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美国当代作家索尔·贝娄于1964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赫索格》是他的一部重要代表作。作品反映了美国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从侧面映射出美国当代社会的精神危机。作为贝娄小说叙述艺术的典范之作,该书以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精妙的分析,写作手法的多样性,获得世界各国读者的一致好评,位列畅销书的行列,并获得了1965年美国全国图书奖。  相似文献   

2.
本文拟分析《我逝去的弟弟来到了美国》中的叙述聚焦的运用及转换,以展现其聚焦规律以及叙述聚焦与文章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曾被评论界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的欧亨利一生写下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的出租房》等都颇具盛名。它们都跻身于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列。欧亨利笔下的故事多在平淡的笔调中开始,却在出乎读者意料的惊奇中结尾,给美国的短篇小说带来了全新的气息。《哈莱姆区的悲剧》是他众多短篇小说的作品之一,其影响并没有其它小说之深远,但是它同样具有典型的欧式结尾的风格。本文试图从美学的角度探讨小说中人物与人物之间以及人物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美,正是由于作者恰当地调整这种距离,小说的情节、主题以及意义才得以发展及升华。  相似文献   

4.
《黑暗之心》描写的是西方殖民者在黑非洲的丛林中的殖民经历。小说大部分的叙述是来自于马洛。马洛由于受到西方殖民文化的影响,在其叙述中不断地对非洲的本土文化进行扭曲,因此长期以来他的叙述都被认定为不可靠的。  相似文献   

5.
《黑暗之心》描写的是西方殖民者在黑非洲的丛林中的殖民经历。小说大部分的叙述是来自于马洛。马洛由于受到西方殖民文化的影响,在其叙述中不断地对非洲的本土文化进行扭曲,因此长期以来他的叙述都被认定为不可靠的。  相似文献   

6.
菲利普·罗斯(1933-)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犹太裔作家之一,其作品《再见,哥伦布》以主副线的形式描述了尼尔跟布兰特之间的爱情历程以及尼尔与黑人小男孩之间的几次相遇故事。本文探讨小说中主副情节的意蕴交映,分析罗斯在小说中蕴含的反叛主题和回归主题,传达出罗斯对犹太传统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美国著名作家尤多拉·威尔蒂的短篇小说被认为是她的最受欢迎的作品。论文以其中一篇《没有你的位置,我的爱》为例,分析了小说的特征:象征主义,用词的丰富准确、聚焦,制造神秘等,充分展现了她的小说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孙晓冲 《全国商情》2009,(22):140-141
本文从犹太文化和精神分析的角度分析和探讨菲利普.罗斯的第一部小说集《再见,哥伦布》中的同名中篇小说,通过对尼尔的心理和性格分析来说明罗斯对犹太传统的"反叛"实则是一种开放、达观的民族态度,是一种在新形势新时代面前对整个犹太民族前景的深刻关切和反思,是在"叛逆"中对犹太身份的深刻认同。  相似文献   

9.
《孽海花》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作品在"历史小说"、"政治小说"、"谴责小说"甚至"狭邪小说"的层次上被接受。分析《孽海花》文本体现出历史性和政治性的高度融合和其广为流传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0.
"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中的林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先驱威廉.豪威尔斯曾如此评价这位美国19世纪最负盛名的文学巨匠。其作品集批判现实主义、幽默讽刺与地方民俗特色之大成,开创了美国式小说的先河。马克.吐温在密西西比河上的两年水手生活经历对其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正是他这段经历的记录。这部小说完美展现了马克.吐温对于地方俗语的独到描写,充分发挥了他对于地方特色的诠释手法,更深刻体现了他在幽默中所蕴含的对丑恶人性的强烈讽刺。本文旨在分析小说中对于密西西比河沿岸各色人物生活的描写,领略马克.吐温式的讽刺、民俗描写以及对人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美国后现代小说家约翰·巴斯1968年发表的小说〈迷宫〉为例,剖析后现代小说叙述危机的根源,指出作家对小说叙述形式和语言自身局限的认识是后设性叙述的根源,小说自身的虚构性是因为传达媒介本身成了问题.  相似文献   

