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俊 《黑河学刊》2011,(12):182-183
我国是崇信儒学的国家,儒学中的八德又以"孝"为首,显而易见"孝"在儒学中的核心地位,也正因此铸就了我国"家庭养老"这一传统养老模式的主导地位。但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与日俱增,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独生子女政策、未富先老等诸多矛盾的进一步凸显,使得传统养老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今形势,探索新形势下新型养老模式将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中国梦"实现的思想保障,也是"中国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前手机网络信息兴起时代,如何以手机网络为载体,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中国梦"的教育,让广大学生敢于做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引导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奋斗,让"中国梦"在青年一代的未来发展中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3.
儒学在韩国     
"文化是不分国界的。孔子既是山东的、中国的,也是亚洲的、世界的。"由韩国国立安东大学孔子学院主办的"中韩儒学·人文交流大会"上,中韩专家学者们一致表示。 9月25日至28日,这场国际性的中韩儒学人文交流大会在韩国庆尚北道安东市隆重召开,拉开了安东孔院庆祝孔子学院成立10周年系列活动的序幕。50余名来自中国北京、济南、曲阜、澳门、日照等地的学者、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等媒体界人士及旅游界人士与韩国来宾共200余人济济一堂,探讨“儒学文化的活性化和中韩合作方案”及“儒家文化的实践课题”,体验韩国的儒学文化,为弘扬中韩两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东方圣城”曲阜和韩国“精神文化的首都”安东两市的实质性合作,展开了深入交流。  相似文献   

4.
栾小惠 《走向世界》2014,(28):48-51
他是台湾大学首位哲学博士,也是当代大儒牟宗三先生的高足,对儒学及世界文明的多元化有着独到的见解。在与世界各国学者的文明对话上,他反复强调"教出多源,道通为一"。在他看来,儒学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教义影响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时至今日,儒学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5.
儒家文化以"价值观"为主体和核心,强调"利"服从"义"之价值原则,追求"内圣外王"之理想人格。《讲话》通常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艺思想范本,而这种"中国化"实质就是"儒学化"。而在中国传统文艺道统分崩离析的语境里,《讲话》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意识形态纲领,根本上说就是中国新文艺道统建构的一次伟大尝试。而《纪要》作为激进道德主义文艺话语的范本,则标志着这一道统建构由于"陷入"了道德乌托邦与革命乌托邦所营构的话语漩涡中而出现了脱轨与反转。因此,回顾和反思《讲话》《纪要》,就是从根本上重建和延续"马克思主义儒学化"文艺思想这一道统。  相似文献   

6.
翁礼华 《浙江经济》2010,(23):57-57
徽州是"程朱桑梓之邦",曾有过"东南邹鲁"的美誉,所以徽州人多好儒学,从这里走出来的徽商也是一支有文化的商帮。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文化经历了由"一元"到"多元"的发展历程,这种符合历史潮流的文化发展格局对美国文化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而美国这种和谐共存的多元文化恰恰与中国的儒学和谐观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8.
张天慧 《走向世界》2011,(25):22-24
浩荡黄河东流入海,巍巍泰山五岳独尊。儒学浸润的齐鲁风,拓展了山东人的胸襟,一山一水一圣人养育了大仁大义的山东人。从古时的浩瀚史籍到今日的荧屏网络,处处记载着山东人的"仁"与"义"。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中国语境下,马克思主义作为主导意识形态,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传入之日和其在中国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与儒学的关系或者说与儒学的融通问题成为无法回避的重大议题。儒学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教化思想和价值理念至今依旧熠熠生辉,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借鉴资源。而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和指导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面对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通问题,思考这一问题,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另一方面能够以科学的态度辩证地对待儒学,丰富教育资源。探讨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融通这一问题对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并彰显中国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儒学作为春秋战国时期一大学术流派,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被统治阶级捧为统治思想并加以渲染,使之神秘化、宗教化。统治阶级为把儒学宗教化,创造了许多有关儒家怪异神奇的传说。科举使得追逐功名的举子们对孔子敬畏如神,用祭孔形式来祈求功名利禄。经过千百年来的统治阶级鼓吹。儒学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宗教。  相似文献   

