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银行的运作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健 《浙江经济》2010,(5):57-58
按照法国兴业银行香港私人银行部前副总裁朱莉娅(Julia)的理解,所谓的“艺术银行”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艺术银行(ArtBank)和艺术银行业务(ArtBanking)。艺术银行是指“以艺术品为存取租赁物的委托机构,在国际上通常是指非政府文化艺术机构购买艺术家作品,再将作品转租或销售给政府机关、公共空间、企业、私人用于陈列、装饰、收藏等”;艺术银行业务则是指“在私人银行业务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的艺术银行”,“加上‘ing’,就是指艺术投资的银行服务,为收藏家服务,扶持年轻艺术家”。  相似文献   

2.
当我和朋友一行四人再次完成西藏之旅,回望来路,不经意间穿过的空旷无垠的羌塘草原,竟已成为心中独存的“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3.
《周易》“六经”之首,其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其表现形式的独特与完整,已为历代学者、专家所重视,本文在此只想就《周易·蒙》的教育精神及影响谈点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读者。所谓“蒙”即幼稚之义。《蒙》卦中的“童蒙”,即幼稚的儿童。《序卦》说:“《蒙》者,蒙电,物之稚也”。“稚”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种为幼苗,《诗经·闯  相似文献   

4.
纳兰性德以英伟磊落之才崛起于清初词坛,嚣大声闳,志高意远。长调小令皆佳,足称一代巨擘,其影响广泛与深远,有独步词坛之势。观其词,有着鲜明的审美意象特征,即“神以象通,物以貌求”、“婉丽凄清,哀感顽艳”、“礼贤君子,急公好义”,颇呈硕儒风度,纳兰词得到清初及现当代人们的高度评价与重视。  相似文献   

5.
明初宁海许继的诗歌结集为《观乐生集》。许继的“观乐”乃是他所追求的一种审美境界,也是一种人生异态而非常态。他痛苦于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愁苦的纠缠,所以才要努力超越愁苦之界而臻于“观乐”之境。他绝非真的乐而忘忧,他的诗歌还透射出浓重的忧世心怀。即许诗在“真之显示”层面之外,还有着“生存关怀”的一面。许继的心理图式处于不时地向“乐”与“愁”的两极摆动、既对立又依存的状态,这也影响到了他的诗歌的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6.
品牌不是“广告”出来的,品牌也不是名牌。它靠得是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式的、类似电脑阻挡病毒的一道道无形“防火墙”而筑成的品牌核心竞争力,其中最重要一个“墙柱”就是服务。那么,它又是怎么样筑成的呢?请看——  相似文献   

7.
"诗可以怨"与"物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可以怨”与“物哀”分别为中日诗学中传统而重要的观点、理念。由于日本文论的形成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因而这两个诗学观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即对幽怨情感审美价值的确认与追求上的相近相同;另一方面,因自然、文化环境的差别,造成这两种观点在本质意义上的差异,从中折射出两国民族不同的文化精神、文学传统及美学追求。辨析与了解之,为我们确切把握中日民族各自的独特面貌,以促进文化交流与平等对话,提供了一个较为清朗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朝鲜核武器试爆,并不意味着其进入了强国之列,原因在于武器不是致胜的绝对因素。强国之治,赢在民心之“舍”而非武器之“核”;企业之争,胜在人心之归而非一时之利。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当一种精神信仰成为众人追随的价值观,这种精神的“核”所爆发的能量往往是无所不摧。民心何以得?这一命题是不少企业家的心痛。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诗词的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然而,意境不仅仅表现在诗词上,其也是评价山水画好坏的重要标准.意境是山水画创作的灵魂,中国画创作的创新就是意境上的创新.本文针对画的意境做一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0.
喝酒与酒品     
赖广昌 《宁波通讯》2013,(19):81-81
谈起洒,总有一种恨之甚深、爱之更切的感觉。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一个人一辈子可以喝很多酒,说很多话。但对于我而言,令我感觉值得和他喝第二次酒、进而深交的人却是不多的。尤其是当你需要有个人陪你喝酒时,那个和你举杯、听你倾诉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古人才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叹。  相似文献   

11.
贾德江 《走向世界》2011,(22):74-75
著名理论家邵大箴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位艺术家的作品要能吸引人、征服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面貌的独特性和内容的深刻性。”前者说的是作品的外貌、作品的形式,后者说的是作品的精神特质。若以此来印证青年画家王德亮的作品,我以为他的花鸟画作品是既具有独特面貌,又有较为深刻的思想内容的。  相似文献   

