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在我国理论界的讨论中,经历了三次大的飞跃,第一次是突破传统理论,承认了市场调节的作用,把它作为一种补充的调节。第二次突破是认为计划与市场不是“板块”式地发挥作用,而应该是“渗透式”发挥作用,不存在主和辅的问题;第三次飞跃是认为“计划与市场都是覆盖全社会的”,并具体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体制模式。我们体会,计划与市场  相似文献   

2.
一、第三次分配的由来 在市场经济中。人们通常把市场进行的收入分配称作第一次分配,即市场分配;把政府主持下的收入分配,称作第二次分配。即政府分配。第一次分配是按照市场的经济效益进行的。它强调效率,即经济效益越高,收入越高;无经济效益,则没有收入。第二次分配是由政府主持的,它更强调公平。通过税收杠杆等工具的作用。政府给予贫困户补助津贴。进而促进收入分配的协调。而第三次分配则是个人出于自愿,在习惯和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献出去的收入分配方式,因此它的影响是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所无法替代的。  相似文献   

3.
魏杰 《经济纵横》1991,(5):8-12
<正> 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因为价格的形成及其变动是在市场中自动实现的,不需要计划直接管理,即不需要计划直接确定价格。但是这并不是说价格不需要计划进行必要的调节。计划虽然不能直接确定价格,但是要在价格自动形成和变化的基础上,对价格进行间接的计划调节。因此,价格体制也应该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体制,充分反映和体现着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原则。具体来说,价格体制中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主要  相似文献   

4.
作者认为,应在两个方面贯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原则,一是在国民经济总体活动中,二是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前者是实现宏观经济计划性与微观经济市场性的有机结合,具体表现为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调节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后者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调节方式,具体表现为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这三种调节方式的相互结合及其内部的计划与市场性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5.
学校人本管理的三个层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席建强 《经济师》2004,(10):101-101
学校实施人本管理可以从三个层面去分析。文章把管理者对教师和学生的关注情况分别叫作人本管理的第一层面和第二层面 ,把管理者对家长的关注情况称作人本管理的第三层面。并对这三个层面作了简要的分析 ,就学校管理如何实施人本管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经济纵横》1990,(11):30-30,53
<正> 正确认识和贯彻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是深化改革的关键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这个问题引起了理论界和经济工作者的注目,已成为人们关心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吉林省经团联于1990年9月14日在长春市召开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问题的研讨会。来自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中青年经济理论工作者及省直有关部门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现将这次会议讨论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问题 1、计划与市场概念的原始意义和现代意义有些同志认为分清计划与市场这两个概念的原始意义和现代意义,是我们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7.
资源配置是经济学中的基本问题,政府和市场是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新中国三代领导核心对资源配置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从单纯的计划手段到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科学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澄清了长期以来对于资源配置方式的错误认识,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和科学实践,使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了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8.
<正> 怎样才能使我们的供销工作在治理整顿和改革开放中稳步发展?我认为首先应当解决好当前供销工作中面临的一些思想认识和实际问题。一、正确认识当前治理整顿中的“管”和“放”。我们有些供销人员,面对当前经济活动中强调计划性和适当集中感到困惑不解,怀疑“开放搞活”方针是不是又变了。其实我们说的“管”和“放”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关系问题。按照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总要求,把开放搞活和监督管理、发展生产资料市场和建立调控与监督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改革经济体制所应坚持的原则。在当前治理整顿期间,顾全大局适当集中,适当强调计划指导和  相似文献   

