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9 毫秒
1.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推动大中型城市内部低效的产业用地二次整理开发,成为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以南京市秦淮区为例,在分析研究区域产业用地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产业用地整理模式的分类,结合区域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该区域的产业用地土地整理路径优选,并利用模型对典型案例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一、综述2019年,上海市规划资源局研究制定了产业用地高质量标准化出让政策,并已全面实施。根据产业用地高质量标准化出让要求,在梳理本区域储备产业用地资源的基础上,根据上海市产业地图、产业用地空间布局,以反映各区域现状不同产业类型的绩效最优值和平均值为目标,按产业类型形成区域性(园区)的绩效准入要求。  相似文献   

3.
产业升级与空间置换关系到产业结构的优化、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与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部和若干大中城市颁布了产业用地指南,并以此指导城市企业的引进与腾退。在国家、地方标准与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实际修正产业用地准入标准,并通过"效益—空间"二维信息,建立企业与土地的空间置换模型,以指导区域产业升级过程中的空间调整与置换。在此基础上,以广州市白云区良田工业园为案例,结合该园区的产业基础,修正产业准入标准,模拟园区企业进入退出,从而得到该园区企业用地空间最优的置换方案。  相似文献   

4.
上海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比例偏高.并存在大量的低效用地,这与”四个中心”的城市建设目标差距较大。因此,需要严格控制工业用地规模.实行土地集约利用政策。本文以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探索在土地集约利用政策下上海产业园区的发展.以产业园区的集聚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统筹发展,提升整体区域建设用地效益。一、产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林坚  李刚 《城市发展研究》2007,14(4):109-113
与海外典型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建设用地整理尚处于起步阶段.为加深对海外建设用地整理实践的认识,论文从回顾海外建设用地整理的历程出发,总结了海外建设用地的主要理念和方法,同时,为推进建设用地整理在我国的进一步开展,论文结合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了我国建设用地地整理借鉴海外经验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建设用地开展的主要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开发过程中,有效释放与利用产业用地,是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与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也是区域增速发展的突破口。文章以深圳市龙田片区为例,先介绍了片区统筹规划的思路及深圳市龙田片区概况,然后从三个方面剖析了深圳市龙田片区统筹规划实践,包括确定开发模式、生成规划方案和确定实施方案。通过片区统筹探索,对片区内用地功能布局、产业用地规整、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等进行统筹规划,以期破解片区发展的空间难题,为坪山高新区释放连片产业用地空间,推动深圳市龙田片区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亮 《民营科技》2010,(5):137-137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整理事关我国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和用地效率,是促进农村土地有序、合理与科学化利用的重要手段。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缓解用地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抓好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既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严格土地管理决定的要求,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缓解建设用地矛盾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做好此项工作,既能有效地利用国土资源,又能促进和改善农村环境,同时还可以缓解用地矛盾。拟就农村居民点整理含义、特点、问题、模式及主要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京津冀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及差异化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对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建设用地数量和区域差异进行研究。针对2000-2013年的市级面板数据,构建京津冀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驱动力模型,并分析核心变量对京津冀整体和区域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作用差异。结果显示,京津冀整体层面的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由三产产值、地方财政支出、公路营运里程和房屋施工面积这4个变量决定,对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的影响作用最大的是三产产值及房屋施工面积。而对于不同类别的城市来说,其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的核心驱动力存在着明显差异,常住人口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作用随着城市规模的升高而递减,超大城市的建设用地数量受到第三产业的驱动,而特大城市受到第二产业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国内外邮轮经济的研究进行整理、分类,将国外研究分为微观消费市场与产品开发研究、宏观邮轮旅游业研究、邮轮旅游政策法规研究、邮轮产业与区域经济关系的研究;将国内研究分为发展邮轮产业的价值与进展、邮轮产业政策与区域规划、邮轮产业与区域发展相互促进的机制、区域经济现状对邮轮产业发展的制约及问题对策、沿海港口城市转型中竞合关系、沿海港口城市区域转型与产业发展政府管理;最后展望邮轮经济研究与区域转型关系的探讨空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皖江城市带为示范区,研究了产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存量产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潜力测算模型和调控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C/S/S架构,设计开发了产业用地集约利用调控信息系统,利用GIS技术实现了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科学评价和信息化调控,为产业用地调控提供了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11.
《企业技术开发》2016,(14):102-103
区域产业集群建设对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区域特色起着重要作用。郑州航空港区是区域产业集群建设的代表,从国家战略层面讲,是第一个以航空港经济为主题的受国务院批准的一个功能区建设。河南出台用地直批、价格自定、政策直享等81条支持政策,并享有33条财政激励政策。文章以航空港区建设为例,从宏观调控经济职能、国家监督管理职能、以及财政资源配置职能和收入分配职能几个方面论述财政支撑对中部区域产业集群建设的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显著增加,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农民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农村建设用地的使用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使得人地矛盾越发突出,土地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文重点研究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下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三效益”,特别通过层次分析法研究经济效益,并对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提出几点建议,为集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于一体的重庆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用地使用效率,缓解用地矛盾,提高综合效益服务。  相似文献   

