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股指期货作为我国的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很快将会在我国诞生。股指期货的推出不仅丰富了我国期货品种,而且为国内期货公司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股指期货与商品朝货有着明显的不同,对于期货公司来讲,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并不是所有的期货公司都可以直接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做结算。监管机构设计了“金字塔”行的分级结算体系。这个“金字塔”形的会员分级结算体系由交易结算会员、全面结算会员、特别结算会员和非结算会员组成。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成熟的期货市场同时存在不同特点的结算会员制度,我国商品期货实行全员结算制度,金融期货建立"金字塔"式分级结算会员制度有利于保护期货交易所及整个市场的平稳运行,促进期货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结合商业银行从事期货结算业务的国际经验和我国目前正建立的股指期货市场机制,各试点商业银行已经成为股指期货市场中的特别结算会员,设立了专门的期货结算业务部门为经纪公司提供结算服务。但是,随着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和金融混业经营进程的推进,商业银行成立或控股期货公司成为可能,特别是日前首批金融期货经纪业务资格牌照下发之后,商业银行申请期货结算业务资格也已箭在弦上。以下就商业银行及其期货公司在金融期货市场中从事交易、经纪业务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一德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7月,是国内成立最早的期货公司之一,在15年的发展历程中,既是行业发展的见证者,又是新时代中锐意改革的先行军。一德期货拥有中国证监会批准的商品期货经纪、金融期货经纪和金融期货全面结算业务资格,是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005号全面结算会员  相似文献   

5.
为了降低结算风险,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引入了结算会员分级制度,并提出了特殊结算会员的概念,从而对我国商品期货交易所现行的结算体制提出了挑战。虽然大多数国际期货交易所均采用分级结算制度,但是就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发展现状而言,会员分级未必有利。我国商品期货交易所应当在综合评价制度变更成本与收益的均衡、风险分散与市场活跃的均衡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并全面分析引入特殊结算会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黄晖 《金卡工程》2010,14(4):256-256
中国金融期货所在商品期货全员结算体系的基础上,引进国外先进的分级结算体系,并将商业银行锁定为股指期货的特别结算会员,新的结算制度使得商业银行更深层次参与到期货市场中。由于中国的商业银行早前并未涉猎期货结算业务,仅仅参与期货保证金存管等相对风险较低的业务,因此对参与股指期货特别结算业务的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尤为重要。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股指期货结算业务现有的风险监管措施出发提出完善现有状况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股指期货及其他金融期货的陆续推出与完善,期货公司未来业务结构将发展较大改变,金融期货业务收入将远远超越传统的商品期货,且参与期货公司(包括股权、监管等层次)的主体更加多元化。  相似文献   

8.
政策法规     
《中国货币市场》2007,(4):64-64
证监会发布实施《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和《期货公司管理办法》;证监会发布实施《期货公司金融期货结算业务试行办法》;证监会发布实施《证券公司为期货公司提供中间介绍业务试行办法》;证监会发布实施《期货公司风险监管指标管理试行办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的法律框架内,从两个方面对我国期货公司的业务创新机遇进行分析:一是在现行金融市场和期货监管制度下期货公司的业务创新空间,二是在<期货交易管理条例>规制内,期货业务的制度创新空间.本文认为,在法规允许范嗣内积极开展与银行、信托公司、券商等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是期货业务创新的现实突破口;以制度创新推动期货公司的业务创新,逐步扩大期货公司在境外期货、期货投资咨询与顾问、期货公司受托理财、期货交易顾问与期货基金等业务以及自有资本使用范围等方面的行政许可范围,将能真正打开期货公司业务创新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0.
今年以来,期货市场制度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继国务院于3月16日颁布《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后,中国证监会于4月份先后出台了《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期货公司管理办法》、《期货公司金融期货结算业务试行办法》、《证券公司为期货公司提供中间介绍业务试行办法》及《期货公司风险监管指标管理试行办法》等一系列配套规章。  相似文献   

