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BIM技术的不断推广,由最开始的模型建置在核查图纸问题、三维视觉化、数量统计、施工图绘制中的应用,发展到视觉化应用,如进度模拟、工艺模拟,可以说BIM已经应用于工程的每一个阶段。论文对在BIM工作流中BIM-FILM的可视化应用进行了研究,充分发挥BIM的价值,极大地节省了时间以及人力成本,为项目方案前期的推敲以及后期的渲染表现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
《价值工程》2015,(33):74-76
凭借参数化、可视化、协调性等特点,BIM协同设计逐渐取代传统设计模式,但很少有对于设计企业前期如何选择运用BIM协同设计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比分析,选出适合设计企业的核心建模软件和协同设计工作模式。最后得出基于Revit的工作集模式与链接模式混合协同设计模式更适合于我国多专业一体的设计企业,为初次运用BIM协同设计的设计企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价值工程》2017,(35):150-152
BIM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建筑领域的设计流程,改善了信息传递丢失这一状况,实现了项目从单纯几何表达转向全信息模型的集成、从各专业孤立完成某一项目转向各专业协同完成项目、从离散的分部设计转向基于同一模型的全过程整体设计。基于BIM技术的三维设计不仅能够精确表达建筑的几何特征,还能对模型赋予各类信息,不存在表达障碍。将BIM技术应用到临时工程规划设计中能够对设计方案进行直观而全面的比选,提高临时占地及空间利用率,使规划更合理。基于BIM技术的模块化的设计能大大提高临时工程规划设计效率。本文对箱梁场等临时工程的设计方式、方法和流程进行了研究,利用BIM技术对临时工程做快速可视化设计,合理调整场地布局,提升了企业临时工程规划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4.
陈前  张原 《价值工程》2012,31(23):61-62
文章从BIM(建筑信息模型)的发展历程讲起,对BIM技术的概念及特征作了详细阐述。接着介绍了国内外BIM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将BIM与CAD技术对建筑行业的影响作比较,并指出BIM技术的价值和前景。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BIM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并以实际工程案例的BIM三维可视化交底技术应用为视角,分析其在工程中的具体实施方案,从而更好地解决了施工过程中的图纸交底、施工工艺可视化存档、施工进度动态模拟、施工过程标准化展示等施工技术中的过程难题,为实现数字化、精细化的施工管理提供了一种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6.
BIM技术在建筑协同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工程》2019,(20):237-239
基于BIM技术的协同设计目前已应用在某些大型建筑项目中,例如: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的上海世博会博物馆项目。但是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协同设计过程涉及诸多软件且较为复杂,因此,BIM技术的应用目前只在很少一部分大规模且复杂的项目中得以应用。本文拟借助对Revit软件和Navisworks系列软件的运用,对某综合商业楼进行模型构建及合模检测工作,在建筑设计平台实施图形编辑功能和模拟冲突检测功能,希望能为BIM技术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吕布  李文盛  肖桃李 《价值工程》2019,38(10):181-184
为了探究如何将BIM技术协同设计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设计中,明确协同设计和传统设计的差异,以一实际工程为例,通过构建合适的BIM协同设计模式对项目进行设计,同时采用传统协同设计方式设计。将两种方式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协同设计运用优缺点,并给出了适合项目协同设计解决问题的建议,为其他工程项目构建协同设计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价值工程》2017,(32):68-71
针对BIM技术在项目设计阶段的应用,运用自主研发的BIM云平台,建立项目设计阶段中BIM技术应用的工作流程。基于协同理论,对平台的工作原理和项目设计阶段各参与方之间的工作关系及工作方式展开了研究,并通过案例证明了BIM云平台能提高项目建设效率、业主满意度、项目的可控性。本课题的研究为实现工程项目建设的智慧化、信息化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论文分析了BIM的四大特点,探讨了BIM的核心理念以及IFC标准与BIM的关系,对BIM定义给出了个人看法。逐一分析了BIM在成本控制方面,精细化程度不高;在进度方面,BIM缺乏深入应用;在质量控制方面,BIM并不能适应现有的管理模式;在协同管理方面,信息传递受到各方关系的限制。最后展望了BIM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BIM技术可将建筑工程二维图纸进行三维建模,进而实现BIM4D、BIM5D管理,为实际建造过程节省资源,快速完成项目施工。进度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三大目标之一,通过BIM技术进行三维建模,利用斑马进度计划软件管理进度,可实现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电子化管理。文章以实际工程案例为背景,利用广联达GTJ软件对工程项目进行可视化三维建模,并利用斑马进度计划软件编制该工程的进度计划,最后通过BIM5D软件实现进度计划管理和虚拟建造。  相似文献   

