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残疾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其就业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应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残疾入的就业工作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从社会排斥的角度分析了残疾人就业田境的成因,并从个人、政府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社会排斥视角下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贷款难一直是阻碍农民增收、农业增产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更是举步维艰。农村金融抑制的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原因,还表现为农民群体所处的社会排斥现状。该文从社会排斥的视角,从经济领域的排斥、制度安排的排斥和政策法规的排斥三方面入手,以农村存在严重的信贷配给为出发点,对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相比有显著不同,通过教育培训提升职业农民人力资本是在市场竞争条件下职业农民收入提高的根本途径.教育培训顺利开展有赖于完善的长效机制运行保障,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包括驱动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调控机制、评价机制等五个方面,而长效机制的稳定运行还需要全方位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5.
社会排斥理论是当前西方用以解释社会弱势群体如何在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保障系统受到排斥状态的理论。由于历史原因自建国起,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相比城市社会保障存在就诸多不足,不能满足农村居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和期待。城乡社会保障间的巨大差异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从社会排斥的视角分析农村社会保障,指出其中社会排斥的表现、原因,并提出相关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以及实现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同等社会保障待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社会排斥、贫困和失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主要分析了社会排斥、贫困和失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社会排斥概念的三个要素:(1)相对性;(2)能动性;(3)动态性。在着重讨论了社会保障收入对社会排斥的影响以及雇主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作用之后,文章认为社会保障收入是重要的,不能取消社会保障收入项目。社会排斥不仅与失业有关,而且政府政策也可能影响社会排斥,有必要检验所有政策建议对提高社会融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欧盟走向一体化过程中,加大反社会排斥的力度,努力促进社会融合是始终追求的目标。为此,欧盟制定详细而完善的社会排斥衡量指标,用以检验各国的社会排斥状况。其中,一级和二级指标属于欧盟范围内综合性或指导性指标,三级则是根据各成员国具体情况制定的具体指标。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经济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历经深刻调整,阶级阶层结构和社会利益关系出现了很大变化,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出现了明显的“社会排斥”的现象.社会排斥包括不平等与关系贫困、劳动力市场上的排斥、信贷市场上的排斥、医疗保健、食品市场与贫困等.社会排斥现象的主要属性有多向度性、动态性、相对性、能动性、资源约束性.西方社会排斥理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借鉴作用和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有着近1个亿的庞大数字,随着国家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深化和转型,社会排斥问题逐渐由个人发展问题扩大成为这个群体的发展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障碍,遭遇着种种社会排斥现象,如身份排斥、心理排斥、制度排斥、空间排斥、文化排斥、交往排斥、经济排斥、政治排斥等等。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群体伴随着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而产生、发展、壮大,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城市对农民工群体实际上是"经济性接纳,社会性排斥"。从消除社会排斥和促进社会接纳的视角去分析和研究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新时期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一项重大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全面系统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举措,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农民的民主法制观念、科技文化素质从总体上看与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是不相适应的,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经过多年的实践,住房公积金规模不断扩大,住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住房公积金制度也成为城市居民住房保障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是,当前住房公积金制度运行中也出现了各种问题与不合理现象。该文运用社会排斥理论探讨了住房公积金缴存制度、覆盖范围、存贷关系中存在的种种不公正、不合理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并快速发展,但与农村的新变化和农民的需求相比仍存在差距。以安徽为例,通过长期实地调查,可以客观分析当前农民教育培训供需失衡及其影响因素,提出可行的发展思路和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14.
15.
从贫困到社会排斥:理论演进与政策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正波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2):126-128
从贫困到社会排斥,体现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任何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均不会轻易承认贫困问题的存在。贫困的概念逐渐被另一个词语社会排斥所代替,同时也赋予了广泛的内涵,已经成为福利国家新的思维方式。社会排斥的过程是动态的。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社会排斥不仅仅是单位和个体的因素,既有的政策失败及不足也很容易产生排挤。社会排斥的原因外源上来自于全球化带来的进步与贫困,内因则是福利国家的失灵和社会的变迁,新古典经济理论和泛市场化基本教义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反社会排斥的政策构想,政府应实施积极地干预,在经济上积极实施就业政策,政治上保障公民权利,以及动员社区和地方参与都有利于抗衡社会排斥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本素质不高、文化与社会认同缺失以及带有城乡二元分割色彩的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制度共同构成了由禀赋约束构成的功能性排斥和由制度约束构成的结构性排斥这两种社会排斥存在的原因.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的必然路径在于政府通过制度革新破除阻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制度桎浩,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意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引导帮助其实现城市融入. 相似文献
17.
18.
情境因素会导致消费者心理状态发生变化,对他们后续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基于自我肯定理论,本文探讨了社会排斥这一情境因素对消费者地位消费行为倾向的影响机理,认为消费者需要借助地位消费行为带来的自我肯定效用,以提升由社会排斥导致的自我价值感知威胁而诱发的自尊感知下降。以MBA、公司员工、在校本科生为被试,通过四项实验研究,本文发现,社会排斥能对消费者的地位消费行为倾向产生促进作用;此促进作用通过自我价值感知和自尊感知的链式中介效应传导;遭遇社会排斥后,若获得其他途径的自我肯定机会,则此促进作用会减弱。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公共领域中存在着许多社会排斥现象,其中因公共政策而产生的社会排斥占据一定的比例。公共政策在分配社会资源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主体目标问题选择出现矛盾、主体权利安排不当,以及责任缺失的主观因素和政策资源、环境的客观因素影响,导致分配社会资源出现不均衡、不公平现象。因此,基于“能力剥夺”理论,对社会排斥现象的产生根源进行分析,并分别从公共政策、制度体系、经济、教育引导等不同角度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0.
社会排斥与劳动力市场分割——以性别歧视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力市场因其社会性与制度性因素至少被分割成主要和次要两个层次,较之主要市场.次要市场的就业条件差、待遇低和发展机会少.女性劳动者因其社会性别角色的定位,往往被排斥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困难且频遭歧视.社会性别排斥是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借口",而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又强化了社会性别的排斥程度,如果没有相关的约束,这个恶性循环机制难以规避.正如商品和资本市场,在劳动力市场中,一方改进的代价是另一方的受损,无论如何效率和福利都没有实现最优,存在着改进的必要.本文深刻剖析社会排斥与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原因及危害,为政策和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研究的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