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镇设置标准和市、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变化与中国城市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市镇设置标准和市、镇人口统计口径等行政因素对中国城市化水平有重要影响。当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具有高估的现象,表现在城镇人口中农业人口的比重过高和城镇就业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较高。未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在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需要提高城镇人口中非农业人口的比重,改善城镇人口的就业结构,同时制定客观、合理的市镇设置标准和市、镇人口统计口径,使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真正反映中国城市化的实际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
郑新奇 《经济地理》1994,14(4):60-63
山东省是我国一个人口、经济大省,1992年人口达8579万,工业产值居全国前列,尤其是乡镇工业产值已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近40%。在国务院社会经济实力百强县的考评中,山东占23%,仅以一县之差位于全国第二。1992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实施强县带动战略,各地、市、县先后制定了强乡、强村、强企业带动战略,使山东省城市化水平随之快速发展。1993年底,全省有建制镇979个(含县城关镇67个,不含县级市、区城关镇)、集镇(乡政府驻地)1395个,使山东省市镇数目及密度在全国名列首位,约占全国总数的18%左右,市镇人口  相似文献   

3.
1954~1959年,我国从农村到市镇的人口大迁移中,出现"迁移重报"人口1162万,同一时期还出现"死亡漏报"人口750万,上述人口1912万的户籍在1960~1964年期间被注销。而且1960~1964年我国市镇人口大精简中,出现"迁移漏报"人口1482万。这些原因造成我国1960~1964年户籍统计人口减少量高达3394万。一些论者将其归结为是由三年困难时期"数千万人非正常死亡"造成的,这是错误的。因为户籍统计数字的减少,并不就是这一时期实际人口的减少。对我国1954~1982年人口数据进行调整,估计出我国三年困难时期"超线性死亡"人数为366万,其中由于营养缺乏的原因而死亡的人数约为250万左右。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城镇化和"三农"问题,已成为农业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城镇化的演变机制,选取河北省曲周县作为实证地点,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农用土地利用三个方面对曲周县城镇化进程进行分析.笔者认为曲周县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差距较大,且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当地非农经济的发展对人口的非农聚集缺乏吸引,经济城镇化水平目前对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未来的城镇化发展中应积极发展当地的农业绿色产业,就地解决当地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提升经济城镇化对人口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因地制宜地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农业产业化"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办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中国2004—2013年28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从空间经济学视角探究房价、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三者关系,通过理论与实证检验发现:第一,中国房价有利于促进土地城镇化发展,却抑制人口城镇化发展,而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实行“摊大饼式”城镇化发展的根源;第二,2004—2013年289个地级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发展大部分处于不协调状态,即人口城镇化远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第三,2004—2013年各地级市房价、土地财政、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及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指数之间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第四,基于地理距离、地理相邻与经济距离权重,利用静态SDM模型实证检验发现,商品房价格与土地财政收入水平越高,越不利于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经济地理》2021,41(9):91-102
人口集聚的向度和深度调整,就会反映为城乡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利用"五普""六普"的"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以及2018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CMDS2018)从县域层面对人口流入和人口流出进行识别和区分,并利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考察县域层面人口双向流动对城镇化的空间异质效应。研究发现:人口流动的空间集聚具有明显的"节点"特征,人口自分散的区县向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市辖区的集聚过程十分明显;人口流入和流出的双向集散过程对城镇化有不同的空间非平稳影响;城镇化效应具有显著的空间梯度性;人口负担反映的劳动力不足是制约县域城镇化的重要机制渠道;人口集散过程通过地区人口抚养比调整机制对城镇化形成重要影响;经济发展水平、非农化程度和人口密度也是城镇化实现的重要基础;市辖区依旧是城镇化中心,相比县城具有更强的人口吸纳能力;城镇化要选择何种路径是未来区县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基于城乡人口、土地与产业发展的内在关系,构建人口、土地与产业城镇化测度指标,综合运用三角模型和动态耦合度模型,分析2009—2016年湖北省人口、土地与产业城镇化的时空分异特征,识别三者城镇化动态耦合关系和演进规律,结果表明:①湖北省人口、土地与产业城镇化分异特征显著,城镇化属于典型的产业带动型,形成以武汉为主中心,以宜昌、襄阳为副中心的产业城镇化发展格局,城镇化水平高的县域在空间上具有集聚特征,其城镇化的"溢出效应"提升周边县域城镇化水平;②湖北省人口、土地与产业城镇化的静态耦合度呈上升式演进趋势,县域人口、土地与产业城镇化优劣差距明显缩小,县域间城镇化发展逐渐呈现均衡化态势;③湖北省人口、土地与产业城镇化的动态耦合度明显低于静态耦合度,由于人口、土地与产业城镇化上升空间的有限性和社会经济转型压力,经济发达县域更易表现出人口、土地与产业动态变化的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行政区划是治理国家和行使国家权力的工具和分级管理、发展地区经济的重要手段。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以全民、集体所有制为主体,国家的各级行政部门直接控制或参与经济活动,地方政府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始终扮演主角。因此,科学地搞好行政区划,不但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而且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阶段更有重要的经济意义。1 当前设市建镇的主要问题1.1 市镇建制超前 1990年底湖南省有26个建制市,628个建制镇。其中不少市镇建制是超前的。如邵阳市1977年升为地级市,1985年与邵阳地区合并,1990年市区非农业人口只有24.5万,国民生产总值仅9.2亿元;大庸市1988年由县改市,为了加强武陵源风景区的开发和管理,于1989年8  相似文献   

