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领导干部的社会性别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能否真正贯彻落实“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要求。文章基于湖南省领导干部的调查资料,从性别问题的认知、性别关系的评价、性别观念与态度、性别意识的践行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领导干部社会性别意识的现状。研究发现,领导干部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社会性别基本概念的认知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一些性别观念还有待进一步转变;性别意识的践行还存在着诸多缺损的地方。因此,必须通过各种途径,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社会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2.
生育保险制度作为一项性别特征很明显的社会保障制度,从社会性别视角对其进行研究非常重要.文章从生育保险的保险对象、生育津贴、休假及节育手术等方面对我国现行的生育保险制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有关礼的起源和形成,众说纷纭,但很少有人从性别角度进行探讨。可以说,礼是从对男性、女性群体的关注和思考开始的,是从对男女社会性别的认定开始的。最初的礼的规范和仪式也是来源于对男性和女性群体特征的确定。之后逐步形成对男女角色、活动范围、社会分工、权利义务的认定,而这些就构成原始的礼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4.
吴丹 《理论观察》2011,(4):50-51
目前国际上兴起了一股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浪潮,要求将社会性别观点纳入政策考虑范畴,促使男女共同参与和受益。这是促进男女平等的一个重要战略和途径。当前氟国城市医疗保障制度并未纳入社会性别因素,其政策是中性的,忽视男女差异,结果是加剧了男女两性的不平等。针对我国城市医疗保障制度中的社会性别盲区及由此造成的种种问题,政府应积极推进医疗保障制度的性别主流化.具体措施包括增加决策层中女性的地位、进行医疗需求分析和政策评估、进行社会性别预算、进行人员的培训与发展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5.
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别理论是西方女性主义的重大理论建树,于20世纪90年代逐渐被中国的妇女研究者所关注并迅速地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理论建构和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的实践推进,推动了中国妇女的社会发展和男女关系的根本改善。  相似文献   

6.
赵宁  杜敏萍 《魅力中国》2014,(18):232-232
本论文主要通过对女性家务劳动的描述,阐释社会普遍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然后运用性别建构理论从事实建构和意识建构两方面分析性别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贫困问题中的女性视角——农村妇女更贫困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农调队的贫困监测数据发现,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确存在着妇女更为贫困的现象。妇女贫困主要体现在妇女在资源的拥有上更为匮乏,也缺少权力和机会来支配资源,外部支持条件也不利于妇女摆脱困境。目前,我国贫困地区妇女总体经济状况低下,受教育水平低于男性,就业机会少,外出务工收入比男性低,健康和卫生状况差,社会参与程度低。这种状况使得农村贫困地区妇女陷于贫困陷阱难以自拔,并且由于机会短缺和能力匮乏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文章建议,在扶贫实践中,应该密切关注这种现象,在扶贫工作中体现性别敏感,为两性赋权,消除性别盲视,建立以社会性别为目标的扶贫项目,使广大贫困妇女摆脱贫困的困扰。  相似文献   

8.
郭晨  韩全芳 《黑河学刊》2022,(4):103-112
利用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7)数据分析农民工性别观念现状,以及社会融入的四个维度对农民工性别观念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农民工性别观念总体趋于现代平等观念,且女性农民工较男性农民工更具现代性别观念。第二,经济整合、文化接纳、行为适应对农民工性别观念具有显著积极效应,而身份认同对农民工性别观念具有显著消极效应。第三,男女农民工在行为适应对性别观念的影响中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农民工性别观念处于传统与现代的过渡状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社会学的眼光和社会性别文化的视角审视边疆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分析和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探讨建立女性主体意识对促进边疆女大学生就业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及实现途径:"他者"的突围:对旧有社会规范和实践价值的批判与超越;推进性别公正:边疆地区高校应积极推进性别文化教育;提高法律素养,争取现实的平等;自我的救赎:培育女性主体意识,提高自身求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刘芮希 《魅力中国》2014,(15):78-78
现代社会中,媒介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具有潜在的、大范围的社会影响力和建构力的社会组织。它以其本身所具有的传播迅速、覆盖面广、渗透力强等特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现代媒介的首要文化功能,便是选择建构社会知识和社会影响。社会性剐来源于社会文化建构,大众媒介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构成部分,不仅再现了社会性别的状况和地住,反映了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同时也参与了社会性别的建构过程。本文以女性电视频道节目为分析对象,剖析女性电视节目中的“男权女色”现象,并建议以社会性别意识平等的角度进行干预,改变“消费女色”现状,使之更多地成为彰显女性魅力.倡导社会性别平等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分析职业教育对精准脱贫的影响,兼及女性在职业教育脱贫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当前,职业教育在机会、女性、专业设置方面存在性别隔离的现象。文章通过构建平等的性别文化、提升女性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构建性别平等的女性职业教育体系等一系列对策的实施,将有利于精准脱贫目标的落实,同时减少贫困发生率,巩固精准脱贫成效。  相似文献   

