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分别用专业化指数和多样化指数衡量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集群内知识溢出(即Mar溢出)和集群间知识溢出(即Jac溢出)。以浙江省13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聚集的驱动因素,计算了其知识溢出半径并总结了其知识溢出辐射范围。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Mar知识溢出和Jac知识溢出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浙江省沿海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集聚主要受多样化知识溢出驱动,浙江省内陆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集聚主要受专业化知识溢出驱动;Jac知识溢出既能促进集群的经济增长,又能增强其技术创新能力,而Mar知识溢出主要能提高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但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效果甚微。  相似文献   

2.
知识溢出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Marshall对外部性的讨论,自新经济地理理论以来,知识溢出更成为了近年来研究区域经济学增长、产业集群创新等领域不可缺少的变量。首先,通过回顾国内外学者对知识溢出的研究,发现知识的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是知识溢出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产业内知识溢出和产业间知识溢出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程度各异的影响;其次,因地理距离和社会距离的存在,限制了局部区域知识的外溢,知识溢出具有空间局域性特征。在一定范围内,人力资本流动、商品贸易、FDI、合作研发、非正式交流等活动均成为了知识溢出的途径。尽管知识溢出是无意识的行为,但知识在流动中留下了可追溯的痕迹,并可通过知识生产函数法、专利引用文献法、C-H模型进行测量。最后,文中还展望了知识溢出在解释企业创新决策行为、产业集群创新、区域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应用,并指出下一个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张苏缘  顾江 《财经科学》2023,(2):138-148
临时性产业集群具有与传统产业集群相似的知识传导机制,但是克服了其成长周期长、知识锁定、创新惰性等缺陷,或将赋能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基于我国11个国家级城市群的15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探究临时性产业集群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临时性产业集群能够显著促进城市创新水平提升;分区域特征来看,相较于东中部地区,临时性产业集群对经济相对落后、产业结构处于低附加值环节的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城市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更强;影响机制的间接验证表明,临时性产业集群创造了促使产品和要素流动的“流空间”,使得主体间进行知识交换,从而提升城市创新水平;进一步空间计量检验结果显示,临时性产业集群具有正外部性,能够提升同一城市群中其他城市的创新水平。为此,应提高临时性产业集群水平,重视产品与要素流动中介作用,引导临时性产业集群提升城市创新水平,并通过其空间溢出效应促进城市群一体化。  相似文献   

4.
知识溢出是高科技产业集群中的一个突出现象,以高科技产业集群中企业衍生为例,对知识溢出、知识流失、企业研发以及知识获取等要素进行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高科技产业集群中,知识溢出的短期效应是企业出现知识溢出负外部性即企业知识流失,但是随着企业加大研发与学习的投入,将会出现知识溢出的长期效应即正外部性:产业集群中知识存量增加,每个企业都有机会获得和利用更多的外部知识,形成高科技产业集群技术升级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IBS)整合来自于集群内外部的隐性和显性知识,通过向相关企业提供服务,日益成为产业集群创新体系中的知识来源和技术转移的桥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集群内外的技术溢出效应能进一步提升中间服务职能和集群的植根性,以此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和对周边区域的辐射能力.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中国2010—202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政府支持、知识溢出及其交互效应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区域之间相关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全国样本中,政府支持和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二者之间的交互效应对区域创新具有一定的负向影响;政府支持主效应大于知识溢出。在经济区域分样本中,政府支持和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性,东、中部地区政府支持效应大于知识溢出的效应,西部地区知识溢出效应大于政府支持效应。  相似文献   

