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结识《中国老区建设》已经十五年了。深感她是一份反映老区人民心声、交流老区建设经验、促进老区发展的好刊物。十五年来的相伴、同行,使我受益良多。我与《中国老区建设》确实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爱《中国老区建设》。  相似文献   

2.
《中国老区建设》作为反映广大革命老区情况,指导革命老区工作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刊物,已经创刊十五周年了。白手起家,在没有经费支持,面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的困难情况下,靠市场化运作,刊物能茁壮成长,成为国内颇有影响的“三农”刊物,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中国老区建设》不平凡的十五年成长历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一是靠中国老促会的正确领导和全体办刊人员的努力;二是刊物坚持了为革命老区人民呐喊,为革命老区建设服务的正确的办刊方针;三是得到了各地老促会和全国从事老区促进工作广大老同志的热情支持。  相似文献   

3.
《中国老区建设》2008,(10):16-16
1993年,一个面向全国革命老区的中央级刊物——《中国老区建设》,在党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关怀下诞生了。十五年来,这个全心全意为老区人民服务的刊物已深深植根于老区这片红色沃土,以其鲜明的特色和丰富的内容,给老区建设者们提供了强劲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工作指导。我们作为这个刊物的忠实读者,通过订刊、学刊、用刊,同《中国老区建设》结下了不解之缘和深厚情谊,相依相伴走过了十五年不寻常的历程。值此《中国老区建设》创刊十五年之际,我们对刊物给予我们的支持和帮助感触良深。  相似文献   

4.
光阴似箭,斗转星移。江泽民同志题写刊名,唯一的全国性老区杂志、老区人民的喉舌、老区干部群众的精神食粮——《中国老区建设》,创刊十五周年了。十五年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但十五个春秋,十五个寒暑,十五年的目目夜夜,《中国老区建设》的同仁们付出不知多少辛勤汗水,坚毅执着。我从心底说一声“你们辛苦了!”老区人民感谢你们!  相似文献   

5.
李栋善 《中国老区建设》2006,(10):I0003-I0003
我们当阳市老促会办公室从1997年开始收藏《中国老区建设》,9年来已经收藏100多本。收藏是为了应用,每当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查阅一下《中国老区建设》总会有所帮助。市老促会会长徐时成说:《中国老区建设》刊发的各类章对我们的工作用处很大,刊物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笔每每写一些“豆腐块”、“火柴盒”被《中国老区建设》刊用,心情格外高兴。每次收到《中国老区建设》都认真阅读,有时杂志晚到几天.心里就像缺了什么似的。《中国老区建设》成了我们的“家刊”。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题写刊名的《中国老区建设》至今已经创刊十五周年了。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中国老促会的领导和各省、区、市老促会以及广大老区工作者的支持下,在十五年的岁月中,《中国老区建设》与时俱进,内容贴近实际,贴近读者,丰富多彩,指导性强,版式生动活泼,受到广大读者的珍爱和赞扬,成为老区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7.
我一直工作生活在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退休之后,我先后参加了左云县、大同市老促会组织的活动。在老促会,我结识了《中国老区建设》,感到这本刊物办得很有特色,很有指导性。刊物不仅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老区建设的方针政策,还介绍老区建设的先进经验,报道老区艰苦创业的先进典型和动人事迹。老区人民非常喜欢这本刊物。  相似文献   

8.
正编辑同志:我是《中国老区建设》的热心读者,自2000年加入县老促会以来,每年都是自费订阅,也在刊物上发表过一些"豆腐块"文章。我觉得《中国老区建设》是老区人民必读的刊物,深受老区人民的爱戴。拿起中国老区刊,如胶似漆丢不下。上至中央好政策,下至老区好声音。  相似文献   

9.
《中国老区建设》是老区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也是为中国老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舆论工具。在中国老促会、报社编委会的领导下,在全国各地老促会的热情支持下,《中国老区建设》的质量逐步提高,发行量逐步上升。去年《中国老区建设》各方面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刊物的典型报道仍然不多,对老区人民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分析不深,刊物依然不够生动活泼。总之,刊物距离一本精品一流杂志还有相当的差距。  相似文献   