12.
灌园小记     
杨蕊 《民营视界》2009,(3):87-87
宋代养生家陈直说,最简单的人生有十乐:读书、谈心、晒日、静卧、小饮、种地、音乐、书画、散步、活动。以此养性怡情,方见畅适,始为惬意。读到这,才突然发觉陶潜诗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丰子恺画中的依松而筑,嵇康的柳下打铁喝酒弹琴,他们钟情于田园自然的闲适,这种精神状态乃文人人生追求之至境。闲则能读书,能游景,能交友,能饮酒,能著书,亦能神思自往,游于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13.
我的策划观     
赵东 《发展》2003,(12):1-1
传统是化的沉淀,没有化的长期积累和传承,不可能有今天的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化崇尚精神追求,造境外之境,提出“天人合一”,“超以像外”;崇尚质朴,摒弃浮华;崇尚沉厚,摒弃浅薄,以有限含无限。天地之大,人的精神更是超越一切,无所羁绊,而这恰恰就是融于中国传统化中的“道”。  相似文献   

14.
任月娥 《发展》2011,(9):156-156
一、同课异构的含义与价值 所谓同课异构,是指针对相同的课题,同一个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设计风格、不同的实施途径,达到同样的效果。“同”是指内容的同,最终效果的同,即起点与终点的同;“异”是指方法、途径等具体过程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武士道精神 培养情感的武士道精神。在培养审美意识以及日本人情感时,需借助一定的精神力量。所谓逻辑,用数学语言来说,就如同决定大小和方向的矢量,如果不标出座标轴,就不知道处于什么位置。对于普通人而言,这个座标轴就是人的行为准则、价值基准的精神模式,即通常所说的道德。20年以前,我就一直在想,应该让培养情感模式的“武士道精神”复活。  相似文献   

16.
实体即主体,任何一种实体观都离不开对“主体”的理解。在哲学史上主体概念具有三种意义:逻辑学意义、形而上学意义和认识论意义,那么与之相关的实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亚里士多德的“主体”■具有逻辑学的意义和形而上学的意义,他的实体是使现象的存在得以可能的形而上学的存在。笛卡尔开辟了主体概念的认识论意义,从而把“主体”与人(思维)挂钩了。但他的“主体”概念依旧有形而上学意义的残余,思维活动必须有所依存的主体,从而推出了精神实体。康德严格贯彻了“主体”(Subjekt)认识论的含义,并严格地将认识论主体与形而上学主体完全的区分开来。实体即主体不再是亚里士多德意义上与“人”无关和现象之外、脱离时间作为自在的存在本身,而是实体作为主体的功能性的体现,只能运用于现象之中,并且与时间相挂钩、作为现象流变的时间基底。  相似文献   

17.
刘洋 《魅力中国》2011,(7):267-267
气韵本乎个性,一人有一人之面貌,即一人有一人之个性。个性不同,则所作之画,气韵也不同。郭若虚提出“气韵非师”的理论集中代表文人画教育思想的精髓并对以后中国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论述了对于其概念的理解以及“气韵非师”对艺术家完善品格修养。  相似文献   

18.
张奎志 《理论观察》2008,(6):125-126
所谓体验批评是指在批评过程中批评家要像作家在创作作品时一样,全身心地去体验和感受文本,通过对文本感受和体验,来最大限度地把握并传达作品的内涵。体验批评认为,只有对文学文本有了深切体验的批评,才是真正的文学批评,那种不是来自对作品的阅读、感受的批评,都不属于体验批评,也不是一种真正的作品批评。  相似文献   

19.
邵大箴 《走向世界》2011,(32):70-72
传统山水画讲究写心中丘壑,所谓丘壑当然是指从客观自然山水中获得的真实印象,不是艺术家的凭空臆造,是经过艺术提炼过的自然。因此,艺术家要能真正做到写心中丘壑,必须要在师造化的基础上,善于把握自己面对自然的感受,写出既来自于客观自然又不同于客观自然的山水。除了写心中丘壑外,山水画还要讲究笔墨,也就是说要用有笔力、墨韵的传统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没有笔墨情趣的山水不可能有艺术魅力。再者,山水画创作还要求艺术家具有一定的灵性,即感悟力。灵性表现在各个方面,渗透在取景、章法布局、笔墨语言以及境界的营造之中。一个山水画家只有通过“师古人,师造化”的途径,获得上述修养,方能在艺术创作上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20.
贾兆颍  王凯 《魅力中国》2010,(3):318-319
艺术家在“虚”的空间中渗透着无限的情意,欣赏者也由此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于艺术境界之中。具象化的实境与幻想化的虚境,与作者的情意水乳交融,合为一体,具有无穷的韵味和艺术的魅力,对此本文对平面设计作品中的意境美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