11.
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中金所)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与目前国内其他商品交易所不同,中金所采用目前国际通行的结算会员与非结算会员分层模式,并首度明确商业银行可以成为特别结算会员,为交易会员或具有会员资格的投资商服务,参与期货交易结算业务,此举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开始进入期货交易结算业务领域。虽然该业务目前尚未正式推出,但作为国际、国内资本市场的一件大事,我国股指期货的筹备工作已经引起了国内外金融市场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大宗商品现货贸易与期货交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对外开放进程滞后于其他国家。本文梳理了美国、日本、印度、俄罗斯商品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的经验教训。在期货合约方面,四国均实现了期货交易双向开放,美国、印度及俄罗斯推出了跨境交叉挂牌业务。在期货公司方面,美国期货公司通过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的方式对外扩张,日本后期境内外期货制度对接抑制了本土期货公司的活力。在期货交易所方面,美国与印度的期货交易所均有国际化持股实践。本研究建议我国试点商品期货跨境交叉上市,加快商品期货合约国际化进程;加强跨境监管合作,谨防境内外制度对接风险;推进“期现联动”业务发展,培育全能型期货公司与贸易商;推进期货交易所跨境持股,提升话语权;布局海外交割库,试点商品期货交叉挂牌等业务。  相似文献   

13.
《上海金融》2015,(2):113
上海东证期货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经营期货业务的综合性公司。东证期货是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现在注册资本金为5亿元人民币,员工近350人。截至2014年底,公司净资产7亿元,总资产80亿元。公司主要从事商品期货经纪、金融期货经纪、期货投资咨询、资产管理等业务,拥有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会员资格,是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全面结算会员。  相似文献   

14.
股指期货推出在即,但一些主要金融机构参与的通道却仍未打开,尤其是商业银行作为特别结算会员的身份未定,令市场有诸多猜测。3月15日,银监会对此作了最新表态,不反对商业银行成为股指期货特别结算会员,但不能进行投资。业内人士表示,商业银行作为特别结算会员并不是股指期货推出的必要条件,不会影响期指的正常推出,但面对这块”大蛋糕”,银行也不会轻言放弃。  相似文献   

15.
股指期货交易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一项重要金融创新,也是我国金融衍生市场的开闸之举,它的顺利实施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通过完善期货市场立法,确定市场进入与会员管理制度,设计股指期货合约,建立期货公司内控制制,加强监管协调等方面,建设和完善股指期货交易风险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16.
股指期货业务可以给市场中介机构带来丰厚佣金收益.期货公司依据<期货管理条例>和<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为投资人提供服务、收取佣金水到渠成,但券商却受<条例>制约而无法直接参与其中.券商如欲在股指期货业务上有所突破,就必须绕过政策壁垒,在遵守<条例>规定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特点,灵活选择与期货公司的联姻方式,借助期货公司这一平台间接分享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佣金收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期货投资咨询业务的推出,市场及业内都赋予了良好的预期,但推出后的冷清态势让这项新业务似乎变成了"鸡肋",期货公司将免费的服务强行定价,无疑会影响原有传统经纪业务的开展和运行,探索创新盈利模式势在必行,从传统服务中细分和借鉴非期货公司金融机构业务开展成功经验,均可以破除目前的尴尬境地,为期货公司创造新的盈利点,如开展有偿个性化投资者教育、开创"私人期货顾问"业务、促进同业合作服务探索、开发程序化交易软件、打造品牌投资咨询团队以推动项目合作等等。但是,期货投资咨询创新业务的开展对期货公司自身的人才储备和资源整合能力是重大的考验,创新业务是否能可持续发展并稳定盈利,还有待市场的检验。  相似文献   

18.
2010年4月16日,中国的期货市场迎来的新的纪元.“股指期货”作为金融期货的首个标的合约正式上市交易.该品种的上市一扫中国无金融期货的阴霾历史.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中国的期货业从混乱走向规范,从疯狂回归理性,但整个行业的盈利水平却始终无法令人满意.本文将通过对我国期货经纪业务营销发展的现状的分析,着重从期货经纪公司的7P策略入手来探索期货公司如何制定股指期货营销策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自2010年股指期货推出以来,我国期货市场终于建立了金融期货和商品期货并存的完整链条.行业竞争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券商系期货公司凭借股东强大的资金实力和协同效应.逐步成为行业主力军.但并购大潮还在继续,竞争依然较为激烈。另外,随着监管政策逐步宽松,期货公司在传统经纪业务基础上.大力开发新产品和新业务以实现多元化。本文通过对最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旨在对我国期货行业现状和发展前帚做出客观分析与判断.  相似文献   

20.
期货资金管理电子化的发展目标是:网上银行的功能创新,网上银行与交易所的结算系统对接,网上银行及交易所的结算系统、交易系统与期货公司的财务软件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