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违反强制性规范民事行为之法律效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违反强制性规范的民事行为的法律效力的认定首先必须区分强制规范、禁止规范与赋权规范,同时亦应在是否存在、是否违反强制性规范以及违反是否无效等环节妥为法益平衡,尤其应当注重区分强制性规范的公法效力与私法效力。  相似文献   

2.
民事法律行为理论视野下的相对人,是指民事法律行为的行为人(或意思表示的表意人)通过民事法律行为(或表示行为)欲与之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民事主体和法律拟制的其他主体。国内学者对"无相对人"一词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理解。诸如"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无相对人的单方行为"的表述是不可取的。相对人是普遍存在的。  相似文献   

3.
《合同法解释(二)》第十四条将《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规定的“强制性规定”限缩为“效力性强制性规定”,以效力规范和管理规范的区分,来进一步彰显对合同自由的尊重。然而实证考量之,两者并没有明确严谨的区分标准,缺乏实践操作性。对合同效力的判断,根本途径是具体个案中进行利益的衡量,实质在于处理国家干预与私法自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合同欲生法律之效力,其内容应具有确定性;其确定非仅指自始完全确定,只要可得确定亦可。合同内容的确定是同合同内容的缺漏相联系的;发生合同内容的缺漏,则需加以补救。合同的补缺与合同的解释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法律制度,不能混为一谈;合同补缺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其适用应按一定的顺序依次相续,确定这一顺序的理论依据是当事人的意愿应当优先于法律的规定,这是私法自治、契约自由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根据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的规定,美国行政机关制定的实体性行政规范有立法性规范、解释性规范与政策性规范之分。其中,按照立法性程序制定的是立法性规范,其余不按立法性程序发布的是非立法性规范。就非立法性规范而言,合理解释现行法的非立法性规范是解释性规范,其余不按立法程序制定的,无论被当作何种规范,都是政策性规范。立法性规范具有法律效力,解释性规范的效力源自国会制定法和立法性规范。政策性规范在法律上则不具有任何拘束力,但是难以排除它在事实上的拘束效果。  相似文献   

6.
民法规范进入税法领域不可改变,也为立法实践所验证。民法和税法的"模糊地带"以及民法规范的"自治"与"管制"特质为民法规范进入税法提供了制度空间。处于私法自治的底线考虑,税法应重点引入民法中的授权一方当事人规范、授权特定第三人规范和半强制规范,同时,吸纳任意性规范和强制性规范蕴含的立法思想和"管制"资源。从当前的税收立法看,民法规范进入税法领域更适合采取设定技术,但从公法与私法"接轨"的角度审视,导引技术无疑占优,可以将其作为一种远景技术。不管何种立法技术,通过"民法规范进入税法领域"实现公法与私法的"接轨",直接考量立法者的立法技术和立法道德。  相似文献   

7.
随着资产证券化不断加强,股权托管逐渐成为中国近年来资产托管的重要种类。股权托管制度的基本模式——单一法律调控模式不适合中国股权托管法律调控。中国应当构建公法与私法相结合、信托法与合同法并用的复合型法律调控模式,以实现对股权托管的充分与恰当的调控。  相似文献   

8.
试析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与意思自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思自治是民法的基本价值取向。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的功能是为了合理实现意思自治,意思自治原则在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中最主要体现在契约自由原则上。  相似文献   

9.
民间借贷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在我国是有合法基础的,受法律保护。但是,当前我国法律制度对民间借贷的规定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与冲突给民间借贷活动带来很大的法律风险,因此,如何从法律的角度进一步规范民间借贷行为成为了一个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0.
11.
商事规避行为的法效果取决于其与实质法秩序的匹配性,应当从认识论与工具论分别发力,脱离商事规避行为法效果裁判标准不一的囹圄。在认识论上,商事规避行为法效果判定牵涉的价值元素及次序排位均有别于民事规避行为,法院应当相应匹配不同裁判思维,更为审慎地作出负面评价。在工具论上,加强立法供给并非最优解,应转从司法技术入手,构筑统一的司法裁判范式以限缩裁量空间。对此,宜建立以比例原则为内核的二阶衡平模型。考虑实然法存在价值倒错可能,应当先行运用比例原则对商事强制性规范作出一阶评价。对于“负向评价的法”,规避行为应认定为合法有效。对于“正向评价的法”,规避行为的法效果仍需运用比例原则对其有效边界做出二阶评价。对于满足目的正当性、效果必要性以及手段适当性三要素的规避行为,应判定为有效。  相似文献   

12.
法律行为制度在整个民事生活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关系着民法基本精神的实现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本文主要论述了法律行为制度中体现的私法自治与国家强制的和谐结合.  相似文献   

13.
商事登记的性质在我国仍有争议,本文通过运用公法和私法的划分理论并法律行为的观点,分析商事登记法律性质应是具有私法性质的商事法律行为。  相似文献   

14.
国际条约的效力由国际条约的国际层面效力与国内层面效力构成.其中,缔约方的“约定必须信守”的作用力、条约的文本载体与条约的效力维度构成条约的国际层面效力.而国际条约在缔约国国内的效力一般为国内法特别是各国宪法加以规定.虽然国际条约的效力基础并非国际条约效力的定义问题,而只是对国际条约的效力寻根溯源的问题.但是对国际条约效力的寻根溯源将会对深入理解条约效力问题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国际条约效力问题的研究应包括对效力基础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强制拍卖在执行中处在非常微妙而又特殊的地位,强制拍卖程序的启动与运行当然由公法性质的强制执行法来规范,但由于采取了"拍卖"这一私法上的特殊变价手段,强制拍卖引起的一系列实体法律效果,如拍卖物所有权的归属、瑕疵担保责任、拍卖物上权利负担等。  相似文献   

16.
17.
意思自治与法律行为涉他效力的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利他法律行为的涉他效力问题上,存在契约与单方行为两种不同的模式,前者一概地拒绝承认法律行为可以具有涉他效力。后者认可利他法律行为可以产生直接的涉他效力。单方行为模式能够克服契约模式的弊端,但是也存在可能违背意思自治原则的缺陷。修正的单方行为模式,承认利他法律可以具有涉他效力,但是通过赋予受益人以拒绝权的方式,尊重其意思自治。这一模式建立在对意思自治原则重新阐释的基础之上,是处理利他法律行为的涉他效力问题的恰当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商业登记的一般效力在于,登记前,即使登记事项实际存在,也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仅可对抗恶意第三人;登记后,当事人可以就登记事项对抗恶意及善意第三人.商业登记还会产生一些特殊的效力,如排他、创设、弥补的效力,这种登记有的会产生新的法律关系,有的会使其受到有力的保护.此外,不实登记、怠于登记所产生的效力及登记公告与登记效力的关系也是商业登记中的重要问题.最后,针对我国商业登记法律现状,笔者提出了完善商业登记效力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其中一类的区域类似于澳门大学横琴校区,这是大陆以租借的方式提供给澳门去发展的土地,横琴也会以同样的方式给予香港或者台湾;另一类的区域类似于广东长隆度假村和粤澳中医药产业园,由于国际私法特别提倡意思自治的原则,不但双方可以选择何处的法院拥有管辖权,而且双方可以自由选择适用哪里的法律,于是问题便出现了:具有管辖权的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到底应该适用什么法律来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及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公司章程与公司法发生冲突时其效力如何认定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首先梳理《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运用文义解释,揭示出该法在公司章程与公司法适用的类型化努力;然后通过评论案例,揭示出体系解释方法和实质解释方法在公司章程效力判断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