11.
《价值工程》2019,(28):249-250
本文从投标流程的两个阶段着手,分析了BIM可视化技术在工程投标中的应用,将传统投标流程中工程量复核阶段与BIM技术背景下工程量复核阶段进行对比,分析了BIM技术在投标流程工程量复核阶段的重要意义,借用BIM技术对投标文件表达方式进行优化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价值工程》2017,(22):168-169
基于BIM的施工工艺样板区可多视角观察、起到技术性指导作用,优化施工工艺、降低施工成本,节约临时设施场地,能克服传统施工工艺样板区选址受限、灵活性差、经济性不高的缺陷,可促进工程信息交流,有利于推动BIM技术在建造阶段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价值工程》2018,(12):77-79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精益建造为指导思想,以BIM为手段,交互协调应用在工程项目管理活动中将会是建筑业以后发展的必经之路。论文通过分别对精益建造和建筑信息模型概念和特点的分析,提出了基于BIM和精益建造的工程建设模式。并且分析了如何在工厂建设管理中实现BIM与精益建造交互协同工作。最后提出了最适合"BIM与精益建造"共同发展应用的IPD模式。  相似文献   

14.
《价值工程》2017,(26):58-61
BIM在工程建设领域得到不断地推广和应用,并为项目带来收益。但是,BIM项目各参与方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断产生利益冲突,从而造成项目整体利益损失。因此,综合考虑项目各参与方的BIM认知水平,项目合作有效性及BIM应用风险分担三方影响,建立基于Shapley修正利益分配模型,实现各参与单位利益的公平合理分配,不仅解决了BIM环境下各方的利益矛盾问题,而且强化了各方的协同合作关系,有利于BIM技术在我国快速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价值工程》2016,(12):34-35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建筑业迅猛发展,但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施工管理方式粗放,建筑产出效率底下,建筑工业化和信息化程度不高。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我国建筑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大有作为,必须进行自我变革,积极与国际接轨,广泛应用全球先进实用的BIM技术。BIM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提高建筑产出效率,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施工管理应用,改进传统建筑施工管理模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价值工程》2016,(5):47-49
本文运用价值网理论,分析建筑行业中价值网的组织构成,建立一种基于价值网的BIM综合应用模式,充分发挥BIM的集成化管理与协同工作的优势,实现其在项目全寿命周期中的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价值工程》2017,(17):222-223
基于大型土建工程的工程规模大、工程复杂、施工强度高、相互交叉作业、相互制约工期、施工干扰大,在施工方案中应用BIM软件,可以使工程技术人员得到很好的沟通和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信息,虚拟施工,碰撞检查,减少返工,冲突的调用来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  相似文献   

18.
《价值工程》2016,(25):136-139
由于国内BIM技术大多应用在土木建筑领域,在交通领域认识应用程度不高。所以笔者首先着重介绍BIM在交通与建筑应用的不同点。参考BIM在国内外各个领域应用的成功经验,并结合BIM技术在高原山区香格里拉项目上的简单应用,提出了将BIM技术应用到高原山区道路设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贾巧志  陈文 《价值工程》2019,38(1):131-134
土方工程量计算是道路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贯穿于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准确快速计算土方工程量对于节省项目总投资、合理分配项目资金具有重大意义。倾斜摄影技术能快速采集数据,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EM),将其与BIM技术结合能实现快速计算土方工程量。本文通过应用案例,介绍BIM结合倾斜摄影技术计算土方工程量的方法。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计算得到的土方工程量与本方法计算结果进行精度检核,讨论了本应用研究的可行性及其优势。结果表明本应用研究在精度满足要求的情况下能有效提高土方计算效率,具有实际应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