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姜铠丰 《人力资源》2006,(20):50-53
2006年9月6日,英特尔公司宣布,公司计划在2008年前裁减10,500名员工,大约占员工总数的10%。消息一出,业界一片哗然,裁员的话题再一次闯入公众视野。回顾以往,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从跨国公司到中小企业,从营利组织到非营利组织,裁员已经从最开始的“洪水猛兽”变成了现代组织习以为常而又稍感无奈的标准做法。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绩效,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更好地生存下去,现代组织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挥舞“裁员”这把利刃去披荆斩棘、谋求生机。  相似文献   

2.
裁员平衡术     
3月10日,联想集团正式公布了其“战略裁员5%”的消息。据悉,这是联想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大规模的裁员。联想声称,“此次裁员系战略调整的行动之一,与员工的表现及业绩无关;同时,联想集团安排了周详的补偿计划,并为离职员工提供心理辅导、再就业支持等服务。”在媒体眼里,此次联想裁员表现得非常专业。然而,3月11日晚,在互联网上发布的一些联想留任员工的文章,让业内人士对此次裁员的系统规划性及员工情绪及沟通策略表示怀疑。看多了跨国企业裁员,怎么看我们本土公司的规模性裁员,这是个问题。而且,对联想集团裁员所引发的有关裁员平衡术及企业战略决定下的人才策略的讨论,要比对联想集团裁员本身的讨论,对中国企业更有建设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琰 《人力资源》2016,(5):70-71
低油价下,世界经济寒气袭人.既然赚钱不容易,那么“省下的就是赚到的”这个低成本理念自然也就大行其道,裁员、减薪、部门撤并等人力资源低成本战略正被很多公司采用,想必这让时下国内为数不多的职业转换公司的日子好过了不少.所谓职业转换公司,通俗地说,就是裁员顾问公司.一家磨刀霍霍准备裁员的大公司,即便再不愿意为裁员这种懊恼事自掏腰包,但到了关键时刻,恐怕还真得认真考虑由谁来操刀.有人这样评价裁员:“如果被裁的员工承受不了打击而发生意外,这就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员工被裁员后加入竞争对手的阵营,这就是一个商业问题;如果员工带走甚至泄露公司的商业机密,那这就是一个法律问题.总之,哪一个问题处理起来都不轻松.”可见,要做到“无情裁员,有情操作”,还真需要专业的“分手大师”拿出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4.
大部分企业在为降低成本而实施瘦身计划的时候,几乎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想办法“裁员”。的确。裁员是最省事也最立竿见影的事情。毫无疑问,在考虑裁员的同时。企业应当考虑如何留住最有价值的员工。在市场好的时候业绩好的员工未必是好员工。真正好员工是在市场不好的时候依然能够保持良好业绩的那一个。因此,即便要裁员,也不能一刀切,要想法留住高价值员工。  相似文献   

5.
裁员不像辞退那样有理有据,面对员工,HR 经理要说出“裁员”两字更是难上加难——他可能昨天还带领团队在外地打拼,今天刚回来就收到被裁员的通知;她可能周末还和你一起逛街购物,周一上班就从你口中知道自己被裁的决定;他可能上周才刚刚帮助你完成他们部门的裁员任务,如今轮到自己被裁……面对这些或是朋友、或是功臣的员工,HR 经理真是“裁你,叫我怎么说出口?”  相似文献   

6.
观点     
《新前程》2009,(3):7-7
5000人 阿里巴巴2009年计划招聘新员工,5000和3000 微软先裁员后招员工;1000名 腾讯2009年计划招聘新员工数量;80% 万科“80”后员工比例  相似文献   

7.
黄渊明 《人力资源》2006,(20):54-58
近两年来,一轮又一轮的裁员从跨国企业波及到内资公司。2005年,德意志银行宣布裁员5200人,惠普1900名员工“自愿”离职,BBC裁减20%的员工,爱立信因关闭CDMA业务而裁员250人,JBM实施了“全球万人裁员计划”;在国内,2006年7月中旬发生了百度裁员风波。这些知名企业纷纷举起裁员的大旗,让国内外其他企业在观望、猜测之余也惶惶不安,不由反观自身:企业是否需要用裁员来换取发展?能否承受得起裁员的风险?又该如何去规划裁员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月度关键词     
《英才》2013,(1):18-18
花旗大裁员两个月前刚刚更换全球CEO的花旗银行,于12月初公布了1.1万人的全球裁员计划,其中个人银行业务约6200名员工、投行业务1900多名员工和后台操作部门2600名员工将被辞退。此规模达到其全球员工总数的4%,比2011年在总部裁减4500人的计划多出2倍。  相似文献   

9.
张英 《企业活力》2005,(8):40-41
<正>无论是中国还是国际上,裁员已成为企业参与竞争、加强实力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对员工、企业、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但裁员真的是企业应对危机、解决财务困难的灵丹妙药吗?“减员增效”真的是仓业扭转局势的杀手锏吗?这些有关裁员的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深思。一、裁员种类与动机分析1.裁员种类  相似文献   

