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晔 《华南金融电脑》2005,13(11):62-64
近年来,为适应外汇政策的不断变化,满足外汇业务管理需要,外汇监管和服务的基础应用系统开始呈分布式向大集中模式过渡,逐步完成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网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构建网络安全防线也成为各银行系统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文将对外汇业务数据大集中趋势下的网络系统安全性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关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2.
陈莉 《西南金融》2007,(3):55-56
伴随着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的上线运行和货币金银信息管理系统全国集中、人民币帐户管理系统总行与分行两级数据集中的正式运行,人民银行数据大集中模式逐步拉开了运行序幕,标志着人民银行信息化建设进入全面提速发展时期。为更好地促进人民银行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笔者就基层人行数据大集中运行以来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选取范围尽可能涵盖与数据大集中有关的所有部门和人员,收集了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2005年以来,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以数据大集中为标志的新一轮信息化建设已初见成效,人民银行的全国、省级两级数据集中架构模式已经初步建成.这标志着人民银行系统进入了数据大集中时代.数据大集中时代的信息安全与风险防范比研发系统、推广系统、应用系统更重要.  相似文献   

4.
随着外汇局数据大集中和信息化程度不断加快,传统审计模式已难以适应风险管理的需求,外汇管理内部审计工作迫切需要转型。本文从分析信息化环境下外汇局内部审计的现状和不足出发,探讨了外汇局加快内审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建立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培养审计专业人才、加强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国库数据集中模式的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顺应信息技术日益融合的趋势,研究设计我国国库数据库集中或大区城集中式的业务管理模式,将国库业务处理系统升级改造成为新一代业务处理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应用、服务和安全管理的大集中,已成为国库业务信息化的必然趋势。本文拟从国库数据集中的目标、内涵、原则及可行性分析出发,对国库数据集中方案的设计进行选择论证。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内商业银行数据大集中的陆续完成,信息化建设模式逐渐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变,信息化管理、生产运行、产品开发和应用体系日趋庞大。如何重构商业银行IT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先导、支撑和推动作用,为全行业务经营提供高效、快捷和优质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将数据大集中后的网络优势尽快转变为业务经营的竞争优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以数据大集中为标志的新一轮信息化建设已初见成效。继全国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货币金银管理信息系统、公民身份联网核查系统、账户管理系统、票据交换影像系统的成功上线运行,人民银行的全国、省级两级数据集中架构模式已经初步建成。这标志着人民银行系统进入了数据大集中时代。数据集中的优势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8.
尹荣昆 《新金融》2004,(2):27-29
一、数据大集中已成为当前银行发展的一种趋势 随着业务的发展,各大银行都在向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为中心、以风险控制为特征的经营方向转变。这对银行的业务模式和应用系统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数据大集中成了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 大集中的内涵,就是依靠科技手段将分布在各个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的业务数据及其他一些相关数据集  相似文献   

9.
一、概述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当“科技兴行”成为银行新的战略目标时,以数据大集中为标志的金融信息化浪潮席卷了整个中国银行业。为适应这一趋势,宁波建行早在2001年9月就成功上线了城综网综合业务系统,实现了分行级本币数据大集中。外汇会计系统是作为综合业务系统的二期工  相似文献   

10.
现代银行业的科技建设目前正处在由金融电子化向金融信息化跨越的关键转折期,以数据大集中、资源整合、应用集成为特征,从技术领域直至管理模式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集中式项目建设是人民银行当前关键业务系统建设所采取的统一模式,其核心在于改变初期系统因分散建设使得数据来源多样化、数据接口不统一而造成的“通话”困难及“信息孤岛”问题,通过科技开发与管理职能的适度上移,减少管理层次,促进系统建设的标准化、一体化,推进数据集中及信息资源整合进程。一、集中式项目建设:现状及趋势为提高系统建设规范化,挖掘现有系…  相似文献   

