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继2000年3月1日电信资费调整后,今年10月1日起,34项电信业务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电信运营商可以自主定价的项目范围进一步扩大。电信资费进一步调整给百姓带来什么?基础电信业务(市话费、长途费、月租费等)资费放开为何呼之难出,电信资费还会降吗?这些都是消费者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2.
我国1999年3月1日起,对邮政电信资费进行了结构性调整。几个月来,广大消费者和舆论媒体对这次电信资费调整作了大量的评论。但是,这次电信资费的调整总体上仍然没有从国家法律上、市场经济的价值法则上得到解决,不能令人满意。那么,调整后的邮政资费公平合理吗?请大家看下面的分析。以信函和特快专递邮政业务为例,调整后的邮政资费见下表:  相似文献   

3.
皓天 《质量跟踪》2001,12(5):40-41
2000年12月25日,国家信息产业部、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电信资费结构性调整的通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涉及面最广、调整幅度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电信资费调整方案.这次电信资费调整涵盖了除移动电话外的全部基本电信业务.从调整幅度上看,除本地电话外,其余各项业务资费均大幅度下调,部分业务,如国际电话、出租电路、拨号上网通信费等降低幅度均超过了50%.国家信息产业部负责人表示,这次电信资费调整大幅度降低了资费总水平,重点是解决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资费结构性矛盾.他同时表示,电信技术与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决定了资费的调整也必将随之不断进行,不可能一劳永逸.  相似文献   

4.
我国电信资费改革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对我国电信业引入竞争后的资费管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认为现有的管制方式必须深化改革才能适应新形势;并对电信市场竞争状况进行了分析和判断,认为我国电信市场只是初步形成了竞争格局,这种状况与电信业企业制度不健全、法律框架不完善、市场竞争不充分密切相关,同时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对固话和移动的竞争进行了经济学分析;文章系统讨论了资费改革的思路,提出了资费改革与普遍服务、网间互联等政策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如今普遍家庭和消费者拥有一部电话和手机则不是一件奢侈的事,但电话或手机带来的话费则不是每一个消费者都能吃消的。因此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电信业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自3月1日起全国实施的电信资费调整,曾令全国许多消费者感到欢欣鼓舞,然而,大家注意到,为...  相似文献   

6.
3月1日开始实施的邮政电信资费调整方案,使人们愈加感受到了社会信息化带来的实惠。电话费便宜了,装一部电话最多也就1000元;上网便宜了,即使超过1小时,也不过区区8元钱;手机也要便宜,中国联通公司已率先开始琢磨着怎样在国家规定收费标准内往下浮动。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做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电信业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据有关方面介绍,1995年至1998年的4年时间里,中国大陆程控电话交换机的净增量由1942万线猛增至2500万线。中国人手里的大哥大也从1990  相似文献   

7.
随着电信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益成熟,电信运营商在大数据时代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由于电信运营商本身的特点,其数据储存、数据分析的独特优势,意味着在大数据时代电信运营商拥有更多可能.这些都将导致电信业未来走向的重新规划,以及业务模式的重新调整.所以,全面认识到大数据的发展状况,并准确抓住机遇发展业务,成为电信运营商目前必须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 最近十年来,我国电信业的改革相当频繁。受西方国家各种改革政策的影响,我国逐渐在电信业中引入了竞争性。尤其是1999年对原中国电信总局采取所的分割改革,等于事实上宣布了中国电信业未来改革的竞争取向。电信业的竞争势必会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我国政府的电信监管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我国政府必须着手对电信业深化改革,不断的完善电信监管政策。  相似文献   

9.
李小卯 《经济界》2005,(6):73-78
“政企分开、破除垄断、鼓励竞争、促进发展”刻画了中国电信体制改革和电信市场开放进程的粗线条,并成为我国电信监督管理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推动了我国电信业以两倍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速度发展,固定通信网用户和移动通信网用户都超过3亿,成为当今世界上成长最快、最有活力的电信市场之一。同时,随着电信新技术和新业务发展,电信业逐步渗透到人民日常生活和工作方式中去,成为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关键的网络资源供应商,网络资源和网络接入及其资费曾一度被认为是产生信息化“鸿沟”的重要因素。随着电信市场竞争逐步规范、新技术新产…  相似文献   

