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心区域特色小镇建设路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雄安新区国家重大战略的提出,京津雄围合的三角区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中心区域。特色小镇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创新,也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心区域特色小镇建设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心区域为对象,通过态势分析法辨析了中心区域建设特色小镇的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研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心区域的定位和特色小镇的建设路径,提出了中心区域的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构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其对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融合发展、建设科技强国、以及打造世界一流军队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从京津冀物流产业角度出发,对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进行研究分析,以立足河北,服务京津冀区域为根本任务,选举京津冀三地军队院校、地方物流企业、地方普通高校为调研对象,开展走访调研、信息采集工作,从而获取第一手资料,整理归纳形成调研报告。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驱动,依靠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破解发展难题,以整个区域的协同创新促进协同发展.通过对区域协同理论和实践的梳理,分析目前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方面存在的挑战和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大背景下,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体制、机制和政策工具层面所暴露的问题,亟需掌握着区域内主要资源和权力的政府组织调整策略,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束缚,协同治理区域公共问题。从政府层面破题,以大气污染问题最为突出的京津冀区域为例,基于协同治理的理论框架,在系统分析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路径:在体制层面,实现由"属地管理"到"区域协同治理"的转变;在机制层面,实现由"运动式"协同治理到"常态化"协同治理的转变;在政策工具层面,实现由"单一型"工具到"复合型"政策工具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路径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洁  王艳  刘晓 《价值工程》2009,28(4):35-37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京津冀地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充分发挥各地产业优势,实现三地产业的协调发展,对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必要性,阐明了三地协同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京津冀协同进入纵深发展阶段,廊坊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廊坊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高品质城市。文章通过系统阐述品质城市的内涵,引入最新品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据此分析廊坊构建品质城市的现状及短板,并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廊坊构建品质城市的路径,以期为其他地区构建品质城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田晶  马永浩  张超  马丽  王飞 《价值工程》2022,(27):166-168
以《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大数据为支撑,从总体情况、创新资源、创新合作、产业联动、创新环境五个维度,选取多个有代表性的指标对长三角、京津冀的协同创新情况进行深入比较,结果发现:创新资源方面,京津冀的科研机构人员、经费投入优势特别明显;创新合作方面,长三角合作更密切;产业联动方面,长三角多个指标均强于京津冀;创新环境方面,京津冀的铁路及高速公路里程增长更快、网络密度更高,京津冀与长三角在国家大科学中心、科创走廊、制度保障等方面正不断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9.
在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对河北省农业发展走向进行研究。首先,根据京津冀三地农业资源现状,提出目前河北省在京津冀一体化下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其次,在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下,分析河北省现代农业面临的市场机遇、技术机遇以及政策机遇;最后,从生产、运输、加工及销售四方面为河北省提出农业发展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及雄安新区和临空经济区建设推进,廊坊迎来新的重大历史机遇。“十四五”时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推动廊坊多层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区域养老服务业一体化,完善区域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体制,推进构建特色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对廊坊创新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廊坊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适应老年人需求的个性化、精准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本文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构建个性化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组建小区“老年志愿班委组织”,定期进行线上线下京津冀班委组织经验共享;京津冀协同联合培养高素质社会养老保障复合型专业管理人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可以依靠各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创新实现。本文结合技术创新以及协同创新的研究现状进行述评,阐述并界定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的内涵,说明企业开展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的必要,提出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模型,实现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协作互动的协同创新平台。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背景下,区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取得国际竞争优势的根本性条件,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也已经成为实现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因此,区域创新系统理论逐渐成为国内外区域经济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文章阐述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内涵、要素构成、结构模型、类型划分以及评价体系,并对国内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前区域创新系统研究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以制度建设的协同创新为研究对象,认为医疗保障制度的社会属性决定其公共政策的基本定位,分析了公共政策与医疗保障体系动态协同的实践取向,认为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必须与公共政策协同建构、同步发展,兼顾效率与公平,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4.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打造科技创新环境,建立健康的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有利于提升国家创新软实力。本文在“高技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螺旋结构下,对正交投影法进行优化,运用Sigmoid函数进行数据归一化,采用考虑跨期的熵权法,对京津冀及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进行研究,计算其进化动量。结果表明:京津冀及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安徽、河北、天津仍处于非健康状态;从进化动量看,京津冀地区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与长三角地区的差距有扩大趋势。因此,文章提出以下建议:优化区域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投入创新资源。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我国实施"2011计划",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本文以协同创新基本结构为基础,提出以协同创新中心为主体的协同创新评价理论,构建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建立基于压缩感知的协同创新评价模型,通过样本测试,使之应用于协同创新评价,对实际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区域创新体系理论进行探讨,介绍了广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建立完善的创新制度、全面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吸引风险投资进入科研领域、提升中介机构的综合服务水平、加快产业集群化进程和高度重视政府推动作用等6项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于真真 《物流技术》2021,(3):114-118
运用演化博弈论建立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行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行为的演化路径和影响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供应链企业间选择知识共享的策略受到自身的知识水平、知识的吸收转化系数以及系统内知识共享的创新成果分配系数的影响,当企业间的知识类别和知识量越互补、企业的知识吸收转化系数越高以及创新成果分配系数越高时,企业会选择知识共享策略;而知识共享的成本、知识共享的风险越高时,企业间知识共享的意愿越低。  相似文献   

18.
钟诚 《物流科技》2013,(12):109-111
电子商务服务业作为电子商务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规模不断扩展并将持续高速增长,为信息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商业基础设施,商业模式的创新势在必行.文章主要探讨了电子商务服务业中基于电子商务应用主体、服务生态和生态—环境互动的协同创新3种模式.  相似文献   

19.
非常态下,敏捷物流日益引起重视,但是在敏捷物流体系中引入协同要素分析的研究仍是少数。基于多元主体与客体,构建由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物流流通企业、交通运输部门、物流接收终端多元主体及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多元客体组成的协同机制,借助Vensim平台对机制进行系统动力学仿真。通过仿真结果得出物流流通主体对整个协同运行起主要影响作用,且物资入库率、配送车辆投入量是重要影响因素,同时,政府扶持力度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应急人才及物资的投入费用。该机制能够提升非常态下敏捷物流体系的协同能力,对非常态下敏捷物流体系优化有决策支持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区域创新系统的协调性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文章从区域创新系统协调性测评和区域创新系统协调性测评研究方法2个角度,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