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芳 《时代经贸》2012,(22):123-123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物流成本高一直是中国制造业的沉重包袱。本文从分析制造型企业仓储物流现状入手,分析如何降低制造型企业的仓储物流成本,使物流真正的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  相似文献   

2.
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协定,在2005年底,中国取消对外商投资物流企业所有权限制。在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的国际物流巨头会加速进军中国市场。面对竞争更加激烈的物流市场,本土的物流企业尽快提高市场竞争力,发展壮大自已,已迫在眉睫。一、制造业企业的转型为第三方物流带来了发展机遇 1、中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有资料显示,世界市场上  相似文献   

3.
世界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的实践表明,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寻求现代物流服务业作为支撑。物流业是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于促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物流社会化的需求基础。制造业与物流业联手,从供应链的角度,整合上下游企业的物流活动,融合渗透、联动发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世界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的实践表明,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寻求现代物流服务业作为支撑.物流业是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于促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物流社会化的需求基础.制造业与物流业联手,从供应链的角度,整合上下游企业的物流活动,融合渗透、联动发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安徽省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造业是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基础,现代物流是提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对于安徽在中部崛起具有战略意义。为了促进安徽省制造业和物流业更好地联动发展,文章认为,除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快物流人才培养、支持物流企业增强一体化服务能力外,还应该实施营造有利于两业联动发展的政策环境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用信息技术构建中国物流行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一些大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会极大地提升物流市场需求。所以,未来几年,中国物流市场会出现加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业在现代经济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针对物流企业在制造企业中的结构性嵌入和关系性嵌入表征展开分析,基于宏观与微观视角提出了物流在制造业中的嵌入理论框架,以厘清物流在制造业中的嵌入机制的形成机理,为进一步激活物流与制造业的产业联动发展提供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8.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关系演化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使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将物流外置,促使了物流服务业的兴起。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和供应链管理的实现要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制造业的发展是物流业发展壮大的基石。联动关系一般遵循物流环节分离、物流产业分离、两业集聚联动、两业扩散联动的演化路径。本文用1978~2009年的统计数据所进行的协整检验表明,中国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物流业发展是制造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9.
从产业链角度看,产业间存在着内在关联性和产业协调性,需要产业链条上的企业必须坚持相互协调、连锁互动的原则。物流业是制造业链条上的关键环节,制造业通过将非核心业务物流外包出去,可以降低企业物流总成本,提高物流工作效率。就内蒙古地区而言,制造业与物流业仍未形成有效的联动发展态势。本文从交易费用理论的角度,基于资产专用性、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的物流外包机理,分析内蒙古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滞后的根本原因与症结,并提出政策引导、促进两业联动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0.
张思军 《时代经贸》2008,6(10):18-19
如何有效地利用逆向物流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当代制造企业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在分析逆向物流运作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制造企业逆向物流可选择的管理模式做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制造业厂商逆向物流改善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如何有效地利用逆向物流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当代制造企业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在分析逆向物流运作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制造企业逆向物流可选择的管理模式做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制造业厂商逆向物流改善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2009年3月国务院出台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政策,对提升物流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重要意义.当前制造业与物流业在发展中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企业应建立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及联动经营来实现职能控制、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从而使制造业与物流业双赢.  相似文献   

13.
杜晓 《时代经贸》2009,(7):125-126
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油田物流企业面临看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资金管理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加强油田企业物流资金的安全,加速其周转和增值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4.
陈杰 《当代经济》2009,(23):45-47
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袭卷全球,其对实体经济造成重大影响,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受到严重打击.本文从以下两方面论述了经济危机下现代制造与物流业的互动发展:一是制造业应如何借助物流业降低风险、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物流效率,从而掘取"第三利润";二是物流业如何依靠制造企业和政府的政策扶持,充分发挥各种物流资源,为制造业提供优惠、高效、安全、快捷的物流服务,从而做大、做强物流业,最终达到互动发展的共赢局面,提升中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制造业与物流业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作为制造业发展支撑的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制造业产业链上不可替代的角色,近年来更出现了两者交融加速的态势,因此两者必须相互协调、互相发展。在相关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分析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上海市制造业与物流业的相关性,发现上海市制造业与物流业没有实现很好的联动发展,对此提出了促进上海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实现物流仓储管理现代化是加强企业竞争实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管理手段。而要加速企业物流仓储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就必须在物资实物管理和信息管理两方面入手。通过培训技术过硬的管理队伍和建立健全的物流系统,建立起既有先进的仓储设施、又有相应的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物流仓库。  相似文献   

17.
基于环境的企业物流一体化运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物流一体化运作模式是在传统物流一体化运作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企业物流经营管理模式。通过比较基于自营的物流一体化运作模式、基于TPL的企业物流一体化运作模式、绿色供应链运作模式和生态工业园生态产业链运作模式,提出了企业绿色物流一体化运作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结构,并构建了企业绿色一体化运作的应用模型,为企业特别是制造业有效实施绿色物流一体化运作提供帮助,不仅能有效改善环境,同时还能为企业经济绩效、社会效益的提高提供技术框架,能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三赢”。  相似文献   

18.
交易费用视角的企业物流治理结构评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物流外包越来越成为企业物流运作模式的发展趋势。据美国某机构对美国制造业500家大企业的调查,2002年,77%的企业实施了国内、国际物流外包,且外包期限一般不低于5年。在欧洲,外包比例为76%;在日本,第三方物流在整个市场中的比重达到了80%。然而,在中国,物流自营仍然是企业物流的主要形式。如何从理论上指导企业的物流实践,进而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提高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东部制造业企业迁移的趋势及其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着眼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迁移的现象,探讨了东部制造业企业迁移的趋势、特征及其发生机理。研究表明,东部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和原材料密集型制造业企业正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企业仍在向东部集中;产业因素和地区因素的变动是东部制造业企业向中西部迁移的直接动因。相应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区域政策有必要根据这种趋势进行调整和跟进。  相似文献   

20.
顾文兴 《经济师》2008,(2):53-53,158
运输是物流的重要环节。公路运输更是以其机动灵活,可以实现门到门运输而在现代物流中起着重要作用。客户服务需求水平逐步提高,制造业及零售商业对专业物流服务需求有所增长,潜在的实施物流管理的领域,为物流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空间。面对加入WTO,我国的公路运输业面临着发展机遇,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公路运输业在物流服务方面的需求和差距,为加速公路运输业向物流的发展和融合,运输企业要提高服务意识,同服务对象结成战略伙伴协作关系,促使物流服务向专业化、集中化方向发展,促进第三方物流服务业的形成和完善,尽憷掌握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面对物流的新课题,公路运输业的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包括利用客户和其他行业现有的设施和设备,注重在调整、重组中发展物流,使我国公路运输业的现代化进程,在向物流的发展和融合中跃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