10.
读者心语     
我对《中国老区建设》无限钟情。多年来,每期刊物到手,都如饥似渴地阅读,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对自己喜欢的文章和不喜欢的文章,逐一评点,认真写出评刊意见,并标出自己认为使用不妥的字、词、句。如期寄给《中国老区建设》编辑部。我已经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老区建设》优秀评刊员,有几年还被评为优秀通讯员。工作和生活中,我已经离不开《中国老区建设》了。  相似文献   

11.
《中国老区建设》2008,(10):17-17
2008年,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手创办、江泽民同志亲手题写刊名的《中国老区建设》创刊十五周年。十五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该刊经过克难攻坚,大胆改革创新,不仅刊物质量有了空前提高,发行量也获得了大幅度提高。这确实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十五年。  相似文献   

12.
《中国老区建设》2008,(10):I0002-I0002
弹指一挥间,《中国老区建设》已经走过了十五个春秋。这十五年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殷殷叮嘱。这些关怀与叮嘱,时刻鞭策着我们,让我们在《中国老区建设》这片耕地上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些关怀与叮嘱,更时刻激励着我们,成为我们为老区服务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3.
《老区建设》创刊五周年了。《老区建设》是全国第一家研究“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开发的综合性刊物,创刊于1986年11月,由江西省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和江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主办、老区建设杂志社编辑出版。创刊时为《江西老区建设》,1988年11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改名为《老区建设》。  相似文献   

14.
我是黑龙江省绥棱县后头乡振东村一名普通农民。与《中国老区建设》结缘,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阅读《中国老区建设》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中国老区建设》办得不错,很有特色。我最喜欢的一点,是刊物敢说真话,敢报实情,尤其是敢为老区人民说话。例如2013年《中国老区建设》第3期"调查研究"栏目《村干部经济问  相似文献   

15.
《中国老区建设》2009,(11):64-64
《中国老区建设》贴近老区,服务老区,及时传递老区建设信息,对我很有帮助。建议开设一个《村官说事》栏目,既能介绍村官带领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经验,又能反映农村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使刊物进一步贴近基层。  相似文献   

16.
今年第10期《特别策划》一组文章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真实记录了《中国老区建设》20年来走过的光辉历程。社长兼总编辑漆志恒带领员工20年艰苦创业,夙夜在公,把《中国老区建设》办成贴近老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信息量大、亮点多,具备很强可读性、指导性的刊物,成为广大老区人民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7.
《中国老区建设》2012,(12):49-49
西平县老促会为“三老”订阅《中国老区建设》 河南省西平县老促会出资为全县老红军、老八路、离休老干部订阅了2013年《中国老区建设》。今年刊物发行期间,西平县老促会采取“六进门”措施,即:征订宣传进党政机关、进事业单位、进企业、进乡镇、进街道、进村委。截至10月中旬,全县已征订《中国老区建设》560份。  相似文献   

18.
正福建省连城县姑田镇科普惠农服务站报刊阅览室的《中国老区建设》刊物,是广大农村读者喜爱捧读的刊物之一。83岁的张华福和79岁的蒋运铭老人感慨:阅读《中国老区建设》刊物,为当年老区人民积极参加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深感敬佩;为改革开放以来老区建设取得日新月异发展的老区新貌欢欣鼓舞;为一些老区革命基点村的群众由于种种原因还没  相似文献   

19.
宗耀林 《中国老区建设》2006,(12):I0006-I0006
《中国老区建设》是我目前最爱读最钟情的刊物。为了使它办的更好,提几点建议: 1.“三贴近”要更具体。我接触很多报刊,最数《中国老区建设》贴近老区。但我觉得还要再具体一点,多反映县以下,特别是老区乡村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稿约     
《老区建设》2009,(24):F0003-F0003
刊物简介 《老区建设》杂志是由江西省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工作指导、理论研究半月刊。1986年创刊以来.本着“关注老区建设,关注扶贫开发,关注民情民意.关注和谐小康”的办刊宗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立足扶贫,面向三农,赢得了各界的广泛赞誉,系《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