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提供了一个研究西藏人口现状、结构及人口发展变迁的机会,增加了对西藏人口形势与人口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和平解放前,西藏的人口增长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和平解放后,特别是1965年自治区成立以来,西藏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极大改善,人口规模迅速扩大,人口素质大幅度提高.西藏人口正在加速实现由“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的传统型模式向“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现代型模式转变,是西藏历史上人口发展最快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2.
人口普查所形成的数据是我们分析一个国家、地区人口基本情况和动态变化的基础信息.本文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西藏自治区人口规模、民族、性别、年龄、家庭婚姻、城乡、教育、就业等方面的结构及其特征进行分析,在宏观上把握西藏人口发展现状、特点及其变迁和走向.  相似文献   

3.
人口总量 2003年底西藏总人口为270.17万,2.2人/平方公里,人口出生率为17.4‰,死亡率为6.3‰,自然增长率为11.1‰。  相似文献   

4.
西藏自治区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青藏高原,不仅是东亚、东南亚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还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1],因此被赋予生态安全屏障的定位.能源发展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由于海拔高、气候复杂、生态脆弱的自然地理状况等原因,西藏潜在能源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不仅制约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还加剧了生态恶化.本文通过分析西藏的能源消费状况及时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在生态安全屏障前提下的能源开发战略,达成既有效发挥潜在能源资源优势,保障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同时又能对生态影响最小化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5.
对构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到更高的战略地位,明确提出西藏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要加快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这是继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之后,国家在青藏高原地区实施的又一项重点生态保护工程.青藏高原的生态价值远远高于经济价值,爱惜西藏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永葆高原碧水蓝天,牢筑西藏生态安全屏障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6.
蒋鹏  周联贵 《魅力中国》2011,(5):371-371
生态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最高的文明形态,全世界现今面临的各种生态危机愈发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西藏自治区作为我国具有独特的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的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与必然性毋庸置疑。不过,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的道路中必然也会出现各种问题,本文旨在浅析当前西藏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其提出个人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西藏是我国自然生态和环境风格最为独特的地区之一,青藏铁路开通后,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西藏有可能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变化最为明显的地区。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一定要把保护与开发结合起来,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努力达到保护和开发共赢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强调要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的基础.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城型社会放在西藏发展的突出位置,按照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因地治宜、突出重点的原则。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因此发展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生态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人类生态与自然生态高度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走生态经济之路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生态型企业是西藏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如何打造绿色屏障,建设生态家园,黑河市平山林场做了有效的尝试。在发展战略上坚持"生态兴场",在发展理念上树立了"依法治场、科学立场、管理兴场",努力拼搏、锐意进取,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挖掘自身潜力,推动了林场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重大生态屏障是城市生态的生命线,是城市全方位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是宁波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区域环境承载力提升的现实所需和必然要求。宁波重大生态屏障体系建设的基本构想是构筑"四屏五廊多区"的市域重大生态屏障体系,推进"四屏"建设和功能提升,治理优化五大生态走廊,加快建设城乡生态功能区块,形成点线面相结合、全覆盖、多层次、立体化的生态安全网络。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长江上游的天然林保护、退耕怀林、防沙治沙工程、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生态屏障的建设步伐;与此同时,也凸显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以阿坝州的生态屏障建设为例。归纳并分析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化是一种致力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化,是以人类为中心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价值取向的文化,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形态.生态文明是一种先进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的形成有赖于生态文化建设的推进,缺乏生态文化的支撑,生态也就难以成为一种文明.文章以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的新精神、新要求,对建设西藏特色的生态文化、推进西藏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重要性、迫切性以及建设途径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14.
李海霞 《发展》2014,(9):89-90
笔者从构筑全国生态安全屏障与地方现实利益和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两个方面,思考对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三维生态足迹模型,采用西藏2015-2022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西藏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一是西藏人均生态足迹为下降-上升-下降趋势,年均值为6.18hm2/人,其中草原的生态足迹占比最高,为89.45%。二是西藏人均生态承载力年均12.0115hm2/人,呈现先迅速下降后大幅上升,又小幅度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草地人均生态承载力最高,林地人均生态承载力仅次于草地。三是西藏整体生态盈余,建设用地和耕地为略微超载状态,林地、草地和水域为生态盈余状态。四是西藏建设用地和耕地足迹深度年均值为3.11和1.50,草地足迹深度在0.5-0.9之间波动上涨,林地和水域的足迹深度都接近于0。最后从健全碳交易市场,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推进西藏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西藏自治区占据青藏高原的主体,面积占我国总面积的1/8,是一个地域面积广大而区内各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又十分悬殊的独特生态环境区。本文在对西藏地域特点和生态功能分析基础上,提出对西藏主体功能区规划及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关系到全国生态环境安全的敏感性区域,其中人口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以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为研究范围,以区域内县域为分析单位,对2007—2018年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点生态功能区区域人口增长率、人口城镇化水平、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受教育程度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人口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且少数民族人口多,为人口净迁出区,劳动力人口占比较低.区域存在人口总量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发展水平低、外出打工农民比例大、农业人口迁移意愿不强烈、劳动力素质低、区域贫困人口多等问题.最后,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人口的发展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实现区域人口的均衡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宋毅 《山区经济》1999,(4):37-38
我区9个贫困县市共有167个乡镇,3493个行政村,163万农业人口,占全区农业人口的58%,其中列入扶贫攻坚区的有128个贫困乡镇,2632个行政村,110万贫困人口。这9个贫困县市和扶贫攻坚区的人口状况和主要特征是:1.人口密度小 山西省国土面积156267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01人,我区国土面积2115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4人,平种4县市5027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80人,山区9个贫困县市16131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4人。如果去掉离石、柳林和临县这3个人口密度较高的县市,其余6县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公里66人。另据有关资料,我省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里120人以下的仅有我区山上9个贫困县和忻州10个贫困县这两个成片贫困地区。2.人口居住分散 全区236个乡镇,4669个行政材,平均每乡镇1.17万人,每村595人。平川4县市69个乡镇,1176个行政材,平均每乡镇1.67万人,每村978人。山区9县平均每乡镇0.97万人,每村467人。攻坚区平均每乡镇0.88万人,每村430人,如果按自然村计算,每村则只有200多人。3.人口流动性小 据对石楼、中阳、兴县、临县边远地区贫困乡村农户调查,未到过县城的人口占有较大比例,特别是一些妇女,有的最远只到过离村10公里左右的集镇。另据对方山、石楼等县边远山区农户调查,一些青年,尤其是女青年,宁愿在当地过艰苦日子,也不愿去大城市打工。据统计,我区扶贫攻坚区劳务输出人数仅12.2万人,除临县、方山劳务输出人数超过农业人口13%外,其余均在10%以下。  相似文献   

19.
蓝定香 《特区经济》2014,(9):165-168
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设立西藏"生态特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西藏"生态特区"试验探索的重点是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要完善政府补偿、强化社会补偿、争取国际合作补偿、实施生态移民补偿。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生态问题主要是由于数量庞大、素质低下的农村人口问题所致。不解决人口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文章以冀西北为例,通过该生态圈内北京和天津两市对冀西北的教育对口支援、资金技术支持、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永久性转移的制度建设等,促进冀西北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进而推动农村人口向农外转移,减轻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和破坏力,从根本上解决因人口问题诱发的生态问题,完善我国财政直接补贴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