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介绍了2018年第55届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一等奖作品的构思创作和主要内容。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同样会发生洪涝灾害。山西省大同市全年大部分时间干旱缺水,在短促的夏季却极易发生瞬时集中降雨导致的洪涝灾害,给当地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带来严重影响。为协调这样的极端气候问题,风景园林师通过径流体系的规划和弹性技术设施的加入,构建了一套弹性治水系统来调控和适应瞬时集中降雨并缓解干旱问题,以期实现当地的生产、生活、生态与自然过程的平衡交融和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新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以“区域绿地”代替“其他绿地”,这为城市非建设用地下绿地的保护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解读新标准指导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中的绿地建设发展要求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响应当前城市绿色发展新形势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需求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聚焦从“其他绿地”到“区域绿地”的分类调整,分析新标准下区域绿地的内涵和特征。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结合城乡发展需求,阐述区域绿地规划的核心转型思路。并从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论述区域绿地设定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中绿地规划的具体内容和方向。最后从空间政策、发展引导、部门合作和大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规划实施保障优化的策略。以“区域绿地”的解读为源,聚焦当前城市建设用地内外绿地规划建设割裂的现状问题,提出区域绿地规划的转型优化措施和实践经验,以期为新时代中国城市绿色空间的拓展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绿地生态网络对维护城市生态结构稳定有极其重要
的作用,其网络结构与城市发展、扩张及结构演化在时空层面
有动态的耦合关系。现阶段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多处于一种静态
的构建与优化思路中,忽视了城市化过程中自然与城市间的动
态变化。从风景园林学视角出发,以南京市部分区域为例,通
过多期遥感数据,基于CA-Markov模型模拟城市未来发展情
景,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各时期用地分类基础上,对城市动
态扩张演变下的绿地空间与其所形成的生态网络进行研究,以
期构建适用现在、面向未来的绿地生态网络,将丰富城市绿地
生态网络研究新思路,并为中国风景园林建设和绿地系统规划
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影响了城市绿色空间的生境
质量,城市生物多样性受到极大威胁。构建城市范围内的多物
种综合生境网络能够整合现有的城市绿色空间格局,促进生物
多样性保护与发育。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面向生物多样性保
护与城市绿色空间发展提出了基于InVEST-MCR复合模型的
城市绿色空间生境网络格局构建方法体系:即以生境类型为导
向选取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焦点物种,通过大数据选取焦
点物种的栖息源地,基于InVEST模型生境质量模块选取潜在
栖息地(汇)并生成生境网络构建阻力面,采用最小累计阻力
模型(MCR)构建丰台区城市绿色空间生境网络。研究结果明
确了丰台区的生境质量现状与未来生境网络发展脉络,为城市
绿色空间生境网络构建提供了新方法,为丰台区绿地空间格局
规划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参考框架。 相似文献
5.
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和大
量污染物排放,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不可避免
地影响到土壤、生态系统乃至人类的健康。城市绿地土壤在促
进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及人类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逐
渐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梳理了以下3个方面内容:
1)城市绿地的兴起与分类;2)城市绿地土壤质量的内涵与评
价;3)绿地土壤质量提升技术。在全球推动可持续发展与绿
色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权衡城市绿地土壤资源开发保护与城市
经济发展,是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因此,未来
应深入绿地土壤质量理论研究,加强绿地土壤质量监测,综合
研究绿地土壤质量评价体系,阐明绿地土壤在陆地生态过程中
对自然、经济及社会的影响,为推动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是城市绿地规划及建设的重
要指导性文件。历时性的文本解读可以梳理城市绿地系统规
划脉络,厘清规划思想、规划内容、规划方法等变迁与发展
特征,了解政策法规、城市发展等因素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建设的影响,并为未来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提供可借鉴的方向
与思路。利用文本分析法,结合ROSTCM6软件,对重庆70
余年的13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进行定性及定量解读,从
规划范围与层次、绿地分类、绿地布局、绿地指标4个方面梳
理重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变迁脉络;总结出重庆城市绿地
系统规划具有“公园绿地始终为规划核心内容,系统化思维
逐渐形成,生态保护理念日趋凸显及山城特色不断被塑造”
的发展特征;探讨了政策标准、法律法规、制度改革与技术
进步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提出响应
城市发展定位、协同国土空间规划的重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编制新思考。 相似文献
7.
公园绿地是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求”的优质公共
绿色空间,并受建设用地的支撑与约束,科学认识其与人口、
建设用地相互关系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引入“脱
钩”理论及模型,将“公园绿地与人口、建设用地”联动,系
统分析1996—2016年三者耦合特征及整体复杂关系。研究
表明:1)公园绿地建设与人口协调关系严峻,与“以人民为
中心”导向脱节;公园绿地与建设用地处于“以土地推绿地”
的“挂钩”增长态势;2)从整体联动视角看,约1/3城市的公
园绿地与人口、建设用地整体统筹建设不协调,公园绿地发展
面临“过度依赖建设用地”困境,亟须转变成“因人口制绿,
以存量建设用地为基”建设 相似文献
8.
公园绿地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生态基础设
施。在参与国家《城市绿地规划标准》的编制过程中,通过
对159个中国城市(含港澳台地区)主要公园类型发展现状的大
样本数据分析,提炼相关的城市公园建设主要规划指标,包
括公园绿地的面积规模、绿地率和功能分区。研究表明:我
国城市综合公园的建设规模多为10~50hm2,社区公园多为
0.1~5hm2;综合公园的绿地率平均值为75%左右,社区公园
绿地率平均值为65%左右。综合公园需具备儿童游戏、休闲游
憩、运动康体和文化科普4项基本功能,兼容园务管理、演艺
娱乐与商业服务等配套功能。社区公园需具备儿童游戏和休闲
游憩2项基本功能,兼容运动康体和文化科普等辅助功能。合
理地确定城市公园绿地的规划指标,有利于我国城市绿地规划
理论与实践走上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9.
针对城市型景区内旅游者和日常访问者相互影响的现象,提出“共处”空间概念,从“空间-行为”关系视角总结“共处”空间的时空特性,形成“共处”空间判别依据。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通过问卷调查,将人群行为划分为互不干扰、围观及参与、干扰及冲突3类,从空间优化与管理角度对列入公园年票体系中的城市型景区提出建议,梳理2类人群关系,提高游憩体验质量。 相似文献
10.
基于POI数据的上海城市功能区识别与绿地空间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主要是指涵盖城市交通设施、餐饮设施、学校、风景名胜区等具有地理实体的城市设施的位置与属性信息。基于POI数据,通过数据重分类与赋值,将上海城市空间分为绿色基础设施辐射区、道路与交通服务区、公共服务设施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六大类,分别研究现有不同分类下城市功能辐射程度与范围,并在此基础上从横向6类空间之间与纵向绿地建设深度2个角度评价上海绿地空间结构。并基于用地现状图对功能区识别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POI数据的城市用地识别与绿地评价图准确度较高、分类更为细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