11.
所谓"人本",就是以人为本。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以人为本思想,强调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党要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奋斗、要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要让人民当家作主、要坚持群众路线、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人本"思想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和民本主义,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党的以人为本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儒学在台湾     
谢大宁 《中国报道》2010,(10):94-97
台湾的新儒家真正为儒学的现代化建立了一个新的学统,让儒学可以重新以符合现代知识规范的方式得到新的诠释。坦白说,我觉得这一点是大陆的国学热还无法做到的。  相似文献   

13.
栾小惠 《走向世界》2014,(28):40-44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以"不同信仰下的人类共同伦理"为主题的第三届尼山论坛于5月20日在孔子故乡中国山东举办。这是一次思想和学术的盛宴。3天的时间里,围绕本届论坛主题"不同信仰下的人类共同伦理",来自五大洲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余位世界知名儒学专家、人士、文化学者等汇聚山东大学,展开不同文明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可谓“新轴心时代”的“百家争鸣”。  相似文献   

14.
沈惠玉 《黑河学刊》2011,(10):119-120,122
让学生参与数学问题提出、数学结论形成、数学知识应用的"再创造"过程,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再创造"的机会。把接受式学习变为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问"中参与"再创造",在"做"中体验"再创造"。充分挖掘数学教材的"再创造"空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数学教学"再创造"过程,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如"发展"、"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就分别与"自强不息"、"民本思想"、"天人合一"、"和合"等息息相关。科学发展观在历史的传承中又凸现时代特色,具有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民众观是韩非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韩非凭着他对人性的认识,认为民众趋利避害,无知无识,所以会成为专制政治的障碍,于是就主张用各种手段严格的控制民众。并且利用民众,让民众都参与到"耕战"的行列,为统治者服务。对于难以控制、不于统治的群体要坚持铲除,甚至主张鼓动民众相互告密以达此目的。研究他的民众观的得与失,在今天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锦屏 《沪港经济》2012,(5):56-57
"我喜欢令人开心。"这是盛智文的口头禅,更是盛智文做事的动机。无论是兰桂坊还是香港海洋公园,盛智文缔造的每一个奇迹都与"让人开心"有关。他近期的愿景,则是将"兰桂坊"打造成世界级的娱乐商业品牌,让内地人也"开心"一下。上海兰桂坊、成都兰桂坊、广东花汇城,以及将于2013年开幕的海南岛海口观澜湖——这些并不够,盛智文的"野心"是让兰桂坊的成功经验覆盖大陆主要城市。  相似文献   

18.
冯元宏 《黑河学刊》2011,(2):6-8,10
从1910年到1921年期间,是毛泽东的思想急剧蜕变的一个时期。在这期间,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提出了"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坏,道德太旧"观点,欲"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从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以塑造新型国民,这一塑造"新民"的思想是以他的"向大本大源处探讨,倡学而已矣"的理论为基础,以"变化民质"为目的,并以重视求友共进、组织团体、兴办教育等为具体方式。为达到塑造"新民"的目的,他还提出了以"三达德"为主要内容的"新民"素质的具体模式。同时,青年毛泽东认为德智皆寄予体,"三育并重"的思想,对于提高当前国民素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吴倩 《走向世界》2011,(7):54-56,58
粮食单产水平位居全国第一位,小麦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玉米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蔬菜生产能力连续十年领跑全国…… "十一五"期间,山东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牢固,农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期间,山东省要推动"三农"工作实现新的历史性突破,实现"让农业更发达、更有竞争力;让农村更生态、更文明;让农民更宽裕、更幸福"的蓝图。  相似文献   

20.
丁宁 《走向世界》2014,(51):40-41
2014年是济南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关键年,一系列重点项目积极推进、加紧建设。济南市秉承着"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宗旨,加快建设山、泉、湖、河、城与森林相融合的森林城市,让人人都能享受到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绿色"红利"。截至目前,济南市城区基本构建成"一核、两区、三带、四极"的绿色格局。济南人时时处处与绿色相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