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空间方位是人类最直接的体验方式,不同民族由于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思维方式,对空间方位认知模式既存在共性又存在差异,这必然会反映在各自的语言中。方位词"上"在中英文中都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它们语义表现出的异同体现了两种语言使用者对空间方位"上"的认知异同。这也体现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化现象的不对等性和文化的空缺现象。通过对英汉方位词"上"的语义进行认知对比分析,必然有助于理解这一现象,并有助于推进文化因素在教学中的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2.
语言和文化是互为条件、互相作用的。性别歧视是社会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性别成员所持有的缺乏充分事实依据的偏见,是一种偏离客观事实、歪曲了的社会态度,是思想的直接体现。性别歧视随主流思想隐含在社会文化中,它反映到语言上就是性别歧视语。英语语言中普遍存在着对女性的贬低和歧视现象,从语言这个视角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其文化,透视其女性性别歧视,加深对女性地位及生存状态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3.
"知识分子走进电视媒体"现象已经成为当代最热门的文化事件,经久不衰的《百家讲坛》更是成为众矢之的。而早在半世纪前,法国著名学者布迪厄的电视批判理论就已然为此提供了一种媒介研究的新范式,引发了我们对"场域"、"电视知识分子"和电视批判理论的深层次探究和反思。  相似文献   

4.
翻译对等理论在英语习语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语是英汉两种语言中共有的语言现象,又因其承载着一定的文化信息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习语的翻译会因为英汉文化的差异而有别于其他语言材料的翻译。  相似文献   

5.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象似性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并成为语言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随着象似性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解释诸多语言现象,其中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象似性的应用有时候远远超过了它的解释力,对于一些语言现象的解释很是牵强,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思考象似性的合理性和可论证性。基于这一思考,本文对象似性从两个方面提出了质疑:一是标记象似性,另一个则是句法中的顺序象似性。通过对象似性的质疑本文是想指出:象似性本身也存在漏洞,并不能把它过于广泛地应用于各种语言现象上,而应该有限制地使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社会转型期"婚外恋"引发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芳 《企业家天地》2009,(11):184-185
改革开放把中国迅速从农业社会推向工业社会,从传统保守的社会推向现代开放的社会,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在社会开放,观念更新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婚恋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婚外恋"现象就是这一变化的明显体现。"婚外恋"现象日益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思考,从伦理学视角研究这一现象也有重大意义,有助于我们审视原有的道德规范体系,指导人们建设和谐稳定的家庭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所谓网络流行语,就是人们创造的并在网络上广泛使用的一种语言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网络流行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近几年,人们对这一特殊的语言群体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有各自不同的看法。针对这一现象,运用系统功能语言下的评价理论,对2011年和2012年期间的部分国内热门网络流行语进行了积极话语分析,以帮助人们认清其背后所隐含的积极含义,对其形成一个客观而正确的认识,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北京奥运视觉形象设计透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中国在物质文明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然而传统文化也正伴随着物质文明的崛起而逐渐被人所遗忘。这种文化现象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视觉形象设计中可见一斑,具体表现为:"贪大求全"的浮躁心理、缺乏本土文化自信以及呈二元趋势发展的文化艺术教育。我们不应该摒弃中国多民族土生土长原生态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东西,应该通过这种带有强烈民族特征的"话语权"来让世界更广泛地接受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语言文字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为适应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人类社会活动的需要,语言的规范使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各方面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网络的普及,社会生活中各类语言现象不断地像潮水般涌来。对网络语言应该区别对待,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语言现象固定下来加以推广,使之广泛地为人们的交际服务,而对于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成分和用法,则应该根据规范化的要求,按照约定俗成、逐渐规范和词竞众择、适者生存原则,优胜劣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逐步走向规范化。  相似文献   

10.
浅论缩略词、语言净化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缩略词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产物,也是文化交流的产物。它具有语用优越性但也会对语言文字造成一定的危险性。结合众多国家开展的语言净化运动,对"缩略词屏蔽"问题进行解读,使我们认识到规范缩略词在汉语中的使用是维护语言纯洁性的诉求,缩略词的翻译体现译者文化本位的思维模式和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体育运动无论作为人们的一种健身手段,一种行为方式还是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对于促进人的生理、心理、道德和精神的全面发展,对于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衍和社会的演进,无疑起着巨大而持久的影响,而竞技体育以其强烈的对抗、激烈的竞争,不断的进取和永远的超越,而拥有它永恒的魅力,特别是竞赛中体现出来的公平、公正、团结、进取的原则和精神,已经成为人类文化景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竞技体育已经超越国度、民族、肤色和语言,引起人们更为广泛的兴趣和关注,竞技体育所关涉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问题,引起了人们更多的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网络术语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从面向大众、表达情绪、展示文化三个方面可以领略到网络术语对人文精神的弘扬。这一特征体现了语言对于人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也与日俱增。在“国学热”现象背后,我们确实应该思考何谓国学,分析中国人对待以国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心路历程,思索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进而找到一条既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又不盲目排斥外来文化,两者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的理性之路。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一种修辞格的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加体现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我们通过英汉文化差异原因的分析,从历史、习俗、地理、文化空白四个方面阐述了两种语言中隐喻差异产生的原因,归纳出两类隐喻差异,进而对跨文化交际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模因论(Memetics)是从崭新的角度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模因论的核心概念是模因(Meme),它的名字仿照基因而得,是指文化基因,亦即人类的思想观念通过文化基因的复制得以传播和继承.模因通过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同时也促进了语言的的发展.语言模因的传播和复制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形式.近年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导致网络社会和网络文化的形成,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网络来交流,形成了独特的网络语言.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网络话语传播的规律.本文分析了网络语言的模因复制和传播的途径,语言模因对网络文化的影响.指出了语言模固有助于网络语言的进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模因论(Memetics)是从崭新的角度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模因论的核心概念是模因(Memo),它的名字仿照基因而得,是指文化基因,亦即人类的思想观念通过文化基因的复制得以传播和继承。模因通过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同时也促进了语言的的发展。语言模因的传播和复制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形式。近年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导致网络社会和网络文化的形成,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网络来交流,形成了独特的网络语言。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网络话语传播的规律。本文分析了网络语言的模因复制和传播的途径,语言模因对网络文化的影响,指出了语言模因有助于网络语言的进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网络为网络语言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开放自由的条件,网络流行语以其时尚,快捷的特点逐渐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本文旨在以2009年最受欢迎的流行语之一"杯具"及其衍生词句(杯具家族)为例,探讨网络流行语在词语的语音、语义和语法等方面的变异现象,揭示了网络流行语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8.
习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对汉英文化的类型,汉英习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心理进行跨文化对比分析,揭示了汉英民族在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化上的差异,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中国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天人合一"思想集中体现了儒家爱人、爱物的宇宙生命观。儒家思想亲人而爱物,尊重一切生命价值与尊严,形成了既"悲天悯人"又"民胞物与"的伦理关怀。这种关怀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人文精神,又是对"人类中心论"的一种超越;既是中国先哲的智慧结晶,也为我们应对现代生态危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20.
颜色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知。自然界和生活领域存在各种颜色,无色不成界。人类语言里有许多表颜色的词语,但由于英汉分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即存在着在语言习惯,历史背景和传统风俗方面的差异,人们对于同一颜色的感知和赋予的意义也就各不相同。如若没有弄清楚这些差异,很容易导致人们出现理解上的错误,这样就会阻碍民族间的交流。本文以"红色"为例,意在探析"红色"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实践意义,并提出翻译的两种方式,以求达到更好的民族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