10.
面向全球化的中国电信业竞争与规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于一个刚刚从传统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我国电信业的体制改革无疑是一个高难度的课题.而且自2001年11月我国正式加入WTO后,面对我国开放国内电信市场的承诺和国际电信市场上激烈的竞争,我国电信业体制改革也关系到中国电信企业的未来生存与发展.因此,研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电信业改革及其产生的可能结果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就中国电信业的竞争目标、市场结构、规制机构和规制方法和手段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外企业文化》2003,(7):56-57
随着小灵通禁区北京和上海的最后突破,电信资费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移动和联通今年5月中旬就各自推出许多优惠措施。我国现行的移动通讯价格的标准是月租费50元,通话费每分钟0.40元,漫游费是每分钟0.60元。从目前移动资费的竞争情况来看,这个标准已经可以说是名存实亡了。就这个问题,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栏目采访了财经观察员、北京邮电大学阚凯力教授。阚凯力教授说:移动通讯最早是八十年代末在中国出现的,当时的市场定位是高端的产品,而且容量、用户数量非常少,都是一些所谓的大款,所以叫大哥大。在这种情况下,资费结构完全是…  相似文献   

12.
来自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的消息表明,中国将抓住当前物价总水平较低、宏观经济环境宽松的有利时机,调整价格结构,改革价格形成机制,整顿价格秩序。 据悉,今年价格结构调整的重点是电力、邮政、电信以及住房等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价格。 这些改革举措包括: ——对邮政、电信资费进行结构性调整,价格整体水平有较大幅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我国电信业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由原邮电部独家垄断国内电信市场的局面逐步被目前初具规模的电信业竞争格局所代替。良好的国内环境为电信业的平稳增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电信全球化也给中国电信业引进外资及走出国门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十多年来,我国电信业经历了平稳发展的基本走势,但在发展过程中也走了不少弯路。中国电信业只有把握机遇,通过新业务开发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国际大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4.
据中国信息产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彩透露,议论已久而仍未出台的《电信管理条例》。目前已呈交国务院法制局征求意见,如果顺利有望于上半年出台。此条例将允许外资及私营企业进入电信行业。此条例将电信业分为2类,第1类为基础电信包括固定通讯、移动通讯、卫星通讯等。此类电信仅允许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营,外资及国内私营企业可以参股,但不能控股。第2类为增值电信,包括互联网及其相关服务等,对任何所有制形式企业均开放。《电信管理条例》将允许外资及私营企业进入电信行业  相似文献   

15.
一、电信行业背景分析 自建国以来,中国公用电信业一直由邮电部独家经营。邮电部是国家电信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又是电信业的经营者。从80年代初开始,有关部门和专家便呼吁要求打破邮电部独家经营电信服务。1992年6月,中国电子学会、中国通信协会等部门举行研讨会提出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开发市场,允许利用专用网的能力经营公众电信服务。从此拉开了我国近年电信市场变革的序幕。  相似文献   

16.
电信业务资费在通信活动中扮演着一个非常特殊的重要角色,它把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国家通过资费政策对电信行业实行宏观调控,使电信业务的价格保持稳定,保证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电信企业要通过资费管理收回投资,扩大再生产,尽可能地赚取利润;消费者则希望以最低的价格取得最好的服务。蓬勃发展的电信事业  相似文献   

17.
媒体链接     
据《中国消费者报》报道 4月10日,记者从北京市工商局12315消费者投诉中心获悉,在刚刚过去的3月,北京电信资费调整引发200多起消费投诉,成为3月份的投诉热点。  相似文献   

18.
媒体链接     
北京调高话费 引来投诉一片 据《中国消费者报》报道4月10日,记者从北京市工商局12315消费者投诉中心获悉,在刚刚过去的3月,北京电信资费调整引发200多起消费投诉,成为3月份的投诉热点。  相似文献   

19.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日前在内部会议上表示,要指导监督运营商企业进一步合理降低电信资费水平。除了降低电信资费之外,李毅中还表示,要加强电信市场监管和电信资费的监督检查,高度重视社会和消费者的意见,加强对垃圾短信、网络欺诈等突出问题的治理。一匿名运营商人士说:“资费越来越低是大趋势。”各地分公司都在根据市场情况调低资费。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电信业竞争格局的改变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广州电信业的市场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加入WTO后,我国电信市场将逐步对外开放,广州电信运营商正面对一个全新的、更加激烈的、国际国内全方位的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