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商业化使得20世纪中国文学在资本、市场以及现代传媒的作用下,有效地实现了文学生产机制的现代化,并相应影响了文学的价值机制和美学机制的现代化。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文学的商业化是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另一向度,是中国文学现代性生长的突出表征之一。  相似文献   

2.
城乡关系乃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永恒主题。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中国爆发经济危机,城乡关系问题更加凸显。各派学者围绕农村复兴路径与城乡本末问题,展开广泛的思想论争。保守主义者主张以农村为本,自由主义者强调以城市为重,而马克思主义者则认定革命是解放农村和终结城乡剥削关系的先决条件。近代知识精英城乡关系上的歧异主张,本质上关涉中国现代化路径的具体选择,而究竟如何最终消解城乡二元对立,依然是挑战人类智慧的世界性难题。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是否属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论争,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了。在30年代后期为了反对日本的反动言论,国内学者大多不承认中国属于亚细亚形态的社会。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国内学者对此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看法,较为典型的有普遍类型说、特例说和东方社会类型说。各种说法都有自己的理论和事实依据,相应地也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国第一次工业化形成了积重难返的“两极结构”。受此影响,始于20世纪中叶的中国第二次赶超型工业化不仅没有消除“两极结构”,反而扩大了城乡差距。为了摆脱“两极结构”的束缚,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初见成效的第三次工业化。这次工业化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将以改革为手段的内源现代化和以开放为途径的外源现代化结合起来。从发展的角度看,这次工业化必将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  相似文献   

5.
乡村现代化一直是近代中国社会改造的重大内容。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现代化实践者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本土化道路,用传统文化的改良推动乡村建设。因此,20世纪30年代梁漱溟先生在山东邹平进行了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实验。当下如何促进农村现代化的进程,梁漱溟的关于农村进步和国家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可能会给我们一些深刻启迪。  相似文献   

6.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目标.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果断提出实现"小康"这一作为实现现代化的过渡环节.三步走战略,要求中国到21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实现这个目标最困难和最关键的是农村和农民问题,最大的矛盾是发展不平衡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能源不足及发展问题.出路在于加大城市化的步伐和严格控制人口的规模,以及大力发展节能型工业结构.  相似文献   

7.
19世纪中叶以降,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出现“亘古未有之大变局”的,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化在遭遇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资本主义商业-工业明这一异质化深刻冲击下经历了一场趋向现代化的结构性转变,这一转变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转型尚未完成和持续,至今仍在持续、深化并影响和制约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为此,本将对近代中西化接触、碰撞、进而逐渐融会从而导致中国传统化出现的结构知识性转变及其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作一梳理和评述。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中,女性小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存在,它不仅极具性别特色,更为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个世纪的时代精神.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女性小说的创作者对"现代性"进行了执著追求.本文正是从梳理女性小说的"现代性"入手对女性小说进行观照,考察它的精神品格.文章认为20世纪的女性小说在真切反映女性生存境遇的同时,更鲜明地体现了追问"现代性"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9.
投资基金热正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据研究。今后20年将是我国投资基金快速发展的时期,它将超过商业银行的规模而成为中国的第一大金融产业,将在21世纪20年代为中国的现代化市场经济提供一个现代化的健全的金融体系,这是一次历史性的机遇,也是陕西经济追赶东部经济的一次历史性机遇,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陕西将如何抉择?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起,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中国人民的一个跨世纪的理想和行动目标.经过20余年的努力,小康目标已在总体上得到实现.党的十六大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明确了在21世纪头20年中国经济、社会、政治全面发展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启动,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起,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中国人民的一个跨世纪的理想和行动目标。经过20余年的努力,原来制定的小康目标已在总体上得到实现。在已有成就和不足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与时俱进,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明确了在21世纪头20年中国经济、社会、政治全面发展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启动,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是中国摆脱外国列强奴役,走上民族独立的世纪;是中国摆脱落后,走向民族复兴的世纪;是中国摆脱思想束缚,不断进行思想解放的世纪。纵观20世纪的中国,有三次思想解放对中国历史进程具有重大影响的: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相似文献   

13.
宋庆龄从20世纪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中,提出并阐述了对外开放思想。她的对外开放思想较为丰富、深刻,涵盖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策略等若干层面,并对于21世纪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理性主义与渐进主义之争构成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政策分析领域最主要的论争。理性模式与渐进模式各具特点,理性模式趋于科学化、理想化,渐进模式趋于现实化、民主化。两种模式皆各具其合理性,但又存在明显不足。寻求优化我国的政策模型,必须在分析两种模式对中国场境适用性的基础上,以有限理性分析框架为基础,吸纳渐进模型的合理之处,将技术分析与政治互动相结合,科学精神与民主精神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年代的台湾中西文化论战是我国文化思想史上的大事件,其对台湾的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论战的代表人物,胡秋原在论战中从被动卷入到主动迎战,系统地提出了自己超越西化与传统而复兴中国文化的文化观。这一文化观不仅有思想史的价值,对于反思今天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生态政治的出现和展开是自20世纪后半期以来人类政治文明一个新的重大变迁。在我国,随着我们对现代化的强调和迅速推进,生态问题也迅速暴露出来,并逐渐成为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乃至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定位的重大问题。中共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容之一,更加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这一政党的引领,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政治供给,必将通过制度建设和政策制定,带领全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相似文献   

17.
正暨南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的覃剑博士在2012年第5期的《现代城市研究》上发表题为《我国城市病问题研究:源起、现状与展望》一文,认为纵观有关城市病界定及其产生原因的研究,可以很明显发现学者们对城市病的产生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观点认为城市病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必然产生,认为中国城市在走向现代化、高度城市化的发展道路上将面临人口过多、环境污染、空间拥挤、交通拥塞、就业困难、治安恶化、管理低效、资源短缺、城乡冲突或社会失衡等问题。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台"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城市发展政策正是基于这种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大城市可能会产生"大城市病",但大城市与"大城市病"之间并无必然联系。截至目前,这两派的论争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财政理论论争的过程,就是以国家分配论为代表的中国财政学发展的过程。中国财政理论经历了三次大的理论论争,以国家分配论为代表的中国财政学就实现了三次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社会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人类历史的客观走向.由于现代化的条件的不同,各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存在着先后差异.其中在每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因素就是执政党或政府的现代化理论,这一点上没有国度的区别.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步较晚,大约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客观上成功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李安增教授的专著<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研究>就是研究中国共产党中国现代化理论的一部特色力作.  相似文献   

20.
经济体制转型是20世纪世界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邓小平领导的中国经济转型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继辛亥革命、新民主义革命后的第三次浪潮.迄今为止,中国的经济转型已近30年,前苏联及中东欧地区的转型也近20年.这种大规模的制度变迁为经济学的制度分析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本文主要探讨了经济转型的内涵.为什么会发生经济转型,转型经济学能不能成为独立学科以及转型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