11.
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日益复杂多变,对外汇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而现有外汇管理的模式和技术手段已经难以满足监管的需要.为此,按照总局“五个转变”的管理理念,我们提出了基于外汇账尸系统的主体监管模式,即以外汇账尸系统为基础进行数据集中,对现行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再造,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相应的管理模式,主要管理思路是由目前行为监管模式转变为立足行为监管上的主体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12.
鸣璇 《金融电子化》2006,(10):73-73
目前,银行、证券等金融行业在数据“大集中”上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实现了全国范围的大集中,中国建设银行实现了省一级的集中,上海证券等证券机构也陆续把业务数据集中到总部统一处理。上述机构的数据“大集中”都促进了业务的开展,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种种迹象表明:数据“大集中”是未来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我国成功加入WTO,银行业传统经营模式面临着重大变革。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国内银行条块分割的状态已经成为制约银行信息化的瓶颈所在,今天,银行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化已经聚焦在一个关键点上,那就是顺应科技发展潮流,实现银行信息、业务系统“大集中”。2002年,实现银行数据大集中几乎成为我国所有银行的重点信息化工程,各行或完成规划进入实施阶段,或按计划稳步进行,或取得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14.
外汇信息系统整合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家外汇管理局(以下简称“外汇局”)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出口核报系统、外汇账户管理信息系统等在全国各分支局广泛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外汇信息化管理水平。随着外汇管理政策的变化和业务量的增加,这些系统不断优化和完善。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外汇监管的需要,更好地贯彻落实外汇局“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我们应重点考虑如何推进信息系统整合,综合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增加系统中的数据分析产品,进一步提高外汇监管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前银行业都将数据集中作为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并广泛应用具有管理维护集中方便、用户使用简便和跨平台等优点的使用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建设的业务系统,因此数据集中环境下业务系统受到的安全威胁主要是指针对B/S模式系统的攻击。本文以B/S模式系统为例,详细介绍数据集中后业务系统受到的安全威胁及解除这些威胁的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16.
我国金融信息化的主要方向之一体现在数据大集中上,其中以银行的数据大集中发展最快,目前各大银行已经基本完成物理上的大集中,进入系统整合阶段。证券业其次,正在进行区域性的数据大集中。保险行业由于面临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巨大压力,大集中进程是起步晚,步子快。  相似文献   

17.
戴旭明 《中国城市金融》2014,(10):F0002-F0002
2014年9月17日,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东方银行业高级管理人员研修院联合主办的银行前沿问题大讲堂第二十七讲在京举行。姜建清董事长应邀以“从银行信息化到信息化银行”为主题发表了主旨演讲。 在演讲中,姜建清阐述了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介绍了互联网金融发展和火数据时代对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带来重大挑战,以及走出信息化银行建设的新路子。他指出,从银行信息化列信息化银行,不是简单的信启、升级和应用拓展,而是通过信息的集中、整合、共享、挖掘,把银行的经营决策和战略制定,从“经验依赖”向“数据依据”转化,是建市在银行信息化基础上的银行经营管理与服务模式的根本改变,是面向未来的、更高层次的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数据大集中为标志的金融信息化席卷了整个银行业。集中模式主要有多中心、双中心和单中心三种。交通银行的数据大集中采用的是单中心的集中模式。2002年开始,历时两年半的交通银行数据大集中一期工程,已在国内所有分支机构顺利推广上线。二期工程也已于2005年8月底完成开发、测试和试点行投产工作。  相似文献   

19.
大数据在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在目前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在推广与结合中面临着初期发展的特有困难。在企业内部认知上,对大数据应用要求的财务开放性有所排斥,在大数据与会计信息化的结合上,由于企业信息化的缺乏,输入数据单一,支持薄弱。在外部环境上,也面临着互联网技术开放性下的环境安全风险。针对这些困难,应当对大数据与会计信息化的前景与益处进行评估,找出解决方法,做出大数据趋势下的会计信息化正确应对。  相似文献   

20.
一、外汇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面对的形势 自1986年以来,外汇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覆盖主要外汇管理业务的外汇统计和管理信息电子化体系已经形成,总局和各级外汇管理分支机构在全面联网的基础上均已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有关业务系统包括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银行结售汇系统、进出口核销系统、外债统计监测系统等。这些系统承担了大量的数据收集和日常业务监管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外汇统计分析能力和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