12.
国家政策在女性参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女性参政的促进政策对提高女性参政比例和性别平等程度具有重要的影响.虽然我国出台的促进性别平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促进女性参政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当前我国的女性参政状况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在国际上亦居于后位.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女性参政的基本情况,以及针对女性参政高层政策空泛化、妇联组织作用发挥和相关支持政策缺乏的政策现状,探索政策改进的路径和未来发展,试图从性别意识的政策塑造、性别保护制度的改进、建立性别平等相关政策的监察促进机制和构建女性参政的社会支持系统四个方面建构起我国女性参政的政策促进框架.  相似文献   

13.
牟方志 《黑河学刊》2010,(11):157-158
学校教育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来重要。虽然社会各方面强调教育的均衡,教育的均衡还是一个理想模型,学校教育中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均衡现象,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浅析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不均衡现象,并提倡在学校教育中做到社会性别平等,因为学校教育中的社会性别均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国际政治中 ,一个国家所处的国际环境及对该环境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会反映在其主流社会对国内各种社会关系的理解和处理上 ,社会性别关系的建构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和发挥一定的作用。文章试图对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及其变化与社会性别话语形成的关系做一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 ,国际政治学被女性主义学者称为一门充斥着男性霸权主义的学科 ,其原因之一在于占据该学科领域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所蕴含的社会性别本质。现实主义学说的基本原则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意大利著名思想家、外交家、史学家马基雅维利 (NiccoloMakiavelli)的一系列著述 ,从中所体现的西方新兴中产阶级男性的社会性别观念不能不对这一理论的深层建构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屠文淑 《宁波经济》2005,(12):27-29,7
构建和谐社会的要义之一是达到人际和谐,而性别和谐是人际和谐的根本保证。当前,封建性别观念死灰复燃,性别不平等引发的性别歧视、性别矛盾悖逆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严重阻碍和谐社会的建设。只有彻底改变占社会人口半数的女性发展的不平等状态,促进男女共同发展,才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7.
老龄化社会的加速来临给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巩固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就长期而言,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应对老龄化的有效措施,也是客观趋势。现行的女性提前退休政策给养老保险和性别平等带来了机制性障碍。作为渐次延迟整体退休年龄的第一步,率先延迟女性退休年龄,使之与男性同龄退休,兼具养老与性别平等的双重意义;女性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等,为延迟退休提供了可能性:渐进、差别和有弹性的退休政策则是女性延迟退休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8.
段淇斌  王桂芳 《发展》2010,(7):54-5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男性劳动力进城打工,传统的社会性别分工已经从“男耕女织”向“女性耕田男性从事非农活动”转化,妇女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承担着日益繁重的家务劳动,又在农业生产和再生产中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尤其在偏僻、落后、自然条件严酷的贫困地区,女性肩负着更为沉重的负担。加上文化、社会和历史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培养,对少数民族女大学生成长发展十分重要.培养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根本途径是家庭一学校一社会的合力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渠道.社会教育是环境保障.只有三种教育彼此协调、互相促进,才能在培养少数民族女大学生性别平等意识方面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培养,对少数民族女大学生成长发展十分重要。培养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根本途径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渠道,社会教育是环境保障。只有三种教育彼此协调、互相促进,才能在培养少数民族女大学生性别平等意识方面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