12.
《姐妹们》是乔伊斯的处女作,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乔伊斯所有小说的开端。然而在国内外,该小说被长期忽视、误断因此被低估,被认为是以莫泊桑和契诃夫式的现实主义手法写成。该小说从异化主题、顿悟模式和"显示"叙事等方面显示其现代性,因此可以说它是现代短篇小说的先声。  相似文献   

13.
威廉·福克纳的小说<我弥留之际>一直被认为是小说叙事技巧上的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尝试.通过采用多角度第一人称叙事手法,作者深刻展现了现代生活中因为信仰失落带来的混乱和因人际关系的冷漠带来的孤独与隔阂.文章通过对这篇小说叙事视角的分析,说明了福克纳是如何将叙述视角和他试图展现的支离破碎现实图景巧妙结合在一起,最终使小说获得极高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的.  相似文献   

14.
《黄色糊墙纸》是美国女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于1892年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上的短篇小说,一直以来被视为美国早期女性文学的一部力作。通过对小说《黄色糊墙纸》中女主人公疯癫历程的描述——从失语到顿悟,旨在揭示19世纪中产阶级妇女在社会和男性的双重压迫下的窘境及如何在压迫中寻找自我和解放自我,从而证实妇女获得自由和自我赋权的重要性,同时展望了两性和谐共处的蓝图。  相似文献   

15.
当代著名旅美作家聂华苓是一位有着频繁的迁徙经验并同时多产的作家,其创作特点是强烈的自传色彩和女性视角关照。叙述者的生存状态与被叙述者的生存状态的同构性造成小说文本对于逃亡体验的关注,同时也决定了小说叙述的结构模式,即在困境与逃亡的对立冲突中表达强烈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6.
约翰·契弗有“美国文坛上的当代契诃夫”之美誉。他善于运用诙谐、辛辣、冷峻的笔调把现实生活中那些令人悲观失望的人物淋漓尽致地再现于纸上。在《再见吧,弟弟》这部短篇小说里,他以写实的艺术手法,把劳伦斯一次次失败与痛苦的经历极为冷静地诉诸笔端,借此向读者传达一条有关人生意义的重要信息:悲观失望、愤世嫉俗并不是得胜的心态,因为那完全是不愿意面对现实而产生的一种逃避现实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与传统悬念小说不同,新悬念小说包括知识悬疑小说和文化悬念小说,在满足读者的解谜欲之外,更多地着眼于人的求知欲,激发人的好奇心。这种类型小说中的文化悬念小说是国外知识悬疑小说中国化后引入的一个概念,传承了"文以载道"的传统,以小说的方式言说文化。宋耀良的《西夏谜城》在文化悬念小说作品中颇具代表性。作品以小说的形式来解谜一个消失的王朝———西夏,让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拥有过"中世纪图书馆"的黑城遗址和"乍视字皆可识,熟识无一字可识"的西夏文字等诸多西夏之谜在普通人的眼里绽放出生命的"音容笑貌、歌舞哀哭"。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女性小说《爱玛》被认为是女作家简·奥斯丁六部小说中最成功的作品。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意识角度浅析爱玛形象,进一步全面和立体地解读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同时阐释出奥斯丁公开向男权社会提出抗议,反对女性做"房间里的天使"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9.
美国20世纪著名小说家菲兹杰拉德在代表作《大人物盖茨比》中,通过运用诸多巧妙的艺术形式,如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丰富而多次层的象征主义手法等,反映了一个十分深邃的思想主题,即“美国梦”的破灭及其破灭的社会根源。而艺术形式与主题思想的完美结合正是该小说的成功所在。  相似文献   

20.
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是"垮掉的一代"的宣言性作品。小说主题是多元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主题就是忏悔主题,忏悔情绪在小说中随处可见。本文主要分析了小说中流露出的对生活态度、爱情婚姻、人生理想的忏悔,探求以《在路上》为代表的"垮掉一代"的忏悔缘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