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探讨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近些年改革的实践在越来越迫切地呼唤着对这个问题的理论解释。在中国,改革的第十年——1988年,这个问题已成了讨论的最热门的话题。经济学家们意识到,这个问题的解决已关系到改革的成败。  相似文献   

2.
郑淼  王贵宝 《商业时代》2012,(28):53-54
石油是一种主要的能源,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研究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通货膨胀是否有影响及影响有多大对稳定中国经济增长、降低通货膨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状态空间模型,选取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月度数据,对国际油价与中国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国际油价与中国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变协整关系;国际油价对中国通货膨胀的传导系数在样本期间内经历了一个先缓慢下降后急速上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粮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勇 《价格月刊》2004,(7):22-23
我国政府提高粮食保护价之后,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涨,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它与当前的通货膨胀不具有直接相关性,即直接因果关系。粮食涨价诱发通货膨胀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在我国已经不复存在。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是生产资料涨价诱发型通货膨胀。看不到这一点,很可能发生理论判断上的错误,导致防治通货膨胀着力点和战略安排偏差,反而贻误了时机。  相似文献   

4.
根据剑桥货币供应方程和货币供应量形成的指数体系,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口径对我国近三年来显性、隐性与综合通货膨胀进行测度,结果显示: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我国综合通货膨胀较大,显性通货膨胀较小,隐性通货膨胀较为明显,为爬行的通货膨胀,不是恶性的通货膨胀。显性与隐性通货膨胀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又具有各自的运行规律。并针对单一显性通货膨胀,提出增加有效供给,抑制需求增长的治理方法;针对单一的隐性通货膨胀采取紧缩性的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复合型通货膨胀,需要采取扩大短线产品生产和进口、调整产业结构、动用国家储备,控制货币发行等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国通货膨胀诱因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直以来,稳定物价都是各国政府追求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一。近年来,我国各类价格指数均呈上涨趋势,由此通货膨胀问题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利用计量统计的方法分析对通货膨胀的产生具有诱发作用的宏观经济因素利用我国2002-2009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建立OLS回归模型,得到各诱因对通胀的影响系数。  相似文献   

6.
本文构建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分析,探讨了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我们选取CPI指数来表征通货膨胀的状况。经研究发现,GDP产出缺口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对CPI的上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CRB指数所代表的外部冲击对CPI有一定影响,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升值对抑制通胀起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我国当前的通胀是需求拉动与成本推动两种因素所致。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只重视社会制度,认为通货膨胀是私有制的产物;不重视经济发展战略对通货膨胀的决定性影响;不研究采取什么经济体制对预防和制止通货膨胀有利。上述这三个问题,对通货膨胀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究竟这三者和产生通货膨胀是什么关系?传  相似文献   

8.
程铭 《现代商业》2008,(8):82-8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储备逐年增加,截至2007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55万亿美元,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与此同时,国内经济开始升温,货币供给大幅上升,物价水平持续升高。在外部经济对国内经济影响逐渐加大的时候,人们更加关注外汇储备的增加对物价水平的影响程度如何。本文在以有关货币理论和通货膨胀理论为基础的前提下,从理论上和实证上来研究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以便进一步探讨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邹红茹 《中国市场》2010,(28):116-117
随着"逼迫"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上升,外部舆论称我国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在不断增加。但是对于此说法,业内人士各持己见、争论不断,有的嗤之以鼻,有的交口称赞,有的中立不倚。那么,我国究竟是否面临着大幅或恶性通货膨胀的威胁呢?这种经济现象对现阶段我国市场环境影响究竟有哪些?在众说纷纭的背景下,本文将通货膨胀对现阶段我国市场环境影响的典型经济评价进行相应梳理,最终得出笔者对于此问题的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10.
基于传统货币数量理论和货币乘数理论,建立了我国存款准备金率与通货膨胀的模型,利用计量工具对统计数据进行实证捡验.结果显示:存款准备金率与企业商品价格总指教之间存在着反方向的变动关系,但这种反方向变动关系并不存在着长期均衡趋势,而且其滞后性很明显.下期会加强这种变动趋势,第三期会减弱这种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11.
2007年国内CPI一路高歌,如今仍然保持着高位运行的态势。国内对通货膨胀的成因众说纷纭,就此经济热点,从国际收支的角度借助国际收支平衡表,用Granger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对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各项目与CPI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参考相关文献给出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2.
近期我国通货膨胀问题日益严峻,一种流行观点认为货币供给过剩是此次通膨的原因,本文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运用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研究得出结论: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成本推进,货币供应量在通胀中并不扮演主要角色。  相似文献   

13.
本文借助货币需求理论公式建立了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量关系的理论模型,通过对我国历次出现的通货膨胀历史回顾,以及对1991年 ̄2007年相关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了我国货币供应量是CPI变化的原因,并对宏观经济调控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协调处理二者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发展,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互利共赢,是我国目前的首要任务。本文全面分析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具体关系,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赢的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等资产的价格高涨所引起的“资产泡沫型通货膨胀”现象比较明显。通过观察我国近年来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走势发现,房地产高涨与通货膨胀之间具有很大的联动作用。因此,研究房地产价格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寻找破解房地产价格高涨、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模型,验证了我国房地产价格与通货膨胀关系之间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并围绕高房价是怎样影响通货膨胀的逻辑思路,提出破解高房价、缓解“资产泡沫型通货膨胀”压力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6.
芦思超 《商》2013,(15):122-123
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历经两年多的时间缓慢复苏、回暖。中国在这次复苏中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伴随而来的是新一轮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关系到我国的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是阻碍我国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重大难题。所以,在通货膨胀问题日趋严重的中国,研究当下国内的通胀成因与对策已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中国35个大中城市1999~2008年的面板数据,就房地产价格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房地产价格对通货膨胀具有正向的反馈作用。因此,建议将房地产价格纳入广义物价测量体系中,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防止因房地产价格膨胀带来的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8.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又反作用于经济。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必然要求与经济紧密关联的税收符合其发展的要求,即政府筹集的税收收入应尽可能地满足其实现职能的需要,同时又不损害经济的发展,影响未来的需要。本文通过对建立的税收与经济发展的模型进行探讨,力求从税收的角度探寻地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黑龙江省税收与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9.
陈宇 《商》2013,(17):373-373,371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政策导向从4万亿救市转为紧缩以及之后的稳健,伴随着货币政策的实行,价格水平和经济增长水平也随之波动。本文通过选用2009年至2013年4月的月度数据,对通货膨胀水平、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综合运用计量分析方法来分析三者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波动关系。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导致物价水平上涨的重要因素,货币当局可以通过货币政策调整货币发行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但是在降低物价水平的同时也会对经济增长速度造成负面的影响;GDP与CPI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引导的关系,伴随经济的增长会不可避免的出现物价水平的升高。  相似文献   

20.
陈琼豪 《江苏商论》2012,(8):153-156
自2009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形势越发严峻。对于通货膨胀和高居不下的CPI的研究已经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结合实证检验的方法,对我国近年来通货膨胀主要原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我国的通货膨胀几乎来自于国内,而很少有国外的因素。并在实证所得到的结论基础上提出了适当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