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俊杰 《魅力中国》2010,(17):294-294
一、立足现实,面向21世纪社会 当前,全国实施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主要有两个,一个是1992年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一个是1990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后一个大纲初中、高中的内容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李慧梅 《魅力中国》2009,(3):109-109
一、承接式导入 中小学语文教材上好多课文都有一定联系的,遇有这样的情况便可将前一课内容导入本课。比如有人在讲《故乡》时,便是承接小学课本上的《少年闰土》导入的:“大家在小学时都学过《少年闰土》,一定都还记得那个带银项圈的英俊少年。那么,闰土后来到哪里去了呢?他的生活还是那么无忧无虑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故乡》一文,作者鲁迅先生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这样,既唤醒了学生们的记忆,又激发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3.
一、调查目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歌乐山学区的小学校运用“导学单”进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了解目前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状态,获取第一手资料,我们设计了《歌乐山片区小学语文高年级导学单使用调查问卷(高年级语文教师用)》和《歌乐山片区小学语文高年级导学单使用调查问卷(高年级学生用)》,希望找出阻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提高的因素,为我们导学单的校本化设计与运用研究提供有力的参照依据。  相似文献   

4.
张燕 《魅力中国》2011,(10):121-121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的语言素养,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更能提高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引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朝着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这个总体目标而努力。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师生交流比较肤浅、忽视对学生阅读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等问题,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姚奠中先生,生于民国之初(1913年),今度百岁。姚先生山西稷山人,名豫泰,字奠中,号樗庐,别署丁中、丁一,樗公、老樗等。先生早慧,幼有神童之称。髫年嗜学,习文学诗。初中即萌学荇梦想,研读《通鉴辑览》、《十子全书》、《水经注》、《笠翁六十种曲》、《占唐诗合解》等。1935年先考入无锡同学专修学校。半年后师从同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研习斟学并考取研究生。  相似文献   

6.
胡韶华 《魅力中国》2009,(16):128-128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就是说高中语文要为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语文新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学,但关键在导。下面就语文新课程的导与学问题谈谈自己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因为将《股票的基本知识与多元化投资》这门课作为高中的选修课程之一而引发了不小的争论,一些学生和家长认为高中生学炒股能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和技能,也有人表示高中教育没有必要为了顺应全民炒股的时代而盲目跟风。(据6月17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周刊》2009,(33):22-22
教育部调整44个汉字写法 教育部日前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琴”、“亲”、“魅”等44个汉字的字形拟进行调整,此外,还恢复了51个异体字。此次意见征求将截至8月31日。  相似文献   

9.
鲁素华 《魅力中国》2010,(11):215-215
当前,语文教师中最流行的一句话是:“现在的语文是越来越教不来,语文老师是越来越不好当,语文阅读教学是无所适从。”语文教师深知: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如何才能达到《课标》中规定的目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安慧平 《魅力中国》2011,(6):192-192
如何打造语文教学高效课堂,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为什么学生越是到了高年级越是“不喜欢”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中来呢?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总是有人认为学不学对考试成绩影响无所谓呢?我想归根到底,是我们语文课堂的效率太低了,以至于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效率,提升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改变人们对语文课的认识呢?我想就应该在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1.
宋维 《西部大开发》2010,(8):114-114,144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就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象是创造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强小荣 《发展》2010,(7):143-143
近期,我学习了河南省西峡县杨文普团队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得到很大启发。“三疑三探”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我用心摸索,大胆尝试,让“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渗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并根据不同内容合理调整,灵活运用。本文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苏教版)中的《广玉兰》(作者陈荒煤)教学为例谈一谈认识。  相似文献   

13.
去年年末.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巩献田上书全国人大《一部违背宪法的〈物权法〉(草案)》.让中国的法律界热闹非凡。有人称他是英雄,为国家利益挺身而出;有人骂他是用“文革”式思维阻改革开放的继续进行。中央也多次组织研讨会与巩献田进行“隔空对话”,试图证明《物权法》(草案)的正确性与合法性。  相似文献   

14.
胡天顺 《发展》2009,(6):96-96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注意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实现课内外结合,即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韩阿冰 《魅力中国》2010,(25):296-296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睦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不但说明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明确了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语文性质更全面定位更准确。《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前两个维度是工具性的一面,而后一个维度则是人文性的一面。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语文的工具性即是求真,而人文性则是求善、求美。  相似文献   

16.
冯爱霞 《魅力中国》2011,(10):124-12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注意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新课标将语文的审美能力培养与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到同等重要的水平。并进一步强调: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  相似文献   

17.
张克光 《魅力中国》2014,(21):203-203
中学语文跨学科教学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贯彻落实这一教育理念,语文教师要有跨学科教学的意识,熟悉各个学科的教材体系,知道语文的那些课与某个学科的哪些课之间有关联,能够引导学生利用其他学科学习的成果学习语文,或者利用语文学科的学习成果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田莉 《魅力中国》2013,(11):146-146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即让教师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技能,要让学生找到“学习”的门径,从而达到“自能读书”的境界。要想达到目的,每个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多方考虑,慎重对待,科学地处理好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语文教学中的知识点无外乎基础和阅读,而重点又是在阅读教学中。因此,搞好阅读教学,学生也就读懂了课文。从而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课文不仅是我们学习的材料,更是学习的对象,学生与课文之间应该是尽量对等的。然而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其语文经验不对等,导致形成了“落差”。学生的语文经验指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生活经验是指学生所掌握的与文本相关的百科知识。若想理解一篇文章,读出心中的感受,就需要两种经验的有机结合,但往往有些文章对学生而言,学情评价(生活经验、人生感悟)与终极学习目标(语文经验、语文素养)存在了阶梯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在“雪地捕鸟”情景的描写中,展现了那个时代孩子们自得其乐的情形,而现在的学生,就缺乏生活经验,有的对“筛子”一无所知,并且对很多消逝的过去那些最简单而又最纯真的游戏闻所未闻,又怎体会其快乐呢?  相似文献   

19.
张媛 《魅力中国》2009,(5):52-53,57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文学经典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出现了“解魅”的现象,经典至尊的地位在一步步削弱。本文从大众文化的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以及作家主体的作用三个方面论述了文学经典“解魅”的原因,并以此呼吁大家要珍视经典,保留它作为我国文化精髓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九义”小学语文课本在内容和结构上作了相应的调整,将三类课文改为两类,把独立阅读课文从语文教科书中剥离出来,单独编成“自读课本”,与教科书配套使用。笔者认为这一调整有三个“有利于”:(1)调整前,不少语文教师由于对三类课文的编写意图及其特点把握不准。往往把独立阅读课文当作讲读课文来教,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现在这样一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