9.
李丽莎 《经济研究导刊》2011,(9):147-148,184
由于工业与农业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工业与农业发展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一直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问题。工业与农业发展在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表现为生产总值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工业与农业的生产总值增长对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工业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对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十一五"时期我国城乡结构及劳动力变动趋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我国城乡结构的现状 (一)城乡人口结构。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2000年末我国人口已达12.66亿。其中,城镇人口达45866万,所占比例为36.22%;农村人口达80739万,所占比例为63.78%。据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底我国总人口为12.76亿。其中,城镇人口达4.8亿,所占比例为37.66%;农村人口达7.96亿,所占比例为62.34%。随着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加速和城镇化的  相似文献   

11.
笔者利用2005年~2010年中国1550个县(市)构成的大样本面板数据,使用动态面板模型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现阶段中国县域工业化并未带动农业增长,而县域城镇化则有利于农业增长,两者并未发挥出协同效应。笔者还进一步发现,两者对农业增长影响的区域效应具有空间上的不对称性;县域工业化的负效应在时间上呈弱化趋势,而县域城镇化的正效应则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2.
《环境经济》2006,(10):61-62
莱西,青岛的卫星城市,胶东半岛城市群和半岛制造业基地中心,历史上的商贸重镇,一座发展中崛起的湖滨城市,总面积1522平方公里,人口72万.近年来,莱西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定不移地实施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经济国际化、乡村城镇化战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发展后劲明显增强.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93.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625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42元,是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国食品工业强市和山东省综合实力30强县(市).  相似文献   

13.
动向     
《商周刊》2013,(22):14-15
山东四城市城镇化率超过60% 目前,山东省进入城镇化中后期加速发展阶段,有4个设市城市城镇化率超过60%,另有4市超过50%。2012年,山东省人口城镇化率达N52.43%,户籍城镇化率41.97%,户籍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比例为0.81,居全国第四位。目前,有4个设市城市城镇化率超过60%,分别为青岛、济南、淄博、东营。另有四市城镇化率超过50%。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耕地被占用、污染和破坏,对耕地可持续利用构成重大挑战。文章先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三个维度阐述城镇化对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机理,再运用2003~2012年湖北省县级面板数据,分析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对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均对耕地可持续利用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其中,土地城镇化对耕地可持续利用的负面影响最大;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对耕地可持续利用存在交互影响,人口城镇化水平越高,土地城镇化的提高对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5.
分别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三个维度及其相关关系出发,构建城镇化发展评价体系,选取山东省2006、2013年截面数据,运用均方差赋权法、耦合度分析法、Jenks自然最佳断裂点分级法,比较分析了人口、经济、空间城镇化程度及其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山东省近年来城镇化水平有了较快提高,但当前仍是以人口城镇化为主导的初级阶段,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化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程度增大,但整体耦合水平仍然不高,处于中水平耦合阶段,趋于协调发展。各地市之间存在较大发展差距,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发展程度较高,且子系统之间耦合协调程度比较高,多数地市处在中高水平耦合阶段;鲁西南各地市的发展水平、子系统之间的耦合程度与东部各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6.
加快县城建设对于提升中小城市承载能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要素集聚理论为基础,利用2013年后的撤县设市为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对当地创业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升级为县级市后当地每年平均增加了92家工商企业。将创业效应进行分解后发现,撤县设市对超过50%的行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批发零售业中的创业效应最强,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的新增企业最多,每年超过35家。机制分析表明,县级市通过主动增加土地供给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为市场主体提供了更好的创业环境和外部支持,提高了县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的能力,激发了居民创业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分析发现,县域城镇化的创业效应依赖于被撤县的空间位置和人口规模。文章从政府和市场的双重视角进行研究,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一、小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一)我国小城市大部分由原来的县城和集镇演变而来,生态空间处于城市和农村两大生态系统的交接部位.虽然小城市有了一定的人口数量、空间规模和经济基础,但从生态经济系统分析,仍保留着农村生态系统的特征印痕. 据1986年统计全国小城市非农业人口有2205万人;仅占小城市总人口的26%,而农业人口却有6245万人.占74%.清楚地反映出小城市从农村生态系统发育而来的特点.但小城市的农业人口不是单纯从事农业而有70%~80%的农业人口是亦工亦农,白天进城从事第二、三产业,晚上回到农村居住,农  相似文献   

18.
刘艳  金涛 《经济地理》1993,13(1):65-69
江汉平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包括11个县、市,总面积3332.6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025.9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22.94%,总人口970.98万。1988年,该地区工农业总产值达165.52亿元,其中农业产值41.44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24.71%。粮食、棉花、油料产量分别占全省23.92%、50.18%、21.06%。既是湖北省重要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9.
石家庄是个农业大市,下辖19个县(市),农业人口6763万,占全市总人口的77%。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一直是影响石家庄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在“九五”时期,石家庄市农民收入增速已连续三年回落,据统计1997年为1364%,1998年下降为147%,1999年为-004%,2000年为-145%,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认真分析研究石家庄市农民收入下降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是非常必要的。一、农民收入下降的原因分析1农业结构调整不到位,来自种植业的收入下降明显。据调查统计,“九五”期间,石家庄市种植业人均收入19…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是一个地处边疆,资源丰富,开发较晚的省份,又是建国以来进行了重点建设,发展较快的省份。因此,黑龙江省城镇经济发展有着自己的明显特点。一、黑龙江省城镇的基本情况全省现有(1984年10月止)设市建制的城市15个,设镇建制的镇192个,未设镇建制的集镇(乡政府所在地)971个。现有的15个市(其中县级市5个),占市县总数的20%,县市比例为4:1,平均4个县有1个市。城市总人口为984万人(1983年数,不包括五大连池市),其中市区及郊区非农业人口728.8万人。有2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哈尔滨;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齐齐哈尔、鸡西、伊春;20万人口以上的中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