7.
从国际创新型人才流动的视角,利用2007—2010年中国2100家高新技术企业的面板数据,研究知识溢出对我国本土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知识溢出和企业员工平均R&D投入共同决定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绩效;国际创新型人才流动具有显著的知识溢出效应,并通过海归人才流动和跨国企业人才流动两种途径对中国本土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相互加强的效应;产业FDI强度与产业内本土企业的创新绩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从大学知识创新溢出路径视角,运用SEM路径分析方法,对2001-2009年我国25个省级行政区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次区域层面的大学知识创新、大学创业与区域经济绩效间的关系,并揭示了大学知识溢出对高技术产业和区域经济绩效影响的溢出效应与路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知识溢出通过人力资本载体与知识商业化两大渠道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绩效提升。其中,大学知识溢出对高技术产业的促进,主要通过技术转让和校办产业等大学创业活动实现。但是,对于整个区域经济而言,大学知识溢出主要通过人力资本的中介作用而不是大学创业活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此外,大学知识溢出对区域经济增长也起到一定的直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空间知识溢出的中国区域经济协作发展研究框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对区域知识存量测度、技术差距以及空间知识溢出方面的研究,本文对空间知识溢出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构建基于空间知识溢出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框架,提出相应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为该领域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中知识溢出与区域竞争力提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知识经济时代,产业集群内知识溢出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内生变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区域的竞争力也日益表现为对知识占有和利用之间的较量,研发创新、知识吸收与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本文分析了集群内知识溢出主要通过集群内企业间人员流动、集群内企业间观察模仿、集群内企业非正式交流及集群内企业衍生等途径来实现。探讨了集群内知识溢出和技术创新与区域竞争力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集群内知识溢出有利于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集群的知识积累水平,激活创新活力,增强区域的整体创新功能、有利于集群内企业降低创新成本与风险提升区域创新效率、有利于集群企业的人力资源的流动提升区域竞争力,从而形成集群区域独特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1.
因产业集聚转型的迫切性及产业集群创设先天优势,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在国家高新区开展,并成为国家高新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评估创新型产业集群对高新区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结论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显著提高了实验组的创新效率;相比东部和东北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高新区创新效率影响更为显著。未来可通过在中西部地区扩大政策实施范围,提升整体区域产业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一个具有Marshall-Arrow-Romer知识外部性的四部门经济中,通过研究代表性家庭的动态最优化问题,考察了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开发和经济可持续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相应的政策含义问题,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人力资本的积累效率和知识外部性的大小会影响经济稳态增长率的高低;2.主观时间偏好率越大、边际效用弹性参数越小的国家稳态增长率越低;经济中技术创新率的提高和教育部门生产效率的改进会提高一国的稳态增长率,反之则反是;3.知识的外部性越大,最终产品部门的产出和研究开发部门的知识增量越高,稳态的经济增长率越高,反之则越低;4.政府应该建立、健全和完善尊重知识产权、激励创新的政策环境,以引导经济达到可持续的稳定增长状态.文章运用1978-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命题的主要结论得到了经验证据的支撑;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同于已有命题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随着集群的转型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知识溢出等软性因素正逐渐取代资源禀赋、地缘优势等传统集群动因而成为影响企业加入集群的关键。企业追寻知识溢出的选址行为,本质上是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取维持竞争的关键性资源。但集群内知识溢出在为企业减少创新成本、降低创新风险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知识损失的风险,使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激励。因此不同特征的企业有不同的选址行为,企业产业集群选址的决策,实质上取决于企业对集群内知识溢出所带来的正负效应的权衡。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探究高技术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区域间产业集聚特征差异显著,高协同集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低协同集聚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水平、高技术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均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性,二者协同集聚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协同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双重门槛,当高技术制造业集聚度和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度均介于第一、二门槛之间时,产业协同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最强。仅少部分省域两产业集聚度介于第一二门槛之间,能够有效发挥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High-technology/knowledge-intensive industries have become of increasing importance as sources of job growth and revenue to communities seeking to develop their economies. Communities want these industries so that they can be as economically vigorous as possible. However, although high-tech industries such as biotechnology are coveted as driver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local development impact of these clusters of regional innovation is not entirely positive.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with regard to the impact upon the low and semi-skilled populations. In some regions, the new growth generated by high-tech clusters has converted relatively inexpensive open space into haphazard 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 use that has contributed to sprawl, transportation congestion, lack of affordable housing, and gentrification. These problems are particularly evident in the Boston and San Diego metropolitan areas, which rank as the second and third largest U.S. biotechnology clusters respectively. This paper seeks to gauge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act—especially with regard to the labor and real estate markets—of the biotechnology clusters in the San Diego and Boston metropolitan areas.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strategic alliances to create and use standards affect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e explanation of the link from standards to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s through the effects of standards on the incentives to perform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We examine product standards, metrology traceable to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regulatory standards to address negative externalities. The paper develops a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for the link from standards to growth, survey/interview-guides to gather information from industrial R&D experts about the explanation, and case-study evidence about the explanation. We discuss the standard-setting process and explain that it entails strategic alliances among firms and with government involvement. Case studies of R&D projects in firms and in a national laboratory support the belief that standards implemented via strategic alliances leverage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98—2011年中国省域层面高技术产业的宏观数据,以知识溢出为中介变量,实证分析了产业集聚与技术学习成本的关系以及知识溢出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技术学习成本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产业集聚与知识溢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知识溢出在产业集聚与技术学习成本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产业集聚通过知识溢出降低了企业的技术学习成本。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ovid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linkages between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European context and highlights innovation as the intermediate variable that drives this interplay. Building on the literature in the 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the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in the economic growth theory with a political economic perspective, we assume that knowledge externalities can fully take place where institutions guarantee a level playing field in the access to knowledge. We estimate the effects of a set of relevant institutional variables on the growth rate of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and per capita GDP for a sample of European countrie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confirms that institutions that tend to equalise opportunities to innovate significantly amplify the impact of an exogenous increase in the knowledge base on the growth rate of per capita GDP.  相似文献   

19.
创新国际化是增强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构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2014-2016年我国“一带一路”沿线68个国家高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二次指派程序方法对国家高新区创新国际化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国家高新区创新国际化以创新主体交互、创新活动融入、创新资源流动、创新绩效提升为本质特征;国家高新区创新国际化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不平衡性,东部沿海高新区创新国际化水平较高,中西部高新区创新国际化水平较低;国家高新区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技术水平、政策质量等差异对创新国际化水平差异影响显著,自然生态环境差异对创新国际化水平差异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