。对于外商的这个预言,中国珠宝业商会常务副会长林广青认为是正确的。他说,如果中国人的...  相似文献   

8.
【英国《金融时报》4月23日】春天来了,政策制定者看到了经济复苏的“萌芽”。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经济顾问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表示,今后几个月内,美国经济“自由落体的感觉”将会告终。奥巴马总统自己也望见了“希望的曙光”。美联储(Fed)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上周表示,  相似文献   

9.
美国政治学家、东方学专家南德·刘易斯预言:当前中东地区的复杂矛盾将引爆战争,美国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这场战争完全控制世界的石油产地,把石油管道的阀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美国独霸石油的野心将引起欧洲和亚洲国家的反击,俄罗斯从旁观者变成当事人,从而使战争规模不断扩大,最终发展为世界大战。刘易斯的“咒语”让人忐忑不安,关键在于它道破了一个重要事实:能源地缘政治时代已经来临。  相似文献   

10.
早在1970年,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就预言,“服务业最终还会超过制造业的,体验生产又会超过服务业的”,而在另一本更为著名的著作《第三次浪潮》中,他明确宣布“服务经济的下一步是走向体验经济,商家将靠提高提供这种体验服务取胜”。  相似文献   

11.
十年前,当香港回归祖国时。很多人对香港的前途心存犹疑,美国《财富》杂志甚至发出了“香港之死”的惊世预言。十年后。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推出长达25页的封面文章,坦承其姊妹杂志《财富》当年的预言落空,并确信“香港比以前更有活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王俊 《魅力中国》2014,(14):41-42
城镇化是中国下一个10年的最大机遇。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斯蒂格利茨预言:“中国的城市化”和“美国的高科技”,将成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根据十八大精神确立的“城镇化新政”,不仅标志着我国改革的新起点、传递着平等的新理念,更预示着城镇化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红利。就安顺现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进行专题调研、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思宇 《中国经贸》2009,(19):47-47
美国彭博新闻社近日刊登文章《默比乌斯说中国股市市值3年后赶超美国》.文章预言3年之后,中国股市将是全球老大。  相似文献   

14.
《海外经济评论》2006,(44):22-23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10月23日】十年来,美国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发动机。但是现在,随着美国的房地产热面临衰退的危险,许多人预言美国人的家庭开支将停止增长。有少数人甚至担心美国很可能在2007年陷入经济衰退。以前,美国经济下滑曾导致整个世界经济下滑。然而这一次,世界经济的命运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经济是否能够与放慢的美国发动机脱离开来。  相似文献   

15.
美国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出资2000万美元收购了一种可以开发减肥药的克隆基因,事隔一年竟以7000万美元转手出售。如果每一个基因克隆都以7000万美元出让,那么只要取得43个克隆,价值就可达30亿美元,就相当于美国对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的拨款了。难怪世界首富比尔·盖茨预言:超过我的下一个首富必定出自基因领域。基因淘金热一时大有成为新一轮“郁金香热”的趋势——在美国,一年的医药费需要7000亿美元以上;我国“八五”期间每年的医药费超过了100亿人民币,接近全国财政收入的20%。此外,全球60亿人口的医药费无疑更是一个天文数字。21…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周刊》2009,(32):24-24
从持有8000多亿美元美国国债、巨大的市场和人口来看,中国有一天超过日本是不可避免的。日本人没有必要因此对中国感到自卑,或者害怕“美中G2时代”的到来。日美两国迄今在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安全领域是G2,今后也将是如此。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快讯》2009,(32):24-24
从持有8000多亿美元美国国债、巨大的市场和人口来看,中国有一天超过日本是不可避免的。日本人没有必要因此对中国感到自卑,或者害怕“美中G2时代”的到来。日美两国迄今在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安全领域是G2,今后也将是如此。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周刊》2006,(8):12-12
与2005年一样,美国和日本提出的“警惕中国论”依然是2006年度东北亚地区国际政治的话题。今年1月,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的人均GDP达到了1700美元,从经济总量来看,中国已经超过法国,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五,这将使西方国家的“警惕中国论”进一步抬头。不久前,美国在国防报告书中指责中国以经济增长为基础推行军事和政治大国路线,日本也加入到美国指责中国的行列。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快讯》2013,(35):16-16
美国拥有迄今为止最庞大的铁路网络,是中国的两倍。然而,它更多地被用来货运,其载客量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国际环境署(EEA)计算“上座率”所用的定义是“乘客在火车上行驶的公里数”(passenger-kilometres)。2011年。目本、瑞士、法国、丹麦、俄罗斯等国居民平均在火车上行驶超过1000公里,而美国人只有80公里。  相似文献   

20.
美国金融危机后日本的反思与摸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来,日本各界开始对美国模式和小泉纯一郎执政时期的经济政策进行反思。日本民主党在这种背景下上台执政,但不到9个月鸠山由纪夫首相便宣布辞职。菅直人执政后提出日本经济的“第三条道路”和“亚洲经济战略”,而民主党在参议院选举中失败后其执政地位大为削弱。未来的日本将继续反思与摸索,对日本经济回升来说,中国的重要性开始超过美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