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超  刘志威 《金融会计》2010,(10):60-67
一、引言 本次金融危机促使国际社会重新审视诸多监管问题。随着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和不断扩大,二十国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稳定论坛等国际组织,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政府和监管机构采取应急措施处理危机,以保持金融稳定,对在国际和国家两个层面都建立并实施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2.
王新棣 《中国金融》2012,(13):33-35
我国第二代偿付能力制度建设应当顺应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潮流,采用国际成熟的监管理念和方法,与时俱进,进一步促进我国保险业科学发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经济持续动荡,次生金融风险不断出现,对金融监管提出了严峻挑战,也推动了国际金融监管改革不断深入。强化资本监管,成为本次金融监管改革的趋势和方向。为了顺应国际金融监管  相似文献   

3.
齐树天 《金融会计》2011,(11):13-15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中,部分大型金融机构表现出明显的"大而不能倒"(Too-big-to-fail)特征,并由此产生较大的负外部性影响和道德风险,甚至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些引起了国际社会和各国监管当局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广泛关注,降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及其倒闭带来的负外部性、减少纳税人负担、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成为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文兵 《金融会计》2011,(5):34-39
金融危机对金融监管制度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教训的总结,巴塞尔委员会对银行业监管国际规则进行了根本性改革。2009年2月和9月,巴塞尔委员会先后公布了银行监管改革的总体策略和框架性文件,7月,发布针对此次金融危机暴露出的漏洞进行修补的新资本协议修改建议,2009年12月又发布了《增强银行体系稳健性》和《流动性风险计量、  相似文献   

5.
魏薇 《中国金融家》2008,(12):72-74
金融危机日益深化,暴露出国际金融体系许多深层次的弊端,二十国集团峰会发表宣言时强调,各国监管当局在履行自身职责的同时,必须加强国际合作,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改进监管机制,确保所有的金融市场、产品和参与者都受到相应监管或监督。这深刻反映了深受金融危机之苦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改革呼声。  相似文献   

6.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目标和政策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以来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引起了国际社会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SIFIs)监管的广泛关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大而不倒(too-big-to-fail)的问题,其巨大的负外部性以及普遍存在的道德风险成为国际组织和主要国家监管当局研究的重点问题,并成为国际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定义和监管  相似文献   

7.
国际金融危机的法身,使欧美各个国家逐渐意识到金融该监管的之后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因此,展开了一系列的金融管理体制上的改革。今年来,国外各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措施,成为金融专家和业内学者探讨的热点话题,研究国际金融体制的新动向,有利于我国金融个体值的改革,为我国金融体制的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场外衍生品市场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所暴露出的风险和问题,国际社会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对尽快在场外衍生品市场引入CCP清算机制达成共识。文章以美国、欧盟和国际组织为主要考察对象,回顾了国际上实施CCP清算和对CCP监管改革的进展情况,从对CCP风险管理、财务资源监管、信息披露监管和利益冲突监管等方面对CCP具体监管要求进行了阐释和比较,以全面反映CCP清算国际监管改革的发展历程与政策要点。  相似文献   

9.
此轮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当前国际金融体系的弊端暴露无遗.国际社会已一致认识到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正在以实际行动作出种种努力.但是改革还刚刚开始,构建全球金融新框架和国际金融新秩序任重道远.在国际金融论坛2011全球年会上,讨论的重要主题之一就是全球金融框架及金融监管框架的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10.
国际金融危机的法身,使欧美各个国家逐渐意识到金融该监管的之后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因此,展开了一系列的金融管理体制上的改革.今年来,国外各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措施,成为金融专家和业内学者探讨的热点话题,研究国际金融体制的新动向,有利于我国金融个体值的改革,为我国金融体制的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监管当局深入反思,单一银行机构的低风险经营无法防范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因此,以金融体系为监管对象的宏观审慎监管逐渐得到国际认同。在宏观审慎监管原则下,美联储职能不断扩大,为我国央行实施有效监管提供了“前车之路”。  相似文献   

12.
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达成的共识。在当前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金融风险隐患逐渐积累,因此,加强对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对于防范与化解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我国金融监管改革及经济转型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梳理危机后国际金融组织监管体制变革,总结危机后在监管协调、监管政策与措施上的国际经验,并从监管资源、法律法规、体系构建等方面对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次贷危机、危机传染与国际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一场全球金融危机,体现了当前国际金融体系危机传染的迅捷和系统性风险的上升,现代金融危机日益表现出全球化特征。但是,与危机和风险全球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监管的国别化和分散化,这大大降低了国际监管的有效性。在现有民族国家的框架下,加强国际监管合作不失为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4.
栾彦 《中国财政》2014,(4):74-75
美国次贷危机和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相继暴露了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种种弊端,亟待改革。国际社会期待构建更公平、开放的新型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机构体系以及更完善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我国也应以此为鉴,出台相应对策,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加速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金融体系改革。一、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金融机构体系改革的新方向(一)提高新兴国家在IMF、WB的  相似文献   

15.
王兆星 《中国金融》2013,(12):22-24
2008年9月全面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至今还没有结束,全球金融体系的功能仍未完全恢复。自危机以来,国际范围对这场危机的全面反思以及关于金融监管改革的讨论广泛而深入,并已经在各个领域推开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这些改革必然对国际金融格局及我国金融业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从本期开始,本刊推出"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系列谈"专栏,连续刊发由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委员王兆星撰写的系列文章。这一系列文章,将重点讨论九个领域的问题,包括巴塞尔委员会主导的资本、流动性及系统重要性机构监管改革方案,金融稳定理事会重点关注的影子银行和金融衍生品监管,世界主要国家正在探索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框架、金融分业混业模式选择及监管制度安排,以及关于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课题等。文章将逐一阐述每个领域的改革内容、面临的挑战及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等。  相似文献   

16.
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本质上是国际金融体系危机,建立于美元霸权上的国际金融体系具有不可持续性并推动了危机的蔓延,增大了危机的破坏性。我们只有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才能防止再一次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这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共识。为了优化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举措有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各国经济发展,但是也增加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素。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大批银行倒闭,不仅引发经济危机,而且也使国家的政局动荡不安,这些情况促使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加大银行监管体制改革的力度,以监督和保持银行业的稳健经营。  相似文献   

18.
董新贵 《金融与市场》2016,(4):29-32,73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标准的监管规则,实现金融风险监管的全覆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均对本国金融监管体系进行深刻反思和一系列改革,本文比较了美国、英国、欧盟、俄罗斯四个国家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模式和具体措施,分析我国金融混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当前我国金融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框架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本质上是国际金融体系危机,建立于美元霸权上的国际金融体系具有不可持续性并推动了危机的蔓延,增大了危机的破坏性。我们只有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才能防止再一次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这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共识。为了优化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举措有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  相似文献   

20.
2007年夏天美国爆发的次级按揭危机最终演变成了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全球陷入二次大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在国际金融危机演变过程中,有关国家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在政策设计和操作方面屡屡失误,暴露出国际金融体系弊端,国际社会普遍呼吁改革国际金融体系,重建国际金融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