13.
张诚 《上海房地》2024,(1):35-39
随着国家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上海市产业用地的分类处置和高效利用成为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分析静安区市北高新园区走马塘转型区内低效产业用地实施更新盘活的案例,归纳总结推动产业用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存在的问题,并对提高本市中心城区产业用地空间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质量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探索和实践表明: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整理,是集约利用土地,发展社会经济,尽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就江苏省农村居民点整理及土地集约利用的情况作分析和论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上海土地》2020,(1):F0002-F0002,F0003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公布《关于支持临港新片区产业、研发用地提高容积率的实施意见》以及《关于支持临港新片区园区平台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工作的实施意见》,鼓励优质产业项目提升容积率,简化产业用地规划调整程序,降低优质产业用地扩建成本,降低园区平台用地成本等,以利于优质企业提容增效。  相似文献   

16.
建设用地区域配置效率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经济学上的择优分配原理,结合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的特点,提出了建设用地区域配置效率的内涵及其计量评价模型,并对中国大陆近十年的建设用地区域配置效率进行了实证评价。结果表明,建设用地的区域配置效率可以界定为建设用地用于不同地区开发建设时所获得的整体利用效率,其高低可以以不同地区建设用地边际产出差异之大小来衡量。实证评价的结果也显示,近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建设用地区域配置效率经历了一个波动变化阶段。为优化配置效率,今后应提升低效用地区域的土地边际产出,并考虑将更多的新增建设用地配置于边际产出效率较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17.
产业的增长变化与土地利用方式及利用类型的变化具有密切关系。本文采用量化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北京市产业增长与土地利用变化特点、产业用地效率比较以及产业用地与GDP的相关分析,探讨了北京市产业增长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并从优化土地资源在产业问的配置、提高产业用地效率的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产市场》2006,(3):30-31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专家徐雪林日前说,目前我国村镇建设用地总量是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的4.6倍,且用地布局散乱,分散无序,粗放利用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分析建设用地配置与相关产业发展的关系。研究方法:建立相应的数学分析模型,计算全国2005~2009年不同年份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增量比、建设用地配额比、增量比与配额比的相关系数以及产业产出率比,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来揭示建设用地配置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建设用地在各产业的配置与行业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不同时期产业发展战略是建设用地在不同行业配置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形成 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发[2000]11号)中提出,“要通过挖潜,改造旧镇区,积极开展迁村并点,土地整理,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解决城镇建设用地。”之后,国土资源部出台了一系列的落实性文件,土地挂钩政策逐步形成。2004年10月21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指出,“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正式明确提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自2005年起,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改委连续发布了多个文件,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做出详细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