9.
自发展经济学形成一门学科以来,半个多世纪中,计划与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计划与市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计划与市场的相互关系等,一直是发展经济学家争论未休的问题。大体说来,第一阶段的发展经济学偏重计划化,第二阶段的发展经济学偏重市场机制,第三阶段的发展经济学则强调市场经济中作为内生变量的制度因素,并指出了权力进入市场所造成的直接非生产性行为对经济的破坏作用。本文对发展经济对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不足作出了多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 我想,我们在讨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时,可否不直接讨论两者如何结合,而去认真讨论一下如何搞好我们的计划体制和计划工作,使商品经济有计划、高效益地发展与增长。因为直接讨论两者的关系。容易产生形而上学的观点,先把两者分割再结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板块论”、“渗透论”等。有的习惯提法在科学意义上还需要进一步推敲。如“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提法,总感到有些不确切。这一提法会使人以为“计划经济”这一块可以超越市场,“市场调节”这一块可以不要任何计划,两者的结合就成了“无市场的计划经济与无计划的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同义语。这样的两者结合怎么会实现计划经济呢?事实上,与计  相似文献   

11.
企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微观实体。在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对国民经济运行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调节,最终将落脚到企业的运行上。现阶段,我国拥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等。在这些不同性质的企业的运营中,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实现方式呈现出丰富性、生动性、多样性。现根据我们曾经倡导的由指派性国家定货、协商性国家定货、指导约束性计划、参数诱导性计划、不完全市场调节和完善的市场调节这六种方式组成的结合形式体系,对各类不同企业进行探析,以增强对“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以国家调节为主导”新机制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欧洲艺术市场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古希腊至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至18世纪,19世纪之后。在这四个历史时期中,艺术市场各有特色:第一时期是三大艺术市场即寄生性、雇佣性、自由性艺术市场平分秋色;第二时期是雇佣性艺术市场称霸天下;第三时期是自由性艺术市场的复苏;第四时期是自由性艺术市场独占鳌头。  相似文献   

13.
商业     
《经济师》2001,(4)
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经济事业 ,也称为贸易。在我国现阶段 ,一般把国内贸易称作商业 ,把对国外的贸易就直接称作对外贸易。商业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是商品生产发展的结果 ,又是商品生产得以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再生产的不可缺少的中介和条件。商业  相似文献   

14.
人生在世,要处理好"三层关系":第一层,与世界的关系;第二层,与他人的关系;第三层,与自己的关系。这"三层关系",好比是套在整个人生内容上的大、中、小三个圆圈:最大的圆圈是一个人与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魏杰 《当代经济》2010,(17):1-1
我们一般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分为五个行业:第一个是新能源,主要与化石类的传统能源相区别,即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之类;第二个是新材料,主要包括复合材料;第三个是信息产业;第四个是生命生物工程产业;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市场调节,形成新型市场均衡的劳动资源配置机制,促进劳动资源的有效配置,成为我国劳动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从纯粹的形态上划分,劳动资源配置机制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完全市场调节的劳动资源配置机制;第二种是完全行政性的劳动资源配置机制;第三种是有控制的市场调节的劳动资源配置机制。我们作出这样的划分的前提是将经济制度划分为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三种纯粹的形态。每一种劳动资源配置机制都不能独立存在于它  相似文献   

17.
<正> 改革十几年来,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在我国的经济运行当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还存在许多偏差.归根到底,还是个经济体制问题.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一个能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符合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原则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没能真正地建立完善起来.因此,必须从深化改革、完善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去认真探索和促进两者有机结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出台,地方各级政府也将进行机构改革。根据机构改革的目标与市县政府所承担的经济任务,可以按照以下几条原则来确定市县政府的经济职能:第一是效率原则,要有利于市场有效的运行,把生产经营的权力真正交给企业,使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以此推动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的建立;第二是受益原则,对某市县有益处的事情就由某市县管理,对几个市县都有益处的事情就由省政府协调管理,仅对某一个乡镇有益处的事情就由该乡镇管理,而由哪个市县产生的危害则由该市县来治理;第三是行政原…  相似文献   

19.
新《公司法》对产权交易市场将产生三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权益性投资将爆炸式增长;第二、非上市股份公司的股份可能成为产权市场的主力品种;第三、依照新《公司法》,产权市场的操作将更加复杂,风险将增大。  相似文献   

20.
庐陵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姿,并具鲜明的特色。开发丰富的庐陵文化资源必须做到:第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第二,精心筹划,包装对外;第三,策划历史文化名人效应,浓化乡土情结;第四,把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纲入旅游发展规划与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