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水是沈从文和孙犁文学构建的共同意象,水不仅为作品提供了写作素材,还影响了整个作品的外在面貌和内在气质。以水为契机,探讨两位作家作品的人物形象和作品风格,能够更好地探究他们在文学创作上的共同气质,从而更加深入地解读两位作家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海明威是一位风靡世界文坛的伟大作家,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对他的作品《太阳照样升起》进行了多方面和多角度的学术研究,然而从读者接受度的角度研究他的作品还很少,文章旨在分析这部作品为读者所接受欣赏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冰心努力接近时代,试图用理想色彩浓厚的“爱的哲学”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因而被称为“入世的避世者”。张爱玲的作品中没有斗争题材,只有情欲世界。基于时代背景的空缺,张爱玲似乎是避世的;基于对人性的深刻挖掘,张爱玲又是入世的,是一位“避世的入世者”。通过两位作家的部分作品可追寻“五四”以来女性话语的特点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文学作品与经济社会相互渗透、日益融合的当今社会,莫言作为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文学作品无疑具有巨大的市场化潜力。因此,研究和发掘莫言及其作品具有重要性,而通过产业化的方式开辟新的途径,更能实现其作品最大的商业效益。借助莫言作品的产业转化,是莫言作品商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莫言作品的产业化发展进行研究,探讨了其作品的产业化发展前景、类型及其策略,希冀对促进我国文学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王昭君是西汉元帝时一位普通的宫女,公元前33年她出塞和亲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为阏氏,从此名垂青史。历代歌咏昭君的作品有一千多首,与不同的时代相契合,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歌咏昭君的作品呈现出的不同思想主题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的奠基人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时刻感受到鲁迅对儿童教育事业的关心和关注。儿童形象是鲁迅作品中虽出现不多却必不可少的元素。  相似文献   

7.
宋代缂丝以朱克柔和沈子蕃的作品最为著名。两位缂丝大师的作品不仅在粉本的选择上,而且在缂织技法上有各自的特点。通过对两者现存传世作品细致的对比分析,文章认为,造成他们之间缂丝作品的巨大差异与他们的性别、经历以及社会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每一位从农村出来的作家的作品往往少不了对家乡的描写,贾平凹正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作家,他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家乡问题的作品。论文以《秦腔》为例,从对土地沦丧的焦虑、对传统文化消失的焦虑以及对伦理道德崩坏的焦虑三个角度,探讨贾平凹小说中的乡土意识。  相似文献   

9.
苏轼是在人生逆境中成就的一位文学天才,其作品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尤其是他的诗词倍受读者喜爱。在其诗词中表达了其独特的人生感悟。  相似文献   

10.
赵树理是一位真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人民艺术家,是第一位拥有最广大农民读者的作家,是一位被公认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的作品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就像和平常说话一样清新、明快,具有动人的力量,这正是赵树理小说语言通俗化、大众化和民族化语言风格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1.
亨利米勒是一位在文坛备受争议的美国作家,他的作品因为大量赤裸裸的性描写而受到正统文学批评界的指责。但他绝非一个色情作家,作品中大量性描写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成因,本文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及社会—历史批评的角度寻找他执着于性描写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2.
托尼.莫里森是一位有着强烈种族意识的作家,面对黑人的过去与现实,在作品中倾注了自己对同胞命运的关心和同情,始终把黑人的历史和前途作为作品的主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死亡主题是作者始终怀揣在心又未直接表露于笔端的内容。本文通过分析莫里森小说中死亡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对社会的批判来发掘这一主题的深层内涵,从而更好地了解作品以及作家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13.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一位达到文学巅峰后结束自己生命的作家。通过统观川端的一生及其作品来探讨其精神世界,川端把自己的感情倾诉到作品中,使自己的内心世界得以净化。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无上的精神寄托,也是一剂治疗其心灵创伤的良药;离开它,就会偏离人生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和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这两部作品拓展了艺术真实表现生活体验的空间。这两部作品是两位伟大作家对生命与灵魂的叩问,表现出人类生存处境的本质和不满于自身的现状、努力追求向上的灵魂。笔者试图从两部作品的爱情、死亡主题和船的意境进行比较分析,再现主人公对现世的抗争,试图从爱情中找到精神支柱和归宿,坚持内心的精神探索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5.
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在她的作品《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运用《圣经》原型塑造了奶人这位主人公来隐喻美国黑人的归属。奶人就像《圣经》中迷失的羔羊,在"救世主"派拉特的保护下,经过一系列探寻活动,最终找到自我,回归黑人集体。这为读者研读其作品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天边外》是尤金·奥尼尔的早期成名作。悲剧一直是他作品的主要形式,《天边外》也不例外。而在奥尼尔的很多剧作中,都能看到弗洛伊德思想理论的烙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奥尼尔拓宽创作思路、加深作品表现力都有非凡的影响。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分析分别代表三重人格——自我、本我和超我——的三位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揭示《天边外》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17.
当今艺术界流派分呈、气象万千.特别是现代水墨呈现出缤纷多彩的现象,如“林中每条路各自延展”,而武星宽教授就是其中走在路上的一位.通过分析其作品中禅意与艺术的融合,可以看出蒙元文化传统是精神根基.而在他水墨重彩作品中,可以发见质朴、宁静中的坚守.这样的艺术风格使其在现代水墨的变革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8.
《李娃传》和《李师师外传》是唐宋传奇中描写妓女的题材,两位女主人公的言行都凸显了侠义风范,为后世所景仰。又因其两部作品中人物性格不同,创作年代不同,所受的社会思潮不同,侠义精神的境界也产生了差异。通过对两部作品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侠义精神得到了升华——从"细民之侠"到带有国家民族大义色彩的"儒侠"。  相似文献   

19.
日本小说家川端康成一部代表作《雪国》反映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社会的平民市井生活。作品中的三位女性人物形象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女性之美,但是当时的社会性质又决定了他们的美都是参杂着悲的因子。  相似文献   

20.
萧峰是《天龙八部》乃至金庸全部武侠作品中最完美、最具魅力的侠义英雄,陈墨先生这样评价萧峰:“不仅在这部《天龙八部》中是最为光彩照人的形象,而且在金庸的所有武侠小说中的所有主人公中.萧峰都可以说是最为令人心折、光彩照人的一位大英雄。”这样一位豪杰,他的悲剧性结局令人扼腕叹息。本文将结合替罪羊形象和“迫害文本”范式对萧峰之死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