10.
在《劳动合同法》即将实施的前夜,2007年的岁尾成了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多事之秋,从华为的集体辞职事件,再到沃尔玛中国区的大批裁员,2007年变得不再平静。 沃尔玛全球超过200名员工将被“无原则解雇”,其中中国员工占总数一半左右,涉及深圳、上海、莆田、东莞的四个分部,主要涉及工厂认证、质量检验等职位。  相似文献   

11.
“裁员”,当前企业最敏感,HR最避讳的话题。 没有人真正愿意对自己的员工举起裁员利刃。很多时候,这是最无奈的选择。都知道这是“下下策”,都知道“丑人难做”,HR却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2.
温柔的一刀     
自从两年前某知名企业采用了“闪电裁员”之后,各式各类的企业不顾恶评如潮,纷纷效仿,“闪电裁员”似乎成了一种管理时尚,不跟就不时髦。在“闪电裁员”中,被裁员工被要求在极短的几个小时内交还电脑、门卡等物品后马上离开,随后公司立即关闭其ERP账户和邮件系统。细想一下,企业之所以采用“闪电裁员”的绝杀狠招,无外乎担心被裁员工因情绪激动而产生极端性破坏  相似文献   

13.
德国公司裁员的方式很简单。消息传出来,员工不用盘算,也不用走关系,每个人几乎都清楚,谁将在这样一场动荡中告别同事。所以大家心胸坦荡,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因为德国裁员的方式,大多是这样的:先是培训期的员工,然后是单身员工,接下来是结了婚没孩子的员工,再接下来是结了婚有一个孩子的员工,最后是结了婚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孩子的员工。如此简单的“一刀切”方式,是否会造成竞争机制的乏力,德国人却说:“谁说我们没有竞争?每个员工按业绩收取年终红包,平庸的才几千马克,优秀的有上万马克。”让人惊叹:比起奖金上的差别,裁员才是真正的“撒…  相似文献   

14.
网络企业似乎面临着严寒的冬天,业绩大幅滑坡,到处都在裁员,翻开报纸,随处可见公司裁员的消息:Dell公司2月15日宣布裁减1700名正式员工以降低运营成本,EMC公司宣布有“几百名员工丢掉了工作”,媒体猜测在我是700人,美国Inetl公司三月份也宣布裁员,人数大约为5000人,德国Linux厂商Suse linux AG将削减美国公司2/3的雇融,在位于美国加州的分公司中仅留下15员雇员,Verizon公司裁员持幅我是高达1万名员工,受到西风东渐的影响,国内90%以上的网络企业也被卷入裁员在潮中,更多的网络公司开始拖欠员工新金,平衡薪金减少了两至三成。  相似文献   

15.
喜茶隐忧     
急速扩张后,喜茶的发展陷入了滞缓。在裁员风波爆发的同时,喜茶还面临诸多挑战2月9日,网红茶饮品牌喜茶“裁员30%”“无年终奖”等传闻,从脉脉职言板块不断发酵,成为当天的热点新闻。数名注册为“喜茶员工”的匿名用户在脉脉职言区大量留言,控诉喜茶,包括变相裁员、内部晋升考核机制混乱、管理层动荡等内容。  相似文献   

16.
商界大师罗伯特说:“采取什么样的裁员措施,比是否裁员更重要。采取人道的手段裁员的公司能更好地保持住留职员工的信任与忠诚。而信任是企业最有价值但也是非常容易消失的资产。”  相似文献   

17.
12月12日,一条“美的大裁员,新员工几乎全做炮灰”的微博备受关注。这条微博称,11月开始,美的集团大裁员,幅度令人瞠目:制冷集团60多家各地销售公司裁员幅度40%以上,有些超过60%,总部约50%;日刚家电集团2012大规模校同招聘新员工几乎全裁。  相似文献   

18.
裴瑜 《英才》2012,(5):66-67
大规模裁员,增长乏力,正面临产业升级的中国白电行业如何拯救自己?短短一年裁员32179人。这一数字,不仅创下近年来A股上市公司裁员纪录,更将年收入过千亿元的中国白电巨头——美的电器(000527.SZ)推至风口浪尖。美的电器近日发布的年报显示:至2011年末,美的员工总数为66497人,较2010年末的98676人减少了32179人,同比降幅为32.6%。一年中,其生产人员降幅最大时曾达到34.9%。  相似文献   

19.
企业要发展,就需要吸引、保留和激励优秀的员工;有优秀而满意的员工,才能给企业带来满意的业绩。这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法则,无论是“盛世”还是“危机”之时。然而,吴起的裁员及薪酬变革,都没有充分考虑到员工,特别是骨干员工的感受和利益,而只是单纯地从股东利益出发,从而引起了员工包括骨干员工对企业信心的丧失及不满。  相似文献   

20.
4月间,柳传志觉得自己要主动找媒体来说点什么。令他略感不安的是最近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一篇贴子:《联想员工亲历大裁员:公司不是家》,作者应该是刚被联想由于收缩业务进行战略性裁员而裁掉的员工。“写得很委婉、哀怨,感情也很真挚,看了以后我感到挺难过……”和言语一贯的掷地有声、激昂响亮不同,柳传志阐述他对“战略性裁员”、“联想是不是家”等看法的时候,语速缓慢、声音低沉、字斟句酌。这个话